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以性命為代價的「婚姻」,最有名的莫過於動畫片《黑貓警長》中螳螂的「婚姻」。新婚之夜,螳螂新郎死於非命,兇手卻是螳螂新娘。動畫片告訴大家,吃掉新郎是螳螂為了繁殖下一代而必須做出的犧牲。
但從科學角度解釋,雌性螳螂吃掉雄性的腦袋,則是交配過程中需要完成的一個環節。這一環節能讓雄性更快速地射精。在動物界,類似螳螂這樣「殘忍」的交配方式並不鮮見。
以愛為名的傷害
粗魯殘暴的求愛方式
很多動物在求偶時,總會想方設法展示自己,以求得對方的歡心。但也有一些傢伙卻相當不懂風情,毫不憐香惜玉。雄性的袋鼬、臭蟲、象鼻蟲就是其中的代表。
袋鼬形似老鼠,主要分布在澳洲。當南半球進入冬季,袋鼬也進入了發情期。這時,它們會掀起一場充滿暴力色彩的交配狂潮。為了使自己的基因最大程度地得以延續,雄性袋鼬會抓住一切機會與不同雌性交配。這些粗魯殘暴的傢伙會抓住雌性袋鼬的脖子,強行將它們拖走,而後進行交配。交配過程中,雄性袋鼬還會抓咬雌性袋鼬,讓它們發出痛苦的尖叫,有些雌性袋鼬甚至會因此死去。
同時,對於雄性袋鼬而言,交配也具有風險。相對於其他同類物種,袋鼬的交配時間很長。通常情況下它們的交配時間可達到 3 小時,有時甚至可以持續一整天。頻率高、時間長的交配行為會消耗雄性袋鼬大量體力,使它們的體重減輕,並出現禿頂。有的雄性袋鼬甚至會在完成交配後的幾周內死去。
臭蟲也是動物界有名的「渣男」。交配時,雄性臭蟲會用自己像劍一樣的生殖器官,刺穿雌性身體某一部位,射精後便不負責任地匆匆跑開。而它們的精液則會進入雌性臭蟲的血液中,隨血液循環進入受精囊,最後進入卵巢。不過,與雌性臭蟲相比,雌性象鼻蟲的命運或許更慘一點。雄性象鼻蟲的生殖器上長有尖利的刺,交配時極易刺傷雌蟲。
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爭奪交配權的過程中,擁有更大、更尖利刺的雄性象鼻蟲更容易勝出,從而更能獲得雌性的青睞。研究人員表示 :對於雌性象鼻蟲而言,這是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因為象鼻蟲多生活在乾旱地區,精液能夠為雌性象鼻蟲補充水分。有研究證明,在水分充足的時候,雌性象鼻蟲對交配的興趣大幅下降,但在缺水時期,它們對交配極為渴求。
這樣粗暴的交配行為,不單是存在於陸地上的動物中,生活在深海區域的魷魚,也有著匪夷所思的交配方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能發出生物冷光的廣鰭八腕魷。雄性廣鰭八腕魷會用它們像鳥一樣的尖喙和觸手上的利爪,在雌性身體上撕開約 5 釐米的口子,然後它們會用附肢將精莢放入雌性的傷口中,通過體液循環進行受精。更有甚者,南洋力士鉤魷的精莢能在雌性身體上「挖洞」。它們的精莢能夠分泌某種溶化魷魚身體組織的酶,從而滲進雌性的身體裡。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雌雄同體生物的奇特交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雌雄同體生物的奇特交配
雌雄同體生物看起來似乎在繁衍上有著天然優勢——自身既有精子,又有卵子,似乎可以自體繁殖下一代。然而,除了極少數低等生物,如絛蟲等寄生蟲可以自體受精外,絕大多數雌雄同體的生物必須異體受精。這一特點使它們的交配過程顯得與眾不同。
海蛞蝓個頭微小、膚色亮麗,是生活在海底的雌雄同體生物。這種外表可愛的小傢伙的性生活相當狂野。它們通常是一小群聚集在一起,一個接一個地與同類交合。這種成群結隊的交配有時長達數日。如果僅有兩隻海蛞蝓相遇,那麼一隻的雄性器官會與另一隻的雌性器官進行接觸,交配完成後,彼此交換性器官再進行交配。
有意思的是,某些種類的海蛞蝓在交配過程中會因為失去耐性,想要儘快結束交配而咬斷配偶的生殖器。但對「受害者」而言,這點小事無關痛癢。因為在每次交配後,海蛞蝓都會捨棄體內的雄性生殖器,並在短時間內再生出新的生殖器。如此神奇的再生功能,在生物界絕無僅有。
