全國各大藝術院校表演系畢業生,70%因為就業不理想而改行;藝術類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藝術教育:進口爆棚,出口冷清?
5月,畢業季臨近。曾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的滿瑞回想起自己的經歷頗為感慨:畢業幾年了,目前還在每天跑劇組,看看有沒有小角色可演。他的結論是——當導演很難。「剛畢業時,給上百家公司發了求職簡歷,去過幾十家公司面試,但人家要求有相關經驗。幾年過去了,自己寫劇本、打零工,有了相關經歷,人家又覺得我年齡大了。」滿瑞無奈地說。
其實,滿瑞的經歷只是很多藝術專業大學生就業狀況的一個縮影。相比不久前結束的2012藝考招生,今年部分藝術類學生的擇業場景冷清了許多。曾經從千軍萬馬中擠過獨木橋的藝術專業大學生,就業的理想與現實之間落差到底有多大?就業困境的背後有著何種藝術教育的現實?這給當下的藝術教育何種啟示?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調查。
1 藝考很熱,就業很難
近年來,藝考招生不斷升溫。從1998年到2011年,中國藝術類招生人數擴大了60倍。如今,除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傳統藝術院校外,全國2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高校建立了藝術類專業與院系,其中包括綜合類院校、師範類與理工科院校。
僅以表演專業為例,目前全國設有表演系的高校已超過400所。潮水般的學生湧進藝術院校,眾多的學生進入表演系,他們畢業後都能當上演員嗎?「表演系畢業生的失業率很高,隱性失業率就更可怕了,許多表演系畢業生畢業後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北京某學院從事表演教學的趙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每年,全國萬餘集電視劇、500多部電影、200多臺話劇,需要多少演員?在原本已經陣容強大的演員隊伍中,又能容納多少新演員?據北京某媒體2011年的調查,全國各大藝術院校表演系畢業生,70%因為就業不理想而改行。
實際上,即便是已經就業的演員,也面臨著隱性失業的危險。演員的就業與失業,不是以有無單位錄用來統計。北京某文化公司王宇經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演員籤了經紀公司,就算是就業了。然而,就業容易開工難。
在王宇看來,一個職業演員,無論有沒有單位,一年至少要有6個月時間拍戲才能算是正常就業。然而,大部分表演系畢業生,畢業後即便籤了經紀公司,也不能保證有戲可拍,相當一部分人處於等待狀態。
作為國內培養影視明星較多的院校,上海戲劇學院學生畢業後能否如願進入影視圈?情況也許並不如外界預期的那樣。「文化公司、公關公司、自主創業、主動待業,都是學生的選擇。導演系學生眼光高,不願去偏遠地區就業。」該校導演系石老師說。
「培養具備廣播電視新聞傳播、語言文學、播音學以及藝術、美學等多學科知識與能力,能在廣播電臺、電視臺及其他單位從事廣播電視播音與節目主持工作的複合型應用語言學高級專門人才」,這是某綜合大學招生簡章中對播音與主持專業培養目標的描述。
然而其學生畢業後真正能從事廣播電視播音與節目主持的人有多少?現今在北京民航從事地勤工作的王永利,曾是該校播音與主持專業的畢業生。畢業時投出近百份簡歷無果,最後參加了一年的航空地勤培訓。「想當個廣播電視播音與節目主持人真的很難。」王永利說。
2008年畢業於某戲劇學院戲文系的張曉曉,目前待業在家。他告訴記者,現在沒有工作,但自己的目標很明確,要當作家。家人對他不理解,認為他的想法不切實際,但他就是想趁年輕闖一闖,希望在三五年內能實現目標。
某綜合大學表演系學生李莉,畢業一年多還未籤約公司。「現在搞藝術的人太多了。」李莉告訴記者,「有時天天悶在家裡不知道該幹什麼,即便如此也沒有想過轉行,不管花多長時間都要堅守。因為特別喜歡,而且不知道還能幹什麼其他的工作。」
來自麥可思公司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2010屆藝術類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明顯低於全國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的平均水平。2010屆藝術類本科、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後從事表演藝術與影視類職業的比例,僅為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