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西金沙江西街與樂山路交會處的網紅街區「喵喵街」。
南報融媒體記者 鄧建鷹攝
銀杏裡效果圖。
建鄴新城房產供圖
湖南路獅子橋美食街經過改造出新,面貌煥然一新。
南報融媒體記者 鄧建鷹攝
「這裡真的很像國際街區,高樓之下,滿街的貓文化元素,精緻、現代又愜意。」近日,來自煙臺的王先生坐在樂山路街邊的外擺椅前喝著飲料與朋友談事情。他的身後,兩隻紳士貓雕塑引得年輕女孩紛紛拍照打卡。這裡是今年5月1日開街的河西喵喵街,以百老匯歌劇《貓》為元素打造的音樂主題街。
挖掘文化特色,通過城市更新打造各具風格的主題,南京正在讓一條條街巷成為美麗古都品質與宜居的新代言。
充滿文化味、煙火氣
主題街區成網紅打卡地
記者從市建委了解到,作為新都市行動計劃的一部分,南京今年將打造4條主題鮮明的特色街巷。除喵喵街外,另外3條分別是銀杏裡、獅子橋和火瓦巷。
南京自2016年就開始實施街巷環境整治。主題特色街區打造,與過去有什麼不同?市建委建設二處處長董文量表示,過去的街巷整治,追求的是路平、人好走、環境整潔。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有了更多精神層面的需求,如果說街巷整治是改善行路環境,那麼主題特色街區則是升級版的整治,它以主題化讓街區更具個性和品質。通過環境整治和外擺等城市家具設計,讓人們可以駐足,坐下來欣賞和消費,體驗慢生活。
在地鐵10號線奧體中心站附近圍擋外,銀杏裡的規劃設計圖正在公示。建設單位建鄴新城房產集團現場負責人馬晨告訴記者,這是繼喵喵街之後,他們打造的第二條高品質文化特色街。
330米長的道路,西連江蘇大劇院,東接奧體中心,道路兩側分別是金陵圖書館和藝蘭齋。這條以銀杏為行道樹的街區,正在兩側搭建鋼結構造型的支架和樓梯。銀杏裡將植入更多互動體驗內容。與大劇院、圖書館聯動,開展文化藝術表演、講座,設置網絡直播間,吸引年輕人參與。主題風雨長廊、滿地秋葉等將創造白天、夜晚兩種不同的休閒與社交空間。「我們力爭國慶節開街,使其成為全天候亮點紛呈的新網紅打卡地。」馬晨說。
相比銀杏裡的「高端文藝範兒」,獅子橋、火瓦巷則更具「煙火氣」。獅子橋已完成立面整治,正在深化地面設計方案。火瓦巷半封閉施工,完成街巷市政設施改善後,將啟動特色街區打造。
董文量表示,主題特色街區的打造是新基建、新消費、新產業、新都市「四新」行動的綜合體現,對片區拉動作用明顯。喵喵街聚集了人流,刺激了消費;獅子橋、銀杏裡等將路燈與5G技術結合,減少了重複建設。
挖掘文化資源,講好街巷故事
周明燦接到銀杏裡設計任務的時候,正是疫情暴發初期。為了拿出方案,他戴著口罩探訪銀杏裡街區。空無一人的道路,既寒冷又蕭瑟。記者近日再見到他時,他正在項目現場監督設計的落實。與工人們一樣,他也是汗流浹背。「過去設計師的重點是為城市造景,在乎是否好看。而在城市更新的今天,設計師要沉下身子,關注細節,強調人與景的互動與體驗。」他說。
記者看到,效果圖上的銀杏裡街區道路最外側,是左右兩排彩色的風雨廊架。人們行走在透明的廊架裡,既可賞景,又能閱讀、品茶。鋼結構廊架遠看像一排排開花的樹,走進內部,又仿佛進入歐式華麗的殿堂。周明燦是東大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楊志疆團隊的一員,他和團隊其他設計師走訪附近市民,問計沿線單位,舉行多次座談會,先後拿出了兩輪設計方案。「設計不對準市民需求,就會淪為敗筆。」周明燦說,他們在銀杏裡道路左側設計了一條自地鐵站出口至江蘇大劇院的風雨廊架,並設計了山花爛漫、星花燦爛、絢爛多彩3個主題區。市民通過廊架前往江蘇大劇院的路上,可以進入附帶建築內品咖啡、食簡餐、觀藝術展。道路右側廊架則是服務金陵圖書館,設置風花雪月、綠野仙蹤兩大主題區,市民可在廊內品茶讀書。在道路中央區域,未來還將設置藝術外擺,市民除了賞秋葉,還有更多停留點。
