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萬年前地球不存在兩極?或因蕨類改變氣候(圖)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紅萍,這些小小蕨類具有驚人的能力,包括碳儲存、固氮以及提高食物生產能力,也不會對地球環境造成損害。

  這或許有點令人震驚,僅僅550萬年前我們的星球上還不存在兩極。其實那時候的地球是溼熱且失控的溫室氣體世界,有著超過2500ppm含量的二氧化碳。然後突然之間,發生了一些事情,轉變隨之而來。

  隨後大氣圈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開始下降,兩極開始出現冰川,慢慢形成了如今我們的世界。但為什麼會發生這一切?而更進一步的問題是,促使這一切發生的因素是否對如今控制氣候變化的努力有所幫助?

  出現在北極的淡水蕨類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它的答案深埋在北極圈內。研究化石孢子和花粉粒等塵土和微小顆粒的著名孢粉學家喬納森·布亞克(Jonathan Bujak)回憶說:「甚至直到2004年,北極對人們來說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領域,但是隨著冰川逐漸融化,我們也有了新的機會來認識它。」

  一項與「綜合海洋鑽探」計劃相關的,名為「北極核心探索」的研究計劃,期望找到這一現象的線索並解釋其原因。而研究人員所發現的問題卻讓人大吃一驚。

  產生疑問的來源是一塊厚達26英尺的柱狀蕨類化石,這種叫做紅萍(Azolla)的蕨類植物小到只有指甲大小,但是有著兩天內繁殖一倍的能力。

  布亞克說:「老實說,我們都非常震驚,在離岸數千公裡的北極,為什麼會出現淡水蕨類?它又是如何改變地球的氣候的?」

  布亞克並非是唯一對這些紅萍感到疑惑的人,同一時期來自杜克大學的植物學家凱薩琳·派爾(Kathleen Pryer)也向政府申請資助來對這些蕨類植物進行基因組測序。

  眾籌資金的基因組測序

  派爾不確定能從這些古植物中獲得什麼信息,蕨類植物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植物生命形式之一,之前也從未有過對蕨類植物進行基因測序。但是因為蕨類植物並不像農業作物那樣具有商業價值,她的測序申請被駁回了。

  這並沒有阻止她繼續探索,派爾知道對紅萍進行基因測序的需求是廣泛的。紅萍數千年來被用來為稻田增肥,並以聞所未聞的速度進行固氮。長久以來各領域的科研人員都在擴展這種植物的應用,包括廢水處理、生物降解、人畜的食物甚至是生物燃料。

  不僅是這些,紅萍還具有令人驚訝的固化碳的能力,每公頃紅萍每年可以捕捉高達60噸的二氧化碳,相當于波音747航行兩小時所排放的碳量。

  「這些小小蕨類具有驚人的能力,包括碳儲存、固氮以及提高食物生產能力,也不會對地球環境造成損害。」派爾說,「得有人來為下一步的工作開個頭,所以我們決定依靠眾籌的幫助來打開局面。」

  謎底或將在華大基因揭開

  派爾的團隊在Experiment.com網站的協助下設立了一個眾籌項目,以期獲得15000美元來為紅萍基因測序。兩周之前,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實驗室之一——華大基因決定來幫助Pryer實現夢想。這意味著最少只要一年時間,紅萍如何拯救地球氣候的故事就可能被揭曉。

  Pryer說他們在籌集資金活動中增加了額外的一輪,將之前已經籌集的資金仍保留在內,同時準備了最好的樣本送到中國進行測序檢測,以使得大家更多獲益。本周這一籌集活動正式結束了。

