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異獸圖鑑
005-類
原文:
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譯文:
山裡有一種獸,外形看上去像是山貓,頭上長著濃密的毛髮,這種獸的名字就叫做類,雌雄同體,傳說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嫉妒他人。
形象:
傳說:
「靈貓一體,自為陰陽。」——《異物志》
其實《山海經》中出現雌雄同體的異獸,這並不十分意外。因為在現在來講,雌雄同體一般被認為是原始的特徵,生物是在不斷進化的,而雌雄異體便是進化的標誌。而且一般來說,雌性要比雄性在生殖系統上更加高級(包括人)。
所以《山海經》中的類很可能是上古時期的物種了,因為如今已經很少有雌雄同體的哺乳動物了。
至於類,相傳在明朝時,雲南蒙化府一帶經常可以見到這種野獸,當地人稱它為香髦。
此外還有傳說在南海山谷中有一種形貌像狸的靈貓,自為雌雄,可能也是類。
考證:
為什麼說雌雄同體是原始的特徵,而雌雄異體是進化的象徵?
因為適者生存是大自然篩選的法則,而繁殖、傳承對於生物來說又是天生的使命。所以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為了生存,生物會不斷通過交配獲得更加能夠適應環境的基因。試想,若本身便無法適應環境生存下去的某隻雌雄同體的生物,除非基因突變(雖然可以但是畢竟概率極低),不然自己繁衍的後代會依然無法適應環境也就無法生存。所以生物會尋求異體交配從而改變基因使得後代(其實就是自己的基因)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在我看來,生物交配繁衍的終極目的,或者說是繁衍的本意,就是希望自己的基因可以一直存續於這天地之間,代代傳承。
至於說類這種上古生物在今的考證,從外形來看,一說指小靈貓,又稱香狸。
小靈貓(學名:Viverricula indica),俗稱七間狸、烏腳狸、箭貓、 筆貓、斑靈貓、香狸,屬於靈貓科、小靈貓屬。小靈貓長約48~58釐米,尾長33~41釐米,體重2~4千克。全身灰黃或淺棕色,背部有棕褐色條紋,體側有黑褐色斑點,頸部有黑褐色橫行斑紋,尾部有黑棕相間的環紋。
小靈貓多在晚上或清晨活動,白天則躲在樹洞或石洞中休息,除了會吃老鼠、昆蟲、青蛙、鳥類外,偶爾也會吃水果。小靈貓的繁殖期分為春、秋兩季,但以春季為主,一般集中在2~4月份,少數可延遲到5月份,而秋季僅在8月份,為期較短,妊娠期一般在69~116天,平均90天。產仔期多集中在5~6月份,一般在夜間或凌晨產仔。每胎產仔2~5隻,一般為3隻。
小靈貓多棲息在中國、越南、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地的低山森林、闊葉林中。
如果從雌雄同體這一點上進行考證,則已不可考,因為如今世界上雌雄同體的生物大多是低等生物或是植物。比如大西洋扁貝、棉墊蚧蟲、蚯蚓、肝蛭等。
結合類的古代傳說和今考證,故而給出如下能力值。
能力值:
戰鬥→10
體型→25
靈性→45
生命→50
速度→30
技能→自為牝牡:每次戰鬥首次陣亡時防止這次陣亡且之後在本回合中免疫任何傷害
分布:
亶爰山→山裡多水卻缺乏草木,人很難攀登上山。一說在今廣東境內。
小結:
某些同學看到「雌雄同體」四個字之後不禁會幻想某些場景,如若我雌雄同體云云。但是很負責任的告訴你,這沒什麼好處。如果你通讀了全文,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沒有好處。還是找人戀愛吧,兩個靈魂的慢慢相融才是樂事,不是嗎?
另註:文中所用圖片皆為百度所得,如有侵權,請原作者聯繫我,我會刪除。文字內容除引用部分大體為原創,小部分為再創作。能力值及技能設計為原創。
關注我,帶你走遍千山萬水,看盡世間奇珍異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