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月,萬物復甦,鳥語花香……
看過《動物世界》的人,大概都對一段臺詞耳熟能詳:「春天來了,萬物復甦,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上……」
接下來的鏡頭,可能是獅子、獵豹、角馬、犀牛、長頸鹿、非洲象……
這些動物們在此繁衍生息,不受人類打擾,看起來祥和安寧。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因為人類活動以及各種血腥屠殺,很多動物瀕臨滅絕。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保持對自然的敬畏。近日,來自湖北省「仙桃一中」的1000名學生,走進武漢園博園尋訪瀕危「動物」,在武漢開啟一段非同尋常的研學之旅。
「大河生命館」和「長江文明館」是本次研學的兩個重要目的地,雖是兩個場館,但主題一致,緊扣「人與自然」,研學探索生態保護,樹立學生的生態自然觀。
仙桃一中的相關負責人說:「這是學校精心設計的研學課程,希望在這個春天,喚起孩子們踐行環保的自覺。 」
據悉,該校對這次武漢研學之旅很重視,將1000名學生分為三個批次,分三天開展研學活動。
學生們首站走進大河生命館,這個以大河生命為主題的自然博物館,擁有1.8萬平方米展廳,各類標本3000多件,帶學生探索大河生命,以此為最。
研學中,學生們發現,這裡的每一個動物標本,都儘可能的在它們生活環境中呈現出來。
半天時間,他們穿過「沙漠」,走進「叢林」,行走在「動物世界」中,切身感受著它們的進化和演變……
這種沉浸式體驗,讓學生們忍不住驚嘆:「好像!真的太像了!」
「如果不是標本上面標記的紙條,我都以為這隻熊要撲過來了!」
每個展區都吸引了一批小科學迷,他們走走看看,不時做點小筆記。
半天參觀下來,學生們不僅追蹤了三疊紀時代的小恐龍腳印化石,還一睹世界罕見的鴨嘴獸、海獺、白獅、北極熊、北極狼、北極狐等動物的風採……
按照任務卡的要求,他們還從某一種動物身上,順藤摸瓜,找到它背後的生態系統以及食物鏈規律。
最後,以軟陶手工的形式鞏固所學知識,製作一副完整的生態場景圖。
你看,邊玩邊學的操作是這樣兒的!
「瀕危動物就是快要滅絕的動物,像大熊貓、金絲猴、白鱀豚等都是,我們要好好愛護它們。」學生們一邊展示陶泥作品,一邊和小夥伴分享剛了解的知識。
可見,軟陶手工活動,與大河生命館科技中獲取的知識點,互相印證,幫孩子們加深了印象。
如果說大河生命館是通過展示生物滅絕喚醒環保意識,那麼長江文明館則是引導學生們探索長江流域自然生態、人文歷史與人類文明。
進入長江文明館,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參觀。
「通過參觀,我清晰感受到了長江文明對沿線城市的影響。」初一學生小黃很滿意今天的學習,他和其他同學們帶著研學任務卡,邊走邊記,小聲討論。
任務卡上密密麻麻,都寫滿了,研學導師偷偷瞧上一眼,唔,都寫了啥?
原來都是關於長江經濟帶的小知識!
研學導師說,孩子們不僅要參觀園博園長江館,記錄長江經濟帶有代表性的物種,還要分組合作,共同完成「黃金水道物產資源」區域圖。
因為,等參觀結束,他們需要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歸納所調查省份的最佳資源和優勢。
這可是長江文明館課程的重頭戲。
繪製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複習的過程,是知識在腦海中梳理、歸納的過程。
怎麼樣,是不是圖文並茂,色彩斑斕?
最關鍵的是,有主有次,將長江沿岸重要省份:雲南、湖北、四川省等的優勢逐一羅列出來,文化、資源一目了然。
最後,一次次激烈的交流探討和實踐互動,也讓學生們的思考更加深入,思路更加清晰。
看到學生的表現,老師很滿意。「這次研學充分考慮了知識普及與綜合實踐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們玩樂中學習、思考,自主式探究,才更有收穫。」
學校相關老師說,「其實走出去上一趟生態文明教育課,比在校內上10節生態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