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許多人都說中國的戰略核威懾真正形成戰鬥力始於1980年,那麼到底中國40年前做了啥?原來當時一枚神秘飛彈從中國升空,這就是東風5洲際彈道飛彈的首次試射,而這枚飛彈升空後最終落入位於大海深處的預定目標區,頓時南太平洋上出現200米高的水柱,值得注意的是,這款鎮國重器的改進型仍在服役,並且至今仍被美軍忌憚。
其實,世界上最早成型的戰略核打擊力量是由航空兵構成的,例如美國在1945年對日本廣島及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使用的就是其陸軍航空兵509大隊的B29轟炸機,即便到了戰後的前20年以內,發展載彈量大、飛行速度快、航程遠的轟炸機也是各國建設戰略威懾的主要形式,像美國的B52、XB70與俄羅斯的圖95等經典機型都是在這一時期內誕生的,在當時多數人的理解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端將會以機群遮天蔽日、核彈如雨落下為開端。
然而,隨著飛彈技術的進步,轟炸機的戰略地位與戰術運用都遭遇了有力的挑戰:首先,防空飛彈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國的國土防空體系當中,不僅淘汰了大口徑高射炮,也給任何敢於直接闖入領空的敵國飛機帶來了巨大威脅,例如在1955年,美軍的B52隻要飛到1.5萬米升限就能令多數敵方戰鬥機望洋興嘆,但再過不到5年,北約代號為薩姆2的蘇制S75防空飛彈就能輕易幹掉2萬米高度上的RB57D高空偵察機了。
而就在防空飛彈發跡的幾乎同時,美蘇等世界軍事強國都拿出了自己的第一代洲際彈道飛彈,儘管在技術上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之處,但這種只需加注好燃料並按下點火鈕就能自己飛越數千乃至上萬公裡、直抵大洋彼岸的武器,無疑從問世起就奠定了之後一百年內的主流戰略威懾形式,此後,美國的民兵系列、蘇聯的R36等一系列洲際彈道飛彈被研製出來,它們所攜帶的核彈頭足以將宿敵毀滅不止一次,然而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國還是只有東風3、東風4等中程彈道飛彈形成了戰鬥力,難以和世界上其他有核大國實現對等的威懾,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東風5的橫空出世無疑令國人十分振奮。
作為一款採用液體燃料推進的兩級洲際飛彈,東風5在技術發展路線的選擇上與前蘇聯的R36洲際飛彈十分相似,它的研發工作始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經歷了長達十餘年的探索歷程後,這款武器終於在1980年實現了首次試射,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首秀就是一次跨越全射程的飛行試驗,並且模擬彈頭還以相當高的精度落在了南太平洋上的預定靶區,得益於提前到位的海軍遠洋艦隊配合密切,數據記錄艙的回收也十分順利,自此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東風5都是中國現代國防力量這座長城中穩定的根基。
如今,儘管已經有部署靈活性更強、性能指標更高的後續型號同類武器形成戰鬥力,但是經過升級改進的東風5家族成員依然是中國戰略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那道40年前自大西北騰空而起、直刺太平洋的火光,已經化作了中國軍工史上一座承前啟後的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