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都有牙齒嗎?
動物有哪些神操作?
為什麼鳥可以飛?為什麼變色龍要變色?為什麼蜘蛛會織網?為什麼飛蛾會撲火?為什麼……
小朋友總會被各種各樣的動物吸引,追著爸爸媽媽不停地問著十萬個為什麼。
世界上最小的鳥類——蜂鳥,為什麼能快速地拍打翅膀?圖/Wikipedia
如果家長不太清楚這些知識點,臨時問度娘,上面的答案可能會五花八門,不成體系。這個時候,這本書可能會成為你的「救星」。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最新推出的——《動物的行為》,和你一起揭開動物背後的秘密。
一本好的科普讀物,一定是邏輯清晰,觀點明確。
本書圍繞著「動物的行為」這一主題,介紹了三個方面:為什麼觀察動物的行為?怎樣觀察動物的行為?什麼是動物的行為策略?內容系統而不散亂,不會有碎片化之感。
每個問題的答案,都有具體的案例。本書一共介紹了312種動物的各種行為,既包括我們熟悉的獅子、老虎、企鵝等動物,也包括相對陌生的皇檉柳猴、葉子蟲、雙角犀鳥等動物,為孩子呈現了一個妙趣橫生的動物王國。
雙角犀鳥
好的科普讀物,專業的筆者也很關鍵。本書作者努麗婭·佩納爾瓦,是一名西班牙的自然科普作家和攝影師。曾在馬德裡自然科學博物館工作,出版過《動物王國的行為》《動物世界插圖大百科》《仙人掌指南》等多本科普書籍,經驗十分豐富。
少兒讀者總是充滿了無窮的好奇心,由好奇心引發的思考和學習往往更深刻。
變色龍用超長舌頭捕食。圖/Wikipedia
當他們看到受傷的海豚會有群體中的其他成員來幫他頂出水面,助它呼吸,看完這本書,小讀者們可能會明白,這種有愛的畫面原來是屬於動物的共情能力。
很多家長教育孩子「要團結友愛」,這些動物案例,可以讓讀者有更加直觀的感受,比耳提面命的效果會更好。
我們先來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動物的行為?
在紀錄片中,我們經常驚訝於動物之間或者動物與周圍環境的互動。獵豹為了飽餐一頓,飛速追趕羚羊;臭鼬為了逃命,竟然會放臭屁;鳥兒為了找對象,會築造出各種獨特的鳥巢……
雄性軍艦鳥求愛時,會鼓起鮮紅的喉囊
從覓食、防禦到繁殖,這些有趣的互動都屬於「動物的行為」。
動物的行為可以分為先天行為和後天行為。
先天行為,是由基因決定的,從祖先那裡遺傳來的。這裡面包括本能行為,比如哺乳動物的幼崽,會自己找媽媽的乳頭來吃奶;生理行為,比如呼吸和心臟跳動;趨性行為,比如昆蟲趨光性。
白鸛通常選擇在樓頂、教堂鐘樓、電線塔或樹上築巢,會不停地用樹枝和小木棍等材料來加固。圖/Wikipedia
後天行為,是由環境、教育和經歷所決定的,不能被遺傳,隨著動物在一生中與周圍環境不斷地互相聯繫,這些行為會發生變化。 比如說條件反射。試錯就是一種很常見的條件反射方式。
雄性帝企鵝負責孵蛋,屬於繁殖行為。圖/Wikipedia
食蟲鳥吃毛蟲是本能,但是它們會分辨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不可以。這是因為它們曾誤食有毒的或是味道不好的毛蟲,有了這個經歷之後,它們就會把這種蟲子的形態和不愉快的經歷聯繫起來,從而學會避開這種蟲子以及任何喚起它們糟糕回憶的顏色和形狀。
動物的行為很複雜,為了讓讀者充分了解,本書用了700多張精美圖片,介紹了312種動物,7大類46種動物的行為。
這些圖片不是單純展現風景,而是在圖片直接標註上知識點,讀者一目了然,內容上也是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
1 防禦行為——氣步甲如何噴射「炮彈」?
當一種動物沒有強壯到能夠直面敵人時,它們就得巧用計謀,以躲過可能的攻擊,正如我們說的「用力不如用計」。氣步甲的計謀就是使用化學武器。
身長不過9毫米的氣步甲看似無害,但在這樣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真正的「炮彈」。不過,氣步甲噴射的炮彈,真正的殺傷力不在於它們爆炸時的衝擊力,而是它們造成的嚴重燒傷。
氣步甲主要生活在乾燥地區,會捕食其他昆蟲。
當氣步甲感到危險時,它們會從腹部末端噴射出大量的高溫化學物質,其溫度可達100℃。如此高溫的液體無論是射到手上還是射進嘴裡,都會使人立即逃離。
如果有捕食者想吞食氣步甲,那麼它們的口腔將會遭受氣步甲噴射物的熾烈燒傷,而它們除了吐出得勝的氣步甲外,別無他法。
但是,氣步甲是怎麼做到不燒傷自己的呢?該策略基於一些化學反應的特性,有些化學反應吸收熱量(即吸熱反應),而另一些則釋放熱量(即放熱反應)。
遇到危險,氣步甲腹部末端會噴射「炮彈」
這一切都發生在氣步甲的腹部,它們腹腔內有兩個地方分別儲存兩種不同的物質:一種是對苯二酚,另一種是過氧化氫,即我們俗稱的雙氧水。
這兩種物質相遇時,雙氧水會使對苯二酚氧化並產生水、氧氣和腐蝕性很強的對苯醌。該反應十分迅速且會產生高溫和壓力,因此這種液體會爆炸式噴出。
葉樇,葉子蟲會模仿樹葉的顏色和形狀,保護自己。
氣步甲的腹部十分靈活,可以根據敵人所在位置調整噴射毒液的方向。如果敵人距自己5 釐米之內,那麼它們一定能射中對方,如果對方體型較小且不耐高溫,氣步甲真的能將對方燒焦。
氣步甲能夠連續發射50發毒液彈,之所以說是「發射」,是因為氣步甲毒液的噴射如此劇烈,以至於會發出類似爆炸的聲音。
2 繁殖行為——雌性皇檉柳猴如何得到夫群?
