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於軍事裝備中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碳纖維「外柔內剛」,不僅具有碳材料的本質特性,又兼備紡織纖維的柔軟和可加工性,是新一代高性能增強纖維。比頭髮絲還細幾倍的碳纖維與樹脂、碳、陶瓷、金屬等基體,經過特殊複合成型工藝製造,即可獲得性能優異的碳纖維複合材料,能夠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能源、交通、軍用裝備等眾多領域,是國防軍工和民用生產生活的重要材料。
據蘇州挪恩複合材料有限公司介紹,碳纖維看似簡單,但其製造工藝十分複雜,是一項集多學科、精細化、高尖端技術於一體的系統工程,涉及化工、紡織、材料、精密機械等多學科領域,整個流程包含溫溼度、濃度、粘度、流量等上千個參數高精度控制,稍有不慎就會嚴重影響碳纖維性能和質量穩定性,所以遠非一般工藝技術所能媲美。
外媒報導稱,傲視群雄的F-35戰鬥機首飛時間一推再推,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超重。為破解這一難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採取了很多辦法,最終採用多達35%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才大幅降低了機體重量。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碳纖維複合材料成就了F-35戰機。
如今,碳纖維複合材料不僅成為實現高隱身性能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材料,更成為衡量武器裝備系統先進性能的重要標誌。比如,由於X-47B、全球鷹、全球觀察者、西風等飛行器應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比例更高,使得其有效載荷、續航能力和生存能力均實現了新突破。
現役F-22戰鬥機一個最大特點,就是隱身性能好,而這與其大量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休戚相關。此外,F-117A戰鬥機、B-2隱身轟炸機等也都採用了碳纖維吸波材料,包括瑞典「維斯比」級巡邏艦艦體用的均為全複合材料,因而擁有了高隱身、高機動、長壽命等先進作戰性能。
航天領域發展更是錙銖必較。如固體火箭發動機質量每減少1千克,射程就可增加16公裡。所以,碳纖維複合材料被大量應用於美國「愛國者」飛彈、「三叉戟」II、德國HVM超聲速飛彈、法國「阿里安」-2火箭、日本M-5火箭等發動機殼體,未來碳纖維更是發展小型化、高機動性、高精度、高突防能力先進戰略性武器裝備的重要基礎。
新型高性能碳纖維複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目前在高超聲速飛行器、國際空間站、先進衛星等裝備系統中被大量應用。美國防部在「面向21世紀國防需求的材料研究」報告中強調,「到2020年,只有複合材料才有潛力使裝備獲得20-25%的性能提升」。
挪恩復材認為現代武器裝備發展,隱身化、低能耗、高機動性、大載荷等趨勢凸顯,對碳纖維及複合材料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研製更高強度、更高模量的碳纖維和與之相匹配的高性能作戰系統,已成為軍事強國比拼尖端實力的重頭戲。目前,發達國家正在碳纖維、先進樹脂和製造技術三個方向上重點突進。
目前,碳纖維拉伸強度與模量在理論上和實驗室中,存在著巨大的提升潛力和空間,因而激戰正酣。
在樹脂研究領域,重點發展高韌熱固性樹脂,能夠提高武器裝備部件的長效溫度,並改善韌性、工藝性和耐溼熱性能。而開發熱塑性樹脂,可顯著提高武器裝備抗衝擊韌性和耐疲勞損傷性能。
現代先進的自動化製造技術,可實現構件三維模型到製造一體化集成,適於製造大尺寸和複雜結構件,可有效提高裝備質量可靠性和降低成本,從而促進國防軍工更好發展。
近年來,為適應我國國防建設發展需要,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支持的項目。專家認為,著眼未來建設完整自主的高水平產業鏈,努力把事關國家安全利益的核心技術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乃是實現興國強軍中國夢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