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精英會專欄作家/孟鏑 (獨立汽車評論人)
9月12日,知豆最新產品D2S上市發布會在北京奧雅會展中心開幕,這款車在扣除國補、地補、廠補三重補貼後,終端售價為5.68萬元。
這是知豆汽車經歷過一年波折後的「發聲」。巧合的是這也正是新學期開學之際,發布會以「新青年——知豆微行學院開學季」為主題,從參會者「入學新生」的淺黃綠色螢光領帶標誌到現場「學院風」的布置都算得上「應景」。作為電動汽車的後起之秀,知豆汽車提出了一個嶄新的理念——「微行」,這一理念能否被公眾接受對於知豆的市場拓展相當重要,從這個層面講,知豆確實有把整個社會變成一個「大學校」的想法。如果說「微行理念」是一個「創舉」,那麼在新聞發布會前知豆總裁鮑文光接受記者群訪時所提出的「割掉盲腸,知豆才能更加健康發展」的看法更讓人耳目一新。 鮑文光眼中影響知豆發展的「盲腸」究竟是什麼?割掉「盲腸」後的知豆又將如何發展呢?
被動安全系統與快充 鮑文光眼中知豆產品不需要的「盲腸」
什麼是知豆產品不需要的「盲腸」,鮑文光認為主要是被動安全系統和快充。
關於主動安全:鮑文光坦言知豆更加注重主動安全系統的研發,國家有安全碰撞的標準,天津檢測中心也好,國家的幾大中心都按照我們國家的碰撞要求標準來執行。至於對於未來的產品,他表示,我們的產品在安全方面的考慮是不碰撞或者少碰撞,會在這些方面多努力。「沒用的盲腸就割掉,這樣更健康,如果我們的車子不上高速、也不跨省際、跨市際,就在城市裡開40-50公裡時速,定位是城市微行純電動車,那我們關注更多的是主動安全。實際上,知豆產品在歐洲達到了安全標準——否則無法在歐洲銷售。因為通過了歐盟交通委員會的安全測試,知豆的產品目前已在歐盟二三十個國家銷售,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的安全標準知豆產品都已達到。對於媒體的顧慮,鮑文光表示「國內的人總覺得小型車,是不是開到街道就不安全了,(但)外國人的安全法規比中國嚴,我們可以在歐洲賣,只是我們並沒有大量做宣傳。」 車載電池快充:鮑文光認為「現在電池整個技術還是不成熟,而中國車企售後服務為了迎合消費者,讓消費者報8年12萬公裡,實際上8年12萬公裡基本上一輛車就壞掉了,如果用快充電池壽命就達不到,達不到以後難免形成消費者、經銷商、整車廠、電池廠、充電機廠互相推諉責任,最終責任認定非常困難。一塊電池佔整車的40%,當它真的壞了但沒有到8年的三包期,更換電池的費用由誰承擔?這個問題在三五年以後肯定會出現。正是基於這個考慮,我乾脆就把這個盲腸也割掉了,不要了,當然這樣會損失可能30%、40%的用戶,因為他就想有快充,但是我不能為了保住30%-40%的用戶卻影響60%-70%的用戶。」
「增智」 知豆「割盲腸」後的著力點
鮑文光認為「智能化和網際網路化」是未來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方向」。他認為「從汽車的屬性來講,汽車從誕生至今的130年裡一直以駕駛感為主,而隨著網際網路和智能化技術的成熟,下一個時代將以智能互聯體驗為主。汽車變成可以交流、互通的「伴侶」。
另一個變化是主動安全或者輔助駕駛智能的變化,目前的表現是防碰撞、車道偏離這些,這方面的功能目前五六十萬車以上都基本已經裝備。其次叫做協同駕駛,按照指令完成空調開啟等。再往更高層次發展就是智能駕駛、自動駕駛,再到無人駕駛,這個我們估計還要5年、10年,我們認為第一個體驗現在就可以做了,這個技術也成熟了,把它整合進來就行了,(主動安全、協同駕駛)是我們知豆要做的這兩個方向。所以我們在智能化和網際網路化的發展方向,我們應該來講很清晰,路徑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做什麼,所以現在看到我們D3、D4推出來以後,我們的配置都會很清晰的展示我們的路徑。」
在「割盲腸」方面毫不猶豫的鮑文光在智能駕駛方面的投入同樣毫不猶豫,他介紹「知豆現在在北京有智能化IT公司,北京在五道口,有100多人的研發團隊。在上海的研發中心主要負責整個集成,還有一些輔助駕駛、智能駕駛的,也有100多人,這一群人在上海集中的比較多。而輕量化和新材料研發主要在日本的技術合作中心。我們主要以微行生態圈建設為主,所以很多項目我們是與合作夥伴聯合開發。」