  派爾說:「由於有了這額外一輪的籌資,我們將可以準備出最好的紅萍基因樣本送檢。」

  紅萍傳奇

  與藍藻菌共同進化了1億年

  1878年,德國自然學家海因裡希·阿託恩德·巴裡(Heinrich Aton de Bary)用紅萍首次描述了他對共生的定義——兩種不同生物在一起和諧生存。他以紅萍和青苔的共生為例來解釋他的定義,同時他也注意到紅萍這種蕨類體內似乎有一種細菌,這兩者之間更像是共生的案例。紅萍具有一英寸大小的海綿狀裂片葉,漂浮在淡水表面,長長的卷鬚在水下搖曳。在它的葉片中具有一個奇特的微環境,一種叫做藍藻菌的微小細菌與紅萍已共同進化了差不多1億年。

  隨著時間的發展,藍藻細菌已經失去了離開紅萍獨立生存的能力,但它們的光合作用功能將紅萍的固氮能力提升了12到20倍。這些細菌因其光合作用的能力成了紅萍的能量來源,同時它們也在紅萍葉上獲得了棲息地和食物。

  裡斯本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家和紅萍研究專家弗朗西斯科·卡拉皮克(Francisco Carrapico)說:「這些細菌僅僅存在於紅萍的葉子中,紅萍與細菌的這種共生方式與其它物種相比都不一樣,藍藻細菌通過孢子在紅萍之間傳播,這是一種理想的共生關係。」

  為什麼出現在北極

  具有強大的固氮能力也讓紅萍成為不可思議的固碳植物。但是這些還是沒法解釋紅萍為什麼會出現在北極。為此,荷蘭烏得勒支大學成立了一個名為「達爾文紅萍」的研究團隊來研究這個問題,他們匯集了來自全球的各領域科學家,最終提出紅萍在北極出現的一種解釋。

  布亞克稱:「我們一直處于震驚之中,直到卡拉皮克提出我們也需要在當今的背景下考慮紅萍的碳捕捉能力。」

  研究人員有充分理由認為這種能力不是紅萍在北極生存的因素。即使有充足的碳和氮,紅萍的大小以及只能生活在淡水中,都讓人覺得它出現在北極就已太過不可思議,更不要說形成可以改變地球整體氣候的規模和能力,將地球從一個差不多像金星一樣炎熱的湮沒之地中拯救出來。

  什麼原因阻止了這種不屈的植物

  如同其它大多數有趣的科學故事一樣,一個問題被解決了,另一個新問題馬上就會被提出。

  如果紅萍曾如此大規模的生長,乃至它對氣候的影響程度很高,那麼是什麼原因阻止了這種不屈的蕨類植物,並導致了氣候的劇變呢?研究者們探究的越深入,他們也越發現紅萍的傳奇故事是那麼的不可思議。

  發現故事

  遠古植物和發現它的「女漢子」

  紅萍的發現歷程也是一次探險。首位完成環球航行的女性珍妮·拜瑞特(Jeanne Baret)應該是第一個發現紅萍的西方人。

  拜瑞特早先是路易十五麾下自然學家菲利伯特·康姆森(Philibert Commerson)的家庭女僕,在康姆森招募環球航行助手時她也加入了。在航行中她偽裝成男性,幫助康姆森收集了大量植物樣本。她的努力十分不易,因為船上的水手們對她的性別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懷疑,她必須得時刻都表現得陽剛之氣十足。

  瓦薩學院的麗莎貝·派拉文森妮·吉伯特(Lizabeth Paravisini-Gebert)在200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描述道:「航海員們注意到他(拜瑞特)在麥哲倫海峽的大雪和冰山的遠徵途中,一直伴隨他的主人左右,攜帶著武器和植物樣本,充滿了勇氣和力量。」

  最終,拜瑞特的女性身份還是被發現了,但船員們並沒有因此有太大騷動和小題大做,拜瑞特得以繼續她的工作。1773年在回程途中康姆森在現在的模里西斯去世。拜瑞特選擇留在模里西斯島上,並嫁給了一位前海軍軍士。