我們最為熟悉的動物,大多是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即一個雄性與一個雌性交配,或一個雄性與多個雌性交配。但在動物世界裡,一妻多夫制也是很常見的交配製度。比如皇檉柳猴,它們喜歡夫群交配。
皇檉柳猴。圖/Wikipedia
雌猴是其猴群上的的領導者。通常在一個由8 ~ 12隻雄猴組成的群體中,只有1 只雌猴。當然群體裡存在其他次級雌猴的情況也不罕見,這些次級雌猴完全服從於雌性頭領。
據說,皇檉柳猴長得像德國的威廉二世,所以名字帶個「皇」。圖/Wikipedia
它是唯一可以與群體裡所有雄猴交配的雌性,這是因為雌性頭領的存在,會抑制群體裡其他次級雌猴的生理功能,使它們無法進入性成熟期。如此一來,除了雌性頭領以外,群體裡就不會有其他雌性吸引共同生活在夫群裡的雄猴。
皇檉柳猴是一妻多夫制
雌性頭領會與多隻雄猴交配,通常雌猴一次會產下1~2隻幼崽,這些雄猴都將與其合作養育後代。這樣一來,雌猴可以節省很多體力,因為它們不用背著幼崽,而且可以更好地進食。
皇檉柳猴幼仔,鬍子還沒有很誇張。圖/Wikipedia
此外,這一策略使得夫群裡的雄猴相處更為融洽,因為它們不需要為了交配而爭鬥。一妻多夫制確保雌猴能夠得到至少1 只雄猴的優秀基因,同時也減少了胚胎死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妻多夫制也提高了後代的質量,因為在交配時,競爭的是精子而不是雄猴。
3 社會行為——大象如何面對親人的逝世?
並不是只有人類會因親友的離世而悲痛,有些動物在同伴去世時也會會做出特定的反應,甚至會舉行一種特殊設計的儀式來告別亡者。
大象,無論是非洲象還是亞洲象,都是真正的共情動物。它們見到同伴時會用鼻子來打招呼、做動作表示開心;它們會靠近並安撫受驚的同伴,還會在失去親人時表現出痛苦。
非洲草原象,典型的大耳朵。
為了解釋這些行為,我們需要認識大象的大腦。它們的新腦皮十分複雜,這是高智商動物共有的特點,比如海豚和黑猩猩。此外,大象的海馬體十分發達,而海馬體與情緒有關,因此大象能夠表達情緒並且會受到情緒的影響。
大象最引人注目的行為之一,就是它們面對親人的逝世感到悲傷或為此哭泣,這曾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行為。當象群中有成員離世時,整個隊伍都會緊張、焦慮。它們會將屍體圍起來,並用鼻子觸碰屍體,試圖將其喚醒。
有時候,它們還會為死者守夜並趕走食腐動物,直至屍體腐爛。它們也會用土和枯葉將屍體半埋起來。如果死去的是幼象,它的媽媽會試圖背起它,而象群裡的其他成員會放慢腳步或是陪伴在母象身邊,直到它決定放下幼象屍體。
大象的大腦十分複雜,智商很高,能表現出多種情緒。圖/Wikipedia
偶遇同類殘骸時,所有大象都會靠近、輕嗅並溫柔地觸碰這堆殘骸,可能會在殘骸邊駐足,仿佛是在默哀,或是在離開之前將土壤和樹葉蓋在殘骸上。如果死去的是母象首領,那麼可能會使得象群中發生很大的動亂,甚至導致象群解散。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會問,了解動物的行為到底有什麼用?
烏鴉會在同伴去世時互相通知,聚集在死者周圍。圖/Wikipedia
科學日漸向我們證明,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動物的行為,可以加深對動物世界的理解,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尊重和保護動物。
現在,動物行為學已經成為了專門的學科。而這門學科的奠基者康拉德·洛倫茨、卡爾·馮·弗裡施和尼可拉斯·廷伯根,更是在1973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
了解動物的行為,對我們人類自己的生存也至關重要。
由動物行為學延伸出的仿生學,可以通過研究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原理,來幫助人類發明、創造和改進現有科技。比如工程師參考貓頭鷹羽毛的特徵,設計出了無噪聲火車。
總之,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動物行為,這本書一定不可錯過。
- END -
文丨SevenJ
未標註來源圖片丨《動物的行為》
部分內容來源於《動物的行為》,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