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有38億年的發展史,任何物種從始至終只追求兩件事:生存和繁衍。這是兩件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野生動物在野外生存壓力非常大,面臨著天敵的威脅,同時還要擔憂著自己的下一頓晚餐如何獲取的問題。
生存不易,繁衍也不是那麼輕鬆的事情,競爭無處不在。要想得到機會繁殖自己的後代,那自己必須要足夠強大。非洲雄獅如果不強大,那麼就得不到獅王之位,自然就沒有交配的權利。小小螳螂如果不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前去赴約,那就無法擁有自己的後代。
一些野生動物的交配並不是那麼中規中矩,甚至非常奇葩,今天我們就可以好好了解一下。
長頸鹿應該是目前陸地上最高的生物了,成年長頸鹿從頭至腳高6-7米,即使剛出生的小長頸鹿都有1.5米的高度。在生物分類上屬於偶蹄目-長頸鹿科-長頸鹿屬下的成員,共有八個亞種,主要分布在非洲大草原上。說到非洲草原動物,就很容易想到獅子、鬣狗和長頸鹿。
長頸鹿沒有固定的繁殖期全年皆可交配,但是卻有發情周期類似於人類的生理期,在某些時間段內完成交配才可以成功受孕。因此說判斷出雌性長頸鹿的「生理期」是至關重要的,野生動物也不能持續的保持者交配,畢竟野外危機重重。
這個時候雄性長頸鹿就會化身為「排卵試紙」,它們會撞一下雌性的屁股,這個時候雌性長頸鹿就會排尿,雄性長頸鹿需要對此來品嘗一下,就可以知道是否到了交配的季節。這裡關鍵點在於雄性長頸鹿擁有特殊的器官-犁鼻器,可以判斷出尿液中的信息素。
鮟鱇魚是一種深海魚類,它們有兩個特點被人熟知,一是美味佳餚,烹飪後味道十分鮮美。第二點是「醜」,就像很多網友說的那樣,生活在暗無天日的深海世界,隨便長長就算了,不需要那麼好看。
鮟鱇魚剛被發現的時候,還給科學家出了一個難題,因為只要是被捕撈上來的鮟鱇魚就全部都是雌性的,這讓科學家很是疑惑,雄性的鮟鱇魚哪裡去了?後來多次發現,隨著鮟鱇魚一同被捕撈上來的還有一些小魚,起初它們被認為是小鮟鱇魚。但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它們的形態比較特殊,並不像是小鮟鱇魚。
原來這種小傢伙就是雄性鮟鱇魚,整體長度只有幾釐米,要知道一般雌性鮟鱇魚都可以長到30cm以上,一些大的種類甚至可以長到100cm左右,相比之下差太大了。
原來它們這是一種特殊的生殖策略,雄性鮟鱇魚在深海世界碰上心儀對象並不容易,因此只要遇見就會貼上去,時間久了直接就退化掉沒有的器官,自己變成了雌性鮟鱇魚外帶的「精囊」,為了繁衍後代也是夠拼的,生物學上把這種方式稱之為「性寄生」。
這是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小型哺乳動物,看上去跟老鼠比較類似,被稱為寬足袋鼩,它們因為超長交配時間成功地被人們所熟知。每年的交配期一過,種群中百分之90%左右的雄性寬足袋鼩都會死亡。死亡原因就是它們超長的交配時間,甚至可以連續達到14個小時,令人難以置信。
持續興奮的時間過長,導致寬足袋鼩的整個免疫系統全部的崩潰,最終也會因此而死亡。
章魚,一種美味的海洋軟體動物,也是科學家眼裡非常聰明的物種。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高級文明都有章魚的影子,這可見一斑。
但可能很少有人了解章魚的交配行為,章魚有八條腕足,對於雄性章魚來說其中一條被稱為「交接腕(hectocoylus)」,看上去會比其它腕足更長,從其名字就可以了解到它的作用了,是用來和雌性章魚交配的。而雌性章魚的外套腔既能呼吸排廢物,同時也可以交配用。
雌性章魚個體大,雄性章魚個體小,一般在交配的前中後,雄性章魚都可能被雌性章魚殺死吃掉。這個時候只能自斷一臂,才可以勉強逃生,但這也意味著失去了小弟弟。大難不死但也沒有後福,雄性章魚可能會孤獨死去。雌性章魚會把雄性章魚的「斷臂」留下,因為那裡儲存著雄性章魚的「精包」。
動物界真的會出現各種奇葩的交配行為,表面上看起來很有趣,但都具備著智慧,是生物發展進化過程中的另闢蹊徑。
大家還知道自然界中有哪些奇葩的交配行為?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