  當這些植物樣本被送回法國,當時另一位著名法國科學家簡·巴奇斯特·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見到了這些樣本,但他錯誤的將紅萍分類到開花植物的某個類別中。當然,他沒有機會看到紅萍在大片水域中漂浮著的盛大場景。當拜瑞特於1780年代回到法國,她得到了未曾預料的歡迎。由於船主和康姆森的一些朋友的幫助,她不僅沒有被宮廷制裁,還獲得法國海軍授予的「傑出女性」頭銜,並得到一份津貼。

  撰文:詹妮弗·赫伊曾(Jennifer Huizen)

  翻譯:呂薈

  稿件來源: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中文版)

  延伸閱讀

  不妙!地球多項氣候指數均破最高紀錄

  據國外媒體報導,7月17日,美國氣象學會最新發布2013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溫室氣體、海平面、全球氣溫和其它氣候指數在2013年均保持上升趨勢。

  這份研究報告是由全球57個國家425位科學家共同完成的,提供了全球氣候指標、顯著氣候事件的詳細更新信息,同時包括收集的環境監控狀況,大氣、陸地、海洋和冰川的監控數據。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負責人凱薩琳·沙利文(Kathryn Sullivan)說:「這項研究更進一步地強化了科學家數十年來的觀測結果:地球開始變得更加炎熱。該報告提供一些重要的基礎信息,我們需要研製新的工具和服務項目,適用於社會團體、商業領域,同時建造氣候變化影響的恢復力。」

  氣候學家稱,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溫室氣體已達到破紀錄水平,這是由於地球大氣層誘捕的熱量導致地球表面變得更加溫暖造成的。

  該報告指出,2013年燃燒化石燃料已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去年夏威夷莫納羅亞山天文臺觀測的二氧化碳指數首次達到百萬分之400,這一變化不容忽視。去年澳大利亞迎來了歷史紀錄上最炎熱的一年,對於阿根廷和紐西蘭分別是歷史上第二熱年和第三熱年。

  自1880年開始記錄天氣狀況以來,全球氣溫持續升高,依據不同科學團體的統計方法,2013年被標註為第二熱至第六熱之間。作為太平洋冰川融化和上升氣溫所形成的結果,海平面持續上升,全球海平面持續了過去20多年年均3.2毫米的上升速度。

  這份報告裡有許多對北極熊生存不利的消息,北極冰川持續融化減少,同時,北極陸地氣溫升高速度快過全球其它地區。此外,還有更多關於2013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的實例,例如:2013年11月,「海燕」超級颱風摧毀了阿拉斯加州東南部地區。