與海蛞蝓交換性器官再次進行交配不同,扁蟲會為爭奪做「父親」的權利而鬥爭。扁蟲是渦蟲、絛蟲和吸蟲三類無脊椎動物的統稱,它們多為雌雄同體,大部分能自體受精。有趣的是,當它們要進行異體受精時,它們會為獲得做「父親」的權利而展開爭鬥。
交配前,兩隻扁蟲會用似利劍一般的雄性生殖器,像比試劍術一樣攻擊對方。被刺中的扁蟲將扮演雌性的角色,接受勝利者的精子,成為「母親」,負擔起養育後代的責任。而勝利者則會揚長而去,繼續享受單身生活,再尋找下一個交配對象。
我們常見的蝸牛也是雌雄同體生物,它們的交配過程也很奇特。研究發現,至少有 9 個科的蝸牛在交配時,會把一支鈣鹽構成的堅硬的「箭」刺入對方體內。研究者們形象地稱這支「箭」為「愛神之箭」。但令人意外的是,「愛神之箭」並不含有精液,它只是為了讓「中箭者」更容易接受交配行為,進而完成受精過程。
「自殺式」交配
以雄性生命為代價
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螳螂,在動物界,還有不少動物以雄性的生命為代價繁衍後代。
過著群居生活的蜜蜂,有著獨特的繁衍後代的方式。蜜蜂「社會」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組成。蜂王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不事生產,只負責產卵繁育後代。工蜂也是雌蜂,但它們生殖器發育不完全,只負責族群築巢、覓食、育幼等工作。而蜂群交配的「重擔」,則落在了雄蜂的「肩膀」上,它們專門負責與蜂王交配。在一個蜜蜂族群裡,通常只有一隻蜂王,但卻有 500 只以上的雄蜂。
因此,蜜蜂的交配是一種眾星捧月式的交配。蜂王在飛行時,雄蜂群起追趕,待抓住飛行中的蜂王,便騎在它的背上進行交配。通常,能與蜂王交配的雄蜂會有十幾隻,但它們並不能算是「幸運兒」。因為在交配過程中它們的雄性生殖器會折斷在蜂王體內,交配完成後,雄蜂便因生殖器折斷引起腹部破裂而喪生。
與螳螂類似,一部分種屬的雄性蜘蛛為了獲得基因延續的機會,寧可放棄自己的生命。大名鼎鼎的「黑寡婦」在交配過程中,雌性會在交配時吃掉體型嬌小的雄性。雄蛛為了獲得交配機會,似乎也會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甘願淪為雌蛛口中之食。並且,為了讓自己的後代存活機率增大,在被雌蛛吃掉前,雄蛛甚至會主動折斷在雌蛛體內的性器官。這樣能加大別的雄蛛讓雌蛛受孕的難度。
章魚也是「自殺式」交配生物的典型代表。但與蜜蜂和蜘蛛在短時間內因「愛」死亡不同,章魚在交配後的較長時間才會死去。雄性章魚的八隻觸鬚並非全是它的手臂,其中一隻是它的生殖器官。雄性章魚對這隻特殊的觸鬚非常愛惜。在覓食、爭鬥的過程中,這隻觸鬚總是被它們小心翼翼地藏起來,避免受傷。
但在與雌性章魚的交配時,這隻特殊的觸鬚便不再被保護。雄性章魚在碰到心儀的雌性章魚後,會用觸鬚對雌性進行「愛撫」「擁抱」。當雌性章魚感到興奮後,雄性章魚會將精囊放置在那隻特殊的觸鬚上,而後利用勃起的觸鬚將精囊送入雌性體內。並且,它們會將「性觸鬚」留在雌性體內。但由於章魚沒有海蛞蝓那樣的生殖器再生能力,失去了「性觸鬚」的雄性章魚,在此後的幾個月內便會走向死亡。
鬥篷章魚大概是章魚種屬中外貌最拉風的一種。它們身長一米以上,最長的超過兩米,觸鬚張開能伸展出一面輕薄華美如鬥篷一般的膜,這讓它們看起來更加巨大,從而嚇跑掠食者。不過,這樣的美貌只屬於雌性鬥篷章魚。而雄性鬥篷章魚體型僅幾釐米,大約只有雌性的四萬分之一。
雄性鬥篷章魚從出生起便開始尋找配偶。找到之後,它們便將生殖器官附著在雌性身上,本體遊走。不久後,雄性鬥篷章魚的生殖器官會自己移動到雌性生殖器開口處,等待卵子發育成熟。而受精則需要雌性鬥篷章魚完成。它們會移走雄性留下的生殖器,然後撕裂精囊,讓精子與卵子結合。誰也無法準確預料,從留下生殖器到受精需要多長時間,往往在雌性鬥篷章魚受精的時候,它可憐的「丈夫」也許早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據《環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