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顧:
赫敏為什麼不能嫁給哈利?(一)
遇到讀書荒?莫慌,向你推薦一個B站做閱讀分享的UP主
甘肅定西方言讀詩,我覺得方言好美啊
一:先說一些題外話
大概是在五月份的時候,我在微信讀書上搜《哈利波特》,我也不知道當時為什麼要搜這部書,總之就是點進去了,結果是還沒有在微信讀書上架,但是可以點擊訂閱通知,等上架之後,會第一時間通知我。
點了訂閱之後,順便看了一下底下的評論,看看有什麼可以關注的點。
第一個評論吸引到我了,他說他不是影迷,也不是書迷,看《哈利波特》,完全是因為一篇網絡文章。
我想,什麼文章這麼有魔力啊?我就去搜了他提到的文章,標題是《赫敏為什麼不能嫁給哈利?》,我去,這叫文章嗎?內容輸出都超過10萬字了,說它是一本書,不誇張吧?
以下是《赫敏為什麼不能嫁給哈利?》的一些背景介紹。
翟文喆,於2012年,在人人網發表了一篇名為《赫敏為什麼不能嫁給哈利》的長貼,內容超過了10萬字,說是一本書,也不過分。
作者是天津外國語大學法律系教授,是個法律系的老師,卻又是在外國語大學,因此從法律、文化甚至語言的角度分析東西方許多制度尤其是男女教育、婚姻制度的不同,會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我看來,該貼值得一看的原因在於:
作者知識淵博,以《哈利.波特》為基調,從頭髮的顏色、古羅馬帝國版圖的變動、血統論乃至印度的婚姻制度,娓娓道來,讓你腦洞大開、增長知識。作者最後越寫越猛越長,差不多把《哈利波特》中每個人的婚姻與幸福感都分析了,婚姻中的內婚制、外婚制,強男弱女聯盟、強女弱男聯盟,上層「輕度多妻制」與下層的「輕度多夫制」,這些婚姻中的歷史、文化與現實,也許對於我們理解婚姻制度與社會現狀大有幫助
二:《哈利波特》的民族成分
中國人差不多是對世界上「民族差異」最不敏感的人群了,因為漢族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同一文化人群,人口有10億之多。
改革開放之前,大多數中國人一輩子都沒有接觸過真正意義上的其他民族的人,因此也很不習慣從民族成份方面考慮問題。
不過,在國土狹小、民族眾多、宗教語言錯綜複雜的歐美國家來說,「民族成分」是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文化問題,也是個很現實的政治問題,當然也是哈利和赫敏婚姻關係的一個很基礎的問題。
《哈利波特》中有很多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元素,這裡整理一下,尤其是搞清幾位主角的民族成份很重要,直接關係到哈利的法學專業的屬性,當然也是赫敏婚姻問題的前提。
最基本的問題,哈利、赫敏、金妮、馬爾福,都是哪個民族的?