相關焦點

  • 2300萬年前「木乃伊葉片」可以洞見未來地球氣候變遷
    科學家從紐西蘭南部的一處遠古湖泊中找到保存非常完好的葉片化石,並且首次將葉片所在的2300萬年前高溫氣候與大氣高濃度二氧化碳聯繫在了一起。鑽探100米處發現的生物物質已變成化石,其中包括:植物、藻類、甲蟲、蒼蠅、真菌和其他生物殘骸,這些生物的歷史可追溯至中新世早期的一處氣候溫暖時期,當時全球平均氣溫比現在高3-7攝氏度,兩極冰層大部分都已消失。
  • 2300萬年前「木乃伊葉片」可以洞見未來地球氣候變遷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對2300萬年前遠古森林殘留的植物化石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一些植物可能伴隨著二氧化碳指數上升而快速生長。科學家從紐西蘭南部的一處遠古湖泊中找到保存非常完好的葉片化石,並且首次將葉片所在的2300萬年前高溫氣候與大氣高濃度二氧化碳聯繫在了一起。
  • 4900萬年前的植物,能控制地球的氣候,這次它出現將拯救人類!
    來自加拿大的科學家團隊,通過建模分析,發現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那麼,地球的平均氣溫增長,最高會增加4.5攝氏度左右。當然,由於地球存在不同的維度,所以,這種變化事實上對於低緯度的居民來說,變化並不會很大,唯一的感受可能是,夏天會更熱了,但是還可以渡過。
  • 科學家解釋為什麼地球南北兩極氣候變化好似「蹺蹺板」
    科學家提出新解釋:為什麼地球南北兩極氣候變化好似「蹺蹺板」?   新華網上海3月12日電(記者張建松)南北極好像是安裝在地球南北兩端的「冷凝器」,在全球氣候變化中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科學家在一項研究中提出新解釋:為什麼近60年來地球南北兩極存在相反的、好似「蹺蹺板」的氣候變化?    近幾十年來,許多科學家都從不同的研究角度注意到地球南北兩極呈現相反的氣候變化,北極地區顯著變暖,南極和南大洋則大範圍變冷,地球南北兩極存在相反的、好似「蹺蹺板」的氣候變化。    對於這一現象,國外科學家曾提出與「大洋傳送帶」假說有關的「經向環流」理論。
  • 探險家發現550萬年前洞穴,內部的生物,或能揭開火星生命之謎
    萬物各得其所,生命壽長,終其年而不夭傷——《戰國策·秦策三》。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是什麼:空氣、水源、食物。不同的生命對生活需求不同,這也促成了各種各樣的生命體。火星的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地表廣泛分布著氧化鐵,所以火星看上去是橘紅色的,為了探索外星生命,人類在火星上投放了許多探測器,從鳳凰號、勇氣號、機遇號傳回來的資料來看,火星的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都存在大量的水冰,那麼火星是否存在過生命呢?火星是否存在生命只是一個猜測,不過地球上一個550萬年前洞穴跟火星環境很相似。
  • 地質地球所關於黃土古氣候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第四紀時期北極冰蓋的增長與消融主導了海平面的升降和全球冰期(寒冷期)−間冰期(溫暖期)氣候的交替出現。北極冰蓋演化的信息主要來自深海氧同位素記錄,但是學術界逐漸認識到後者實際上反映的是兩極冰蓋變化的綜合環境效應,並且可能受到大洋底流水溫的嚴重影響。北極冰芯的連續環境記錄僅能夠追溯至第四紀晚期,如何獲得更老時期高緯氣候和北極冰蓋演化的信息,成為古全球變化研究的重大命題。
  • 《流浪地球》中的氣候與地球的最終伊甸園
    《流浪地球》長達2500年持續100代的人類,將會遭遇什麼樣的氣候?難道要永遠住在地下城裡麼?有沒有改變氣候的辦法?地球表面能否依然是人類的家園?由於剎車帶來的地球減速,在地球向陽面長達半年的白晝期間,最高溫度將長期維持在70 °C以上,而背陽面中心的最低溫度將降至零下60°C,這種溫度分布將徹底改變目前地球的三圈環流狀態,而改變為向陽面日下點附近形成巨大暖中心,以背陽面極冷中心形成巨大冷中心。
  • 科學家發現地球兩極將反轉跡象 人類或被逼到外星
    但這個對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義的磁場在過去200年中減弱了15%。科學家稱,這可能是地球兩極將要反轉的跡象。  古老陶器證明磁場不穩  研究人員發現,古老陶器含有磁鐵礦。古老陶器製成時,磁鐵礦物質就會像羅盤針一樣對準地球磁場。通過檢查史前和現代的陶器,科學家們發現,地球磁場正處在一個不穩定的持久狀態中。
  • 是什麼導致了6000萬年前的全球氣候變暖?
    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發現以來,「古新世-始新世大升溫(PETM)」便引起了氣候科學家們的高度關注。當時的氣候變化與今天的氣候變化頗有相似之處,具體徵兆包括溫度上升、海洋酸化、大氣碳水平急劇浮動並對地球上的生命構成深遠影響等等。為了產生這些影響,大氣層中的碳總量無疑迎來一波快速增長(最近估計總排放量約10萬億噸)。但是,這些碳到底從何而來?
  • 科學家打開550萬年前洞穴:或我們尋找外星生命的方向,是錯的
    之前科學家打開一個550萬年前的洞穴後,表示:或許我們尋找外星生命的方向是錯的。這是怎麼回事?原來科學家發現地球上存在一個神秘的洞穴(莫維爾洞穴),這個洞穴之前根本沒有人發現它的存在,經過研究,科學家判定洞穴起源於550萬年前,而那個時候我們人類的祖先才剛剛從樹上進化到地面生活。