也許是為了強調「割盲腸」的堅決,鮑文光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再次強調當日上市的D2S「依然沒有快充」因為國家沒有提到具體的技術細節是什麼。」而他對國家補貼「退坡」不僅理解而且支持,因為「補貼退坡「不僅必須,也是必然,一方面國家負擔很重,另一方面如果整個產業完全依賴補貼,企業和整個行業都不會有發展,所以國家用退坡制設定好一個目標,企業可以按照這個目標去實施它每一步的路徑,比如知豆可以按照這個擴大市場規模,從規模上能夠攤銷所有的投資;同步供應鏈,能夠下降成本;通過生產改造如自動化程度提高等等,降低生產成本;設計新的產品,根據市場的需求從源頭設計也能夠降成本。從這幾個方向把企業整個成本控制下來,配合著國家的退坡制,假如到2020年沒補貼了,我們也能活的很健康。」
中國市場 知豆不會改變的根據地
儘管在過去的一年裡知豆經歷了股權變化、工廠升級等波折,儘管知豆已經進軍歐美市場,但鮑文光坦言知豆未來的主要市場依然在國內。
「今年1-4月工廠升級改造確實對我們的銷售網絡產生了影響,經銷商一度從近430家降到210家。但從5月恢復生產後渠道也重新開發,目前已經從最低谷的210家恢復到了372家左右,近兩個月就該恢復到去年的最高點(426家)。這種工廠升級對於知豆影響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新品牌黏性不高,一升級,再加上前一時期的「騙補」整頓消息,對企業的影響是明顯的。但我相信特別是9月8日騙補的事情塵埃落定後,我們客戶的黏性、經銷商的黏性會更高,這是因為經過了水和火、生和死的考驗。我認為騙補查的很好,「查查更健康」!為什麼呢?核查以後,行業更健康了,核查以後,企業更健康了,本來我們就沒有騙補,如果不查騙補,未來企業就不會真正發展產品了——都會慢慢的往騙補方向走了。現在看來知豆在過去的一年裡經得起誘惑,堅持做產品,國家查騙補等於是給我們正名了。」
至於知豆未來的市場發展,鮑文光肯定「還是以國內為主」,原因在於「歐洲市場也好、美國市場也好,都沒有中國市場大,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他們在整個補貼的政策角度來講沒有中國的力度大,所以他們新能源車還沒有像中國這樣子發展那麼快。」至於新能源汽車市場則更需要培育。他認為「一個新興的產品,特別是新的行業,(消費群體)需要培育的,像當時賈伯斯推出來iPad一樣、iPhone一樣,是需要培育消費者的,培育完以後市場再推出去,市場無形的手你想堵都堵不住,像智慧型手機一下子把諾基亞幹掉了。新能源也一樣,當消費者一開始的時候,裡程恐慌症證、質量恐慌症、成本恐慌症、技術恐慌症等等,肯定會,但是通過補貼鼓勵消費者使用,慢慢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培養起來了,把消費者對這些恐慌症全部理解透了,消費者認為新能源好了,這樣就推出去了。」
知豆在今年5月恢復生產後7月份達到月產3700臺左右的高峰。8月因進入行業淡季,產量在2600臺左右,而知豆蘭州基地的年產能在50000-60000臺。2015年蘭州基地生產知豆汽車24000臺,鮑文光透露9月份知豆蘭州基地產量將達到4000臺以上,「因為金九銀十的旺季已經開始,加上新車型上市,現在看來形勢很好。」從產能看,知豆「大幅追趕」是有可靠保障的。
這個軍人出身的老總永遠都是那麼精力充沛,這與他的「老鄉」——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頗為相似,而另一個相似之處是他的「敢言」:從「微行生態圈」到「割盲腸」理論,都能看到他與眾不同之處。對於一個新品牌、特別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新行業裡新品牌的掌門人而言,這樣「敢想、敢言、敢行動」的特徵尤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