最基本的回答,他們都是英國人。
不過這樣等於沒說,英國是個多民族國家,他們具體是什麼民族呢? 看圖,這是哈5的一張海報,裡面的人都是什麼民族的:
中國觀眾一般能分辨出黑頭髮黃皮膚的張秋是中國人,棕色皮膚的佩蒂爾姐妹是印度人,最右邊有個沒有臺詞的黑人安迪,剩下的,看著都是白人。 問題是,白人和白人是不一樣的。再看的仔細些,尤其是頭髮(歐美人分辨民族,先看膚色分辨種族,接著就看頭髮分辨民族)。
發張詳細點的圖,四個衛斯理:
他們的頭髮是一個顏色的,因為他們是一家人。
三個馬爾福:
他們的頭髮也是一個顏色的(至少父子兩個馬爾福是一樣的),因為他們也是一家人。
對比一下,兩個家庭的頭髮是不一樣的。
衛斯理家的人是紅頭髮,馬爾福家的人是「鉑金色頭髮」,也就是金色淺到了接近白色的頭髮。
這就是片子中馬爾福和衛斯理從一開始就對著幹的原因,因為他們不是一個民族的,他們的祖先從很久以前就開始對著幹了。
很容易從網上查到,英國的主體民族的正式稱呼是「盎格魯-撒克遜族」,但這僅限於英格蘭地區。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還包括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斯三個地區,這三個地區人的民族,現在稱之為「蘇格蘭族」、「愛爾蘭族」、「威爾斯族」,不過這三個民族的祖先在古代還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凱爾特人」。
英國歷史是從羅馬帝國開始的,羅馬將軍凱撒渡海進入不列顛島,這個島嶼才開始與羅馬文明接觸,從此英國人有了自己文明史。
凱撒在不列顛遇到一些當地的土著人,這些部落的來源不明(後來有專家考證,可能是更早從歐洲中部某個中緯度地區遷移過來的),是否是一個民族也不一定。
不過黑頭髮的羅馬人沒有功夫理會更多的細節,羅馬人按照他們的自我稱謂的拉丁音譯,管他們叫做:Celtae「凱爾特人」,在羅馬人看來,凱爾特人最典型的體貌特徵,就是他們標誌性的紅頭髮。
羅馬帝國晚期國運衰落,老家大致在現在德國境內的「日耳曼人」衝入羅馬帝國境內,解體了羅馬帝國,建立了一系列日耳曼族的小國家,也奠定了今天的西歐各國的主體民族的大致血統,史稱「日耳曼人大遷移」。
具體到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族」,就是這場大遷移的結果。
日爾曼German現在已經成了德國的代名詞,其實這個名字也是羅馬人給他們起的,當時日耳曼人還在部落狀態,他們自己並不知道自己叫做「日耳曼人」,而是用自己部落的名字自稱。
日耳曼人中有三個來自丹麥附近的部落:分別是撒克遜(Saxons)人、盎格魯(Angles)人和朱特(Jutes)人,一起渡海遷移到了不列顛島。
人數最多的盎格魯人把這片土地命名為「盎格魯人的土地」Angland,中古英語A相當於今天英語的E,就成了英格蘭England。
而撒克遜人留在德國的部分同族,命名了現在德國北部的「薩克森州Sachsen」;
朱特人,也把名字寫在了丹麥最大的半島——「朱特蘭」Jütland上,只是我們一般翻譯為「日德蘭半島」。
英國民族組成
日耳曼人三部落渡海來到不列顛之後,互相聯合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朱特人很少),以便團結起來徵服當地人,而當地的羅馬人本來就不多,因此主要的徵服戰爭,就落在了原住民凱爾特人的頭上。
大部分凱爾特人被殺或者變成奴隸,少數倖存者,只好躲到更西更北的荒涼地區,北部高地的凱爾特人成了蘇格蘭人的祖先,西部山區的凱爾特人成了威爾斯人的祖先,西北愛爾蘭島的凱爾特人則成了愛爾蘭人的祖先。
後來開發北美的殖民運動中,波士頓地區聚集了大量的愛爾蘭移民,他們的球隊「波士頓凱爾特人隊」,是現在「凱爾特」這個詞曝光率最高的地方。
簡單的說,現代英國人有兩大族源: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前者是徵服者,後者是被徵服者。
兩個族群的差別是可以從體貌特徵上看出來的。
凱爾特人是紅頭髮,三個日耳曼部落的老家都在波羅的海附近,這個地區的緯度已經很高了,日照稀少,為了更多吸收紫外線,緯度越高的民族頭髮顏色就越淺,因此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典型特徵,就是頭髮是金黃色的,或者說頭髮顏色越淺的,就越是「純種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現在回到第一部的開場亮相,這場戲其實挺重要的。馬爾福和衛斯理一上來就劍拔弩張,聽到對方的家姓就互相瞧不起,就是民族因素在起作用。
作為勝利者的後代、「純種貴族」的德拉科向來以自己的血統和淺色頭髮自豪,而鄙視羅恩的民族屬性,因此張口第一句話就是重提衛斯理家的「紅頭髮」。
英國觀眾都能看明白,馬爾福肯定是「純而又純的盎格魯撒克遜族」,這個羅恩雖然沒有明確是那個民族,但肯定是凱爾特族系之一,按照現在英國的人口比例,蘇格蘭人的機會最大。(為了方便起見,下文提到羅恩家的民族成份,都按蘇格蘭人處理)。 夾在中間的哈利呢?