  • 科學家警告:地球氣候開始兩極分化!南方繼續多雨,北方將更乾旱
    受到全球變暖影響而引發的氣候變化不止是溫度上升這麼簡單,隨之而來的還有更加極端的乾燥或潮溼,地球氣候開始兩極分化......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無疑是個壞消息——意味著我們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氣候威脅。旱季和雨季是由於地球不同緯度的季風和洋流循環疊加所形成的,但是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地球洋流和季風可能會因此加強或者減弱,這便使得世界一些地方迎來更多降雨或者蒸發更多的地表水。
  • 彗星碎片1.3萬年前摧毀地球文明說法不準確(圖)
    科學家近日發現證據表明,彗星爆炸碎片在1.3萬年前摧毀地球文明的說法不準確。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發現證據表明,彗星爆炸碎片在1.3萬年前摧毀地球文明的說法不準確。  英國皇家霍洛威大學、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以及美國和歐洲其它13所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新證據,能夠反駁這一說法:1.3萬年前一顆彗星與地球相撞或彗星在地球大氣層爆炸引起地球氣候急劇變化,從而導致克洛維斯文化(Clovis culture)的終結。
  • 6500萬年前地球單一氣候助力恐龍稱霸聯合超級古陸1.6億年!
    6500萬年前,恐龍家族稱霸地球長達1.6億年之久,既讓人類羨慕,又讓人類不得不思考,6500萬年前地球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得恐龍家族瞬間滅亡? 毫無疑問,6500萬年前恐龍家族的存在與地球超級古陸密不可分,而超級古陸的解體漂移又是恐龍家族滅亡的後續畫面。
  • 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圖)
    第1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1)第2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2)第3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3)第4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4)第5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5)     相關知識:世界上十大人類無法匹敵的動物
  • 如果6600萬年前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是不就沒人類什麼事了?
    人類能以如今的模樣生息繁衍於這顆星球實屬不易,在若干個關鍵時刻中,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無疑給了早期哺乳動物生存的機會。對於當時的陸地霸主恐龍來說,那是終結,而對於人類來說,那是開始。試想,如果6600萬年前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是不是就沒有人類什麼事兒了呢?
  • 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冰川融化前後對比圖
    (原標題: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冰川融化前後對比圖)
  • 南北極6500萬年前年均溫14℃ 四處植被茂盛
    南北極6500萬年前年均溫14℃ 四處植被茂盛   距今1.45億年至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是地球發展史上的最熱和最典型的溫室氣候時期。
  • 科考隊打開550萬年前洞穴,發現「外星世界」,顛覆對生命的認知
    科考隊打開550萬年前洞穴,發現「外星世界」,顛覆對生命的認知科學尊重事實,服從真理,而不會屈服於任何壓力。——童第周世界之大充滿神奇的事。儘管人類發展到如今,已經探索出許多事物,然而這是遠遠不夠的,地球擁有太多的神奇之處,還有很多未知領域等著我們繼續去挖掘。一方面這有利於人類好奇心的滿足,另一方面這也是為了人類能夠擁有更好生活的努力。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致力於四處探索,發現新事物。曾經,科學家們為了找尋一個地方來建造核電站,在黑海附近,就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洞穴。
  • 地球磁場兩極可能會發生翻轉,這對人類來說意味著什麼後果?
    地球磁場   根據目前對地球內部的了解,科學家認為地球的核心是由熔化的鐵組成的這些液態鐵流動時產生了電流,這一電流創造了地球磁場,使得地球像條形磁鐵一樣擁有南北兩極。   地磁場對地球上的生命來說具有重大意義,它能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宇宙高能粒子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