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記者李婷婷)近日,一位女士用電報給親朋好友髮結婚請帖的消息引發關注,不少市民來到位於長安街11號的電報大樓體驗發電報的感覺,掀起一陣「復古風」。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發電報依舊是發一個字1毛4分錢,18年來都沒漲價。但現在發電報的人越來越少,除了來嘗鮮的,此前平均一周才有一個。
市民發電報給親人祝壽
「我想發個電報,請問怎麼發?」昨日下午,張女士走進電報大樓的電報業務櫃檯前,向工作人員諮詢發電報的手續。
拿到電報單後,張女士在電報內容處寫了「老哥,祝你生日快樂!」等字樣,電報費共花了4.48元。張女士說,她以前沒發過電報,得知有人用電報給朋友發請帖,她覺得這種形式很好玩,覺得用電報給家人送祝福很有意義。
和張女士一樣去「嘗鮮」的市民還不少,一位家住豐臺區的女士說,她來發電報是想給母親送上60歲的生日祝福。「我媽肯定很高興,以前年輕時我爸就老給她發電報」,這位女士說,她父親年輕時在部隊當兵,與母親離得遠,那時兩人的主要聯繫方式就是電報。而現在母親很多年都沒用過電報,所以她打算用「復古風」給母親一個驚喜。
發電報價格18年沒變
工作人員介紹,電報大樓是現在北京唯一能發電報的地方,資費是1毛4一個字,跟1996年定價時一個樣。現在的電報單也跟那時一模一樣。不過,電報現在比較慢,一般市內都要2天左右,有急事最好還是打電話。
該工作人員表示,現在來發電報的人很少,平均一周才會有一個,只有最近前去體驗的市民較多。此前,電報內容一般以祝福類為主。
據其介紹,現在電報大樓的業務已嚴重「萎縮」,目前只保留了電報業務,並且電報業務也只是「捎帶手兒」經營著,電報工作人員還要負責營業廳的其他工作。
■ 小貼士
●填寫電報單時,需在「收報人住址姓名及電話號碼」一欄填寫詳細信息。「電報內容一欄」必須嚴格按照「一字一格」來填寫,共50個字格,標點符號也需寫清。填寫完後,工作人員在電報機上輸入「電碼」,然後列印出一張電報,需核對信息並籤名,根據字數繳費。
●5公裡內的電報是自交發時間起,扣除夜間停送時間(當日16:30時至次日09:30時),24小時內送達收報人。即2天內不一定能送到,如需準時送達生日祝福等,需酌情使用。
●北京新區,如海澱區等無電報收發傳統。工作人員提醒,發至海澱區的電報有可能收不到。
●目前由於各地郵局收發電報的方式不同,收報人收到的「包裝」各異且隨機。有印著6位數電話號碼的「老信封」、有郵政的普通牛皮紙信封、有EMS快遞的信封,還有無信封的普通電報紙。
■ 講述
「最忙時吃住全在電報大樓」
今年60歲的袁先生,在電報大樓工作了44年,是電報大樓的「元老」級職工,12月16日剛剛退休「告別」電報生涯。
如今的電報大樓,大門左側的牆面上還留著「北京電報大樓,1958年9月28日竣工投產,是新中國第一個大型綜合通信樞紐」字樣。袁先生說,大樓還在,往日光景卻早已不在。
說起過去的電報工作,袁先生很自豪,「當時電報多受歡迎啊。」那時候通訊不方便,長途電話也要排隊,基本都用電報交流,每天的交換量能達到20萬左右。6個小時內就送到的電報,可以解決很多緊急問題,尤其是遇到自然災害等突發情況時。
袁先生回憶,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災情嚴重,全國各地都往北京發電報,機器24小時不停運轉,發來的電報下屬郵局都發不完。每天送來的上萬份電報需要打成卷,職工騎著摩託車往通縣、大興、順義等區縣送。電報大樓的員工忙不過來,沒法回家,吃住全在電報大樓。「難以忘懷啊!」袁先生感慨。
上世紀80年代後,實行了「自動轉報」方式,機器根據電報來的地址可以自動分發到各處郵局,不再需要人工分發。
袁先生說,後來隨著業務發展,電報大樓不僅有電報業務,還增加了鮮花電報、弔唁電報、慶賀電報、生日電報等。市民發電報時,可以選擇附贈鮮花,鮮花按等級收費,當時也頗受歡迎。
十年前起,隨著電話的普及,電報很快衰落,但袁先生對電報的熱愛卻持續整個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