哈利是黑頭髮,為什麼馬爾福不歧視黑頭髮的人呢?
剛才說過,英國最早的文明史開始於羅馬帝國,雖然今天正宗的羅馬血統的英國人已經沒有了,但歐洲各國都以羅馬文明為自豪,就像戰國中的齊楚燕秦吳越各國都以「周禮」為尊、以自已有姬周血統(至少是母系)為榮一樣。
哈利的黑頭髮,是他血統高貴的象徵,他擁有和凱撒一樣顏色的頭髮!
英國傳說中的民族英雄:亞瑟王(king author),英國的通俗文學中,很多英雄都有亞瑟王的影子。此人生平沒有明確的記載,大致生活在盎格魯撒克遜入侵時期,是反抗入侵者的不列顛人的領袖,但是傳說中他有羅馬貴族的血統,因此也是一頭黑髮。
作為日耳曼人徵服者後裔的鉑金色頭髮的馬爾福,瞧不起紅頭髮的凱爾特人後裔羅恩是正常的,但在亞瑟王后裔黑頭髮的哈利面前,就不能再炫耀自己的高貴血統了。 哈利波特全劇中,世界各大主要民族的元素都有體現,不妨盤點一下:
鄧布利多軍團」主要成員裡,除了哈利和兩個衛斯理,還有一個鉑金色頭髮的,一個黑頭髮的,(赫敏的頭髮問題暫時放在後面討論)。
盧娜的人氣在中國觀眾中很高,(至少高於張秋),主要是盧娜有一股超凡脫俗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氣質,配上一頭和馬爾福差不多顏色的鉑金色頭髮,顯然,她也是純度較高的日耳曼族系。
一般認為,盧娜的文化原型與北歐文化中「精靈Elf」有關。Elf的傳說很多,比如暗夜精靈(Dark elf)、樹精靈(Wood elf),常和月夜、樹林、女性有聯繫。
盧娜Luna這個詞是拉丁文月亮的意思,她相信直覺,常有驚人準確的預斷,也是北歐原始日耳曼文化的特點。
北歐是日耳曼人的最老的老家,緯度最高,因此盧娜父女倆也是一頭鉑金色長髮。不過條件太高的女性不太好嫁,盧娜有點像紅樓夢裡面的妙玉,和寶玉深夜談禪可以,結婚就不太合適了。
順便說一句,德國-北歐是一個文化圈,都屬於比較原始的也可以說比較純粹的日耳曼文化,有很多北歐傳說,是基督教文化圈其他區域尤其是法國等拉丁國家沒有的。
英國人對日耳曼老家的民族的態度一直比較糾結,血緣上比較親近,但利益上又有明顯的衝突,(打了兩次大戰)。好像自己的失散多年的親兄弟,但現實中又可能和自己爭奪家產。
因此哈利波特全劇中日耳曼文化圈的形象代表,由盧娜和馬爾福兩個家族分別出演,各自代表一個側面。兩個家族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比較「純血」,(盧娜也是純血巫師)。
一頭黑髮的納威的文化類型不太典型,不過如果非要找的話,他是個「學者」Scholar。
需要注意的是歐洲文化中「Scholar」的地位並不如中國的高,只是對某種自然現象特別有偏好的人,常年住在郊外的塔樓裡(現在的歐洲大學往往也在不起眼的小鎮,所謂的大學城),擺弄些別人看不懂的東西。
歐洲文化中最典型的學者當然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那一群希臘老頭子了,他們都是黑髮。
納威擅長草藥學,平常說話有些結結巴巴的,最後留校當了教授。(納威開始並不勇敢,哈7裡霍格沃茨之戰中納威手斬大蛇,意思是連老學究都會拼命,大決戰到了最後關頭)。
順便插一句,歐洲學者有保持單身的小傳統,柏拉圖、牛頓、康德和諾貝爾都沒有結婚。納威和盧娜在保持單身的方面是有些共同點的,不過他們兩個結婚的可能性很小,約等於定逸師太嫁給方證大師的機率。
