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時期的後唐,其雖然名為一個朝代,但是其統治者其實經歷過一次世系的變化。後唐的建立者莊宗李存勖因為政治上的失誤,引發了各地的叛亂,就連其禁軍都不再為其指揮,最終命喪皇城,而其重將李嗣源則成為了新的統治者。
在莊宗失勢的過程中,後唐侍中兼樞密使郭崇韜之死堪稱其轉折點。由於郭崇韜被莊宗長子魏王李繼岌冤殺,引發了後唐群臣對於莊宗的不滿,以及對於自身地位的擔憂。他們這才紛紛起兵反抗莊宗的統治,最終釀成了大禍。因此在郭崇韜之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李繼岌及其母親劉皇后都成為眾人詬病的對象。
不過郭崇韜身為後唐的大臣,其在後唐建立之後確實有些許不甚妥當的行為,這才讓他招致皇室的猜忌而最終喪命,那麼他究竟犯下了哪些錯誤呢?
一、敵視宦官樹敵於皇宮
郭崇韜作為後唐重要的軍事將領,其在平定後梁等重要戰役中都有著相當出色的表現。在後唐建立之後,其又領兵入蜀,平定了前蜀政權,將東川和西川收入後唐版圖,擴張了其勢力。這些功勞讓郭崇韜成為了後唐政府中地位最尊貴的存在,其不但任職侍中,有外廷宰相之權,還身兼樞密使,是後唐軍事的最高長官。
這樣的地位讓郭崇韜變得略顯自大,對於他不喜歡的人事物,其總是不假思索地發表反對的意見。而在後唐建立之後,出於對唐朝政府的懷念,李存勖招募了大量曾在晚唐供職的宦官進入皇宮,來負責宮內的事務。對於這些宦官,郭崇韜十分瞧不起,認為他們只會敗壞朝政,並建議將他們清除出去。
雖然郭崇韜的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畢竟觸怒了宦官集團。而李存勖在登基之後,整日流連後宮,完全不見之前的英雄氣概。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存勖和宦官之間的關係變得愈加緊密,而他們的讒言也對郭崇韜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郭崇韜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利處境,他為了緩解自己和宦官之間的矛盾,主張將和宦官集團關係較好的劉氏立為皇后,並獲得了李存勖的同意。不過劉氏為人自私,並不是十分感激郭崇韜的推薦,而宦官也並沒有因此取消對於郭崇韜的敵視。最終在宦官的讒言之下,正是這位他親自推薦的皇后用教令殺死了他。郭崇韜對於宦官的敵視和輕視,最終還是讓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二、郭崇韜父子入蜀之後的飛揚跋扈
在後唐消滅後梁並穩定了中原的局勢之後,李存勖便派出自己的長子魏王李繼岌和郭崇韜一道進入蜀地,前去攻打王衍的前蜀政權。由於後唐的軍事實力在當時處於極盛,前蜀並沒有組織起十分有效的抵抗,就出城歸降了,而郭崇韜和李繼岌也順利進入了成都。
在入蜀之後,李繼岌仍然是這支大軍名義上的主帥,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郭崇韜才是實際的掌權者。因此除了每日到李繼岌的府上進行例行匯報之外,蜀地的官員都紛紛聚集在郭崇韜的門外,聽從他的安排。
而蜀中的士族和原來前蜀的官員,為了在後唐獲得可觀的政治地位,也紛紛討好入蜀的郭崇韜父子,並向他進獻了大量的財物,這讓的情況讓李繼岌十分不滿。而且有人向李繼岌匯報郭崇韜父子在蜀地甚至有僭越禮制的行為,並因此懷疑他們懷有異心。李繼岌面對這樣的情況不得不小心謹慎,向莊宗及其母親匯報了蜀地的狀況。李存勖雖然比較信任郭崇韜的為人,但他也不得不謹慎面對,並派出了使臣前往蜀地視察,並且多次招郭崇韜回京。
但是郭崇韜此時仍然以蜀地起義未平為由拒絕了莊宗召回自己的命令,這就不由得人們不懷疑這位功勳大臣是不是有自立的打算了。一般在開國時期立下大功的功臣為了防止自己被猜忌,都會避免出鎮一方。而郭崇韜在入蜀之後的表現並沒有明哲保身的意味,這也為他招致了莊宗等人的猜忌,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筆。
三、郭崇韜的遲鈍與自大
在郭崇韜得到李存勖的多次調令之後,其本應對自己所處的形勢有所感知,並且爭取和身處蜀地的魏王李繼岌達成和解,向其解釋自己的忠心,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後面的悲劇就可能不會發生。
但是郭崇韜認為自己留在蜀地的行為有正當的理由,而且自己地位尊崇,又立下了如此戰功,李繼岌是不可能對自己發難的,因此並沒有太多的防範。
而李繼岌在接到劉皇后的教令之後,本來有一定的猶豫,但是其身邊的宦官李從襲等人提出郭崇韜已經有了反叛跡象,必須先下手為強。李繼岌這才以議事為名,將郭崇韜召到自己的府中,並將其襲殺:
甲子旦,從襲以繼岌之命召崇韜計事,繼岌登樓避之。崇韜方升階,繼岌從者李環撾碎其首,並殺其子廷誨、廷信,外人猶未之知。
筆者認為,只要郭崇韜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就可以嗅到空氣中的危險氣息。如果他能夠提前加強和李繼岌的溝通,適當約束自己的行為,那麼李繼岌是不會加害於他的。但是郭崇韜的自大最終還是讓他失去了這個最後的機會。
四、結語
郭崇韜之死作為後唐早期歷史發展的轉折點,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對象。人們一般會為郭崇韜被冤殺而感到惋惜,並指責李存勖後期的昏庸。但是實際上身為人臣的郭崇韜也有不妥之處,這也是其招來殺身之禍的重要原因。
首先,郭崇韜和在後唐政府中佔據重要位置的宦官關係十分緊張,而這一矛盾的源頭只不過是郭崇韜的個人喜好。雖然郭崇韜曾經嘗試過和宦官和解,但是他內心對於宦官的輕視是難以改變的,因此這個問題始終得不到根本解決。
另一方面,郭崇韜在平蜀之後沒有妥善約束自己的行為,其不但收受財物,還無視了魏王李繼岌的存在,成為了蜀地的實際控制者,這勢必會引發統治者的懷疑。而在種種跡象表明自己已經被懷疑之後,郭崇韜還盲目自信,沒有積極自救,最終只能落得個被殺的下場,而後唐繁榮的政局也因此迅速走向混亂。
參考文獻:
【1】《通鑑紀事本末·鄴都之變》
【2】《舊五代史·郭崇韜傳》
推薦閱讀:
西晉時在涼州生活的匈奴和鮮卑人,為何會形成對羌民族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