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更加注重細節。為了抓好主題街區打造,市建委設立課題組,邀請設計界大咖加盟,定期研討。董文量表示,火瓦巷在明代是燒制磚瓦的地方,火瓦巷小學也曾是新中國成立前地下工作者工作生活的地方。設計師們走入街巷,把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市井文化提煉出來,拿出適合街區的設計方案。面對不同年齡群體,通過牆畫、展陳、家具等形式,塑造一個文化街區。
以特色示範,讓街巷舊貌換新顏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建委已經啟動明年一批主題特色街巷的前期工作。位於南京師範大學與河海大學附近的山陰路,被列為明年的主題特色街區建設計劃。這條幾百米長的小巷,因為一首《山陰路的夏天》而名聲大噪,眾多文藝青年從全國各地趕來打卡,然而其破落的景象與歌中情懷的差距又多少讓人有些遺憾。基於其緊鄰高校的區位特點,這裡將設計陽光和有故事的街區場景,營造青春的記憶和滿滿的情懷。
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打造特色主題街巷並不意味著所有街巷都要這樣做。他們會按照必要性、可塑性、文化性等條件,遴選出一批街巷,集中力量設計打造。這些街巷分布在各個區,形成全市布點的格局。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特色示範效應,推動街巷整體面貌的提升。而這些年,南京在街巷整治中,也開始在努力做到這些。
雨花臺區的普德村路,沿街的文化符號、欄杆裡透出的花牆、街邊的座椅,為居民創造了安逸的街區環境;棲霞區的邁皋橋老街,化煩亂為有序,立面的復古設計、節點文化的設計,同樣充滿了特色;玄武區紅廟,從一條雜亂的陳舊街巷晉升為片區的美食街。許多設計師進駐社區、街道,以個性化、定製化的手段,讓落後的街巷換新顏。
聲音
市建委建設二處處長董文量:
城市文化的底蘊、民生的味道,都在一條條街巷裡。南京將通過主題特色街巷的探索,讓這些文化底蘊透露出來,讓城市的「裡子」精緻起來,提升市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街區品質的提升,也讓人們更加愛惜這個環境,從而提高了市民的素養。
仁恆江灣城居民林全民:
喵喵街過去太單調,大家走路都很少從那裡走。街區開街後,每天傍晚不自覺地就往這裡轉。大人小孩都喜歡,一到晚上更是熱鬧。市民需要那些地標性的建築和景觀,但是家門口的街巷做好了,不僅激活了一個街道,也讓居民更有歸屬感。
記者手記
與主次幹道相比,尋常巷陌因為位置不夠突出,長期關注度不足,其所能享受到的資源也很有限。而街巷,是匯聚煙火氣的地方,是居民生活接觸最多的地方。一條喵喵街的成功,足以說明人們對這樣的品質街區期盼已久。北京的胡同遊、廈門的街巷遊,都是體驗城市文化、感受市井生活的魅力所在。
無論是街巷整治還是主題特色街的打造,都讓曾經或默默無聞或雜亂無章的街巷,呈現出新生的一面。它不只是解決了道路破損、綠化缺失、房屋老舊這樣的「溫飽」問題,更是引入了城市家具、休閒空間、文化活動等資源,奔了「小康」。我們在主次幹道上感受城市發展的高度與力度,而街巷則體現著這份幸福的深度和溫度。
(來源:南京日報,編輯/程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