(羅琳阿姨為了避免麻煩,對片中的大多數文化符號都做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小改動,以免讀者對號入座,影響票房收入,不過改動以不不影響文化含義為限,稍做解析就能看出來。) 「張秋是不是配哈利」這個話題,也已經被國內的哈迷討論了一萬遍。這裡不討論愛情,只是從英國人的文化觀念來分析一下。
英國人的主流觀念裡,對中國、俄羅斯這樣的能夠構成對手級別的民族或者文化,還是有一定地位的。哈4中的舞會,首先進場的4對舞伴,英美4個,中法俄印各1個,簡直是聯合國五常加一個發展中國家代表嘛。 細分下來,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實力,英美文化給予這些外國形象的地位還是有微妙差別的。
比如印度文化的代表佩爾蒂,劇情給她的評價就比代表中國人的張秋低得多。劇情中,佩爾蒂參加舞會,是因為情節需要抬高赫敏,壓低哈利和羅恩,因此需要個倒黴的女孩墊在下面。這個倒黴女孩之所以選擇印度而非中國,是因為英國人統治印度過百年,在心理上佔有巨大優勢,看印度人總是像在看家僕。因此在片中佩爾蒂姐妹的舉止略顯輕佻,禮貌奇多至於惶恐,缺乏女生應有的矜持。 對張秋則不然,有求必應室中哈利和張秋的初吻,是很多歐美觀眾心中的浪漫的東方情調。
不過尊重歸尊重,英美文化對中國人也談不上多麼崇敬,英美還是對自己的文明很自豪的,所以一定要在文藝作品中表現出中國人的缺點,以維持自己的心理優勢。
一般認為,英美人認為中國文化最大的缺點,是中國人懦弱和缺乏勇氣。
英美的主流文化是徵服者的文化,崇拜強者,遵守規則,最瞧不起叛徒。孫子兵法這樣的東西,他們可以讀讀但很難真正接受。
因此片中張秋被烏姆裡奇拷打而叛變了鄧布利多軍之後(作為對照,哈利也經受了刑罰,但挺過來了),她和哈利的關係也就結束了。
同理,英美文化對俄羅斯的印象就是簡單強壯但粗暴,赫敏和克魯姆也沒戲。
英國人能接受同源的法國人芙蓉嫁給衛斯理,距離更遠的文明,找找異國情調談談戀愛還可以,結婚是不行的。
英美國家潛意識裡世界各個文明的分量,對誰看得重些,對誰看得輕些,誰是對手,誰是朋友,誰是家奴,誰可以結婚,誰只能戀愛,是很有分寸的,細節可以隨意,大原則決不能違反。
英、法、德、俄四大文明都出自基督教文明,和這個文明從中世紀鬥到「911」,在影片中作為正面形象出現,是要觸犯英美觀眾心理底線的。如果非要出現一點點色彩,只能展示他們的古代文明時段,因為埃及和金字塔也算是基督教文明源頭的一部分。但是這個民族有了自己的獨特的信仰之後的那些元素,就不能在影片中出現了。 其實也不能說這個文明沒有出現,只是這種出現的方式非常微妙。
儘管作為兒童文學作品,羅琳阿姨為了避免麻煩,已經盡了最大可能消除「那個人」的文化因素,但是「那個人」的文化原型又能是誰呢?
如果從「那個宗教」的角度分析,其實也可以寫很多的,不過這個問題比較敏感,咱們中國人也犯不著去趟這趟渾水,這裡就不多說了。 言歸正傳,繼續討論哈利和赫敏的婚姻問題。
赫敏的頭髮問題剛才放到一邊,現在我們再好好看看赫敏:
一頭褐色的頭髮,不同於馬爾福的鉑金色、哈利的黑色和羅恩的紅色,有什麼意義呢?
為什麼羅琳阿姨不能安排赫敏嫁給哈利,卻最後嫁給了羅恩?
未完待續
往期回顧:
赫敏為什麼不能嫁給哈利?(一)
遇到讀書荒?莫慌,向你推薦一個B站做閱讀分享的UP主
甘肅定西方言讀詩,我覺得方言好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