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到底是「用愛發電」,還是靠「經費」來支撐起漂亮的畫面?包括我自己在內,一些動畫自媒體給出了諸多科普,說日本動畫創作者底層畫師,又沒錢,工作量又巨大,幾乎就是「靠愛發電」的,像是有名的「Anitama」也好,「睡覺人」這樣的動畫UP主都宣傳過,底層畫師多麼多麼慘,動畫行業多麼多麼勸退,動畫人多麼多麼辛勞甚至過勞死依然沒有改變行業情況等等云云。
又舉過例子《一拳超人》第一季動畫,預算本身並不算充裕,而是靠著大佬們「發電」,才製作出了令人驚嘆的畫面。
沒錯,這都是事實,但看問題應該看得更加全面,而不是一個從結果去倒推一個錯誤的結論。
這方面的科普,是為了讓看動畫的,對動畫有興趣,但又不這麼清楚動畫行業的艱辛的朋友能夠「同情」和「珍惜」自己喜歡的作品,才往這個方向煽情的。而且事實上很多不清楚行業情況的人,都覺得有錢就能解決一切。
但最近在評論裡,看到了一些本末倒置的評價,說,「動畫都是靠的用愛發電,哪來的什麼經費爆棚」,我覺得這已經誤會了日本動畫本身的運作模式了。
賺錢是動畫的製作的最大目的
我們看的這些個新番、劇場版、動畫電影,他們都屬於商業動畫。商業動畫的第一目的,就是賺錢。至於它是通過宣傳原作,達到原作銷量增加的目的來賺錢,還是通過動畫來賣周邊商品來賺錢,還是單獨的靠賣光碟,或者賣播放權來賺錢,結果都是一樣,不賺錢的動畫,投資者是不會看中的,一旦在「賺錢」這個層面失敗了,就很難有續作,所以,商業動畫的最大目的,不是娛樂大眾,而是賺錢,這是很現實的事情。所以我覺得「用愛發電」,都是之後的事情,應該搞清楚做動畫的目的,而不是去看畫師到底是不是用愛發電。
動畫人也是產業的一環
我們之前也科普過,動畫做得再好,動畫公司是不能直接撈到財富的,而只能獲得一比製作費。到頭來,一部動畫做得再好,再出名,能分到每個動畫師頭上的錢,在如今,可能顯得少之又少,這才是很多人覺得動畫師都是靠「用愛發電」的形式努力畫畫,才有了我們看到的
乍一看,好像動畫公司虧爆了,動畫人也賺不到什麼油水,動畫人似乎真的在用愛發電。其實這個根據從基本上來說就錯了。畫出漂亮絢麗的畫面,的確要感謝每一位努力的動畫人,但不要忘記,支撐這個產業的,是資本,而不是動畫人。
沒有索尼、萬代等這些個大財團,誰來把出版社的漫畫、小說改變成動畫做?沒有財團出錢做這麼多動畫片,哪來日本動畫行業的興盛?沒有動畫行業的興盛,為什麼這麼多學畫畫的人要去畫動畫,畫遊戲插圖不香嗎?舉個過分一些的例子,如果要不是日本動畫的興盛,黃成希這樣的畫師為什麼要去日本實現自己的動畫夢火影夢?這就是資本在前,還是發電在前的因果關係。動畫師賺不到錢也許是因為資本制度的所謂「剝削」吧,但沒有資本市場把日本的動畫行業做大了,又何來動畫師一展拳腳的天地?你學了一流的動畫技術,是去非洲畫動畫呢?還是菲律賓?
所以,歸根到底,動畫人也是產業的一員,動畫人可以不斷更換,但出錢的人可不是哪都有,也不是哪個出錢人都願意投資動畫。
動畫製作水平普遍和經費掛鈎
這一點是大家普遍認同的常識,我覺得沒有任何問題。試想《Fate》,《進擊的巨人》等超人氣的動漫IP,為什麼這些叫好又叫賣的大作擁有超人級的製作?還不是因為資本的注入足夠嗎?強大的動畫公司聚攏了優秀的製作人才,經費充足的製作費會吸引強大的動畫公司接單,當然,有些情況根本是只有某些公司才有水平接下如此的訂單,試想一個小工作室,它們何德何能去接《Fate》這樣的IP?
動畫公司過得比想像中好
很多報導說日本又有哪些動畫公司倒了,又有哪家公司撐不下去了。其實,只是因為作品多了,公司之間競爭激烈,很多小公司做不下去了。但是那些支撐業界的大公司,有哪個是活得不好的嗎?而且根據業內朋友的情報,說最近畫師獲得「拘束」,也就是固定工資的機會比過去也要高了,實際上沒必要無病呻吟。送外賣的小哥還有交通事故送命的風險呢,但也有月收過萬的大佬。哪個行業是又輕鬆賺錢又多風險還低的?不存在,行行都有自己的苦衷,動畫行業,也只是這些行業中,並不特殊的一員而已。做動畫確實不簡單,喜歡的作品應該珍惜,不喜歡的作品不應該刻意嘲諷抹黑,看事情的著眼點也應該更加全面,能看到動畫行業的不簡單,也要看到日本動畫本身的興盛和興盛的原因。
記住,沒有愛,做不出好動畫,沒有錢,做不出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