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一切的需要的滿足,都源於其主動從我們這個已知的世界中獲得,即我所說的消耗原力而得所需。我們如假設生物所需Q=FT,則Q=FT=W1+W2+·····+Wn,
我們可得F=(W1+W2+·····+Wn)/T,
單位時間裡F=W1+W2+·····+Wn ,
此時的F,即可說是其單位時間裡,原力產出需要的價值:W1+W2+·····+Wn,亦可簡單說是其原力之價。
多於一個人的原力集團在魯賓遜的一人世界裡,魯賓遜經過一段時間的獨自生活,如其完全適應的話,他對自己的需要與原力運用會有一定的模式,以達至其總需要的最大滿足。如果在這個世界裡多了一個克隆魯賓遜,情況會怎麼樣?
誰都不能否認,個體各有所需各有所能,而需要的獲得須相應付出成本,付出決定需要的獲得量。在一個世界裡,因為多了一個人,即使這是一個由複製人組成的世界,每個人原力付出獲得的需要,其原力產出由邊際效率遞減定律約束,每個人的需要的原力產出成本是有差異的,而成本的差異決定著各人獲得需要的方式。如一個人產出的某樣物品與他人交換獲得自己需要的別樣物品,其自己產出的某樣物品成本小於自己產出別樣物品的成本,一定條件下,某樣物品與別樣物品的交換會發生。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產出某物品不是要獲得某物品需要的滿足,而是以產出的某物品為獲得別樣物品。在他人的角度也同樣發生著。此物品與物品的交換,其本質是原力與原力的交換。表現為:
FT=Q=Q』=F』T』
其雙方獲得都大於原自身原力消耗產出,最終表現為各自時間的節約,雙方獲利。由此可見,多於一個人的世界更有利於個體需要的低成本滿足。
換個角度看,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會遵循需原定律,所有人的原力水平會趨於一致。他們因交易發生的原力交換最終令他們的原力值統一,成為一個原力集團。表現為:
F(T+T』)=Q+Q』
交易因為人與人之間相對的需要原力成本消耗差異,而最終發生物與物的交換的現象,我們稱之為交易。互相產出非已所需之物去獲得已需之物,其原力產出大於自己消耗原力獲得已需之物的原力消耗情況,等於是FT=Q換得Q』,即FT=Q』,因為交易,減少了自身獲得需要的付出。產出的中間值物品,非其所需,我們將其歸入物原力範疇,一般上我們也稱其為商品。也因為交易產生了原力的交換,形成原力交易市場,令所有交易者成為一個統一的原力集團。表現為:
F(T1+T2+……+Tn)=Q1+Q2+……+Qn
商品(G)
自有物品用於交換而不是滿足自需的部分,我們稱其為商品。商品交易是用自有物品與他人交易,獲得另一需要情況,亦可說商品是個人原力的延伸獲得需要的形式,換句話說,商品在自身是原力的一種,是獲得需要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滿足他人需要的物品。是自身產出不為已所需而產出為從他人處獲得已需的原力付出,產出的物品不是其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以產出的物品從他人處交換獲得其他自己想要物品,一種獲得需要的手段,其表現形式為FT→G→W=Q,所以商品未轉化為已需之前仍可算為是他原力的一部分。
商品作為原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他人交易而獲得自己的需要,這一過程可說是整個社會或多或少都參與其中的,維護著各自需要的互相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