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光明若失去了,黑暗何等之大。反過來看,內心有一盞燈,世界哪裡有暗夜?
總有一群人,用內心的光亮,照亮了暗夜,溫暖了世界。
視頻裡講述了一群可愛的國華紀念中學學生們的故事,他們都曾被生活以痛相待,卻長成了「厲害」的人,他們的內心曾被點亮過,又開始照亮身邊的人。
在成功的企業家中,也有很多人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他們經歷過苦難,更知道跨越苦難最好的方式。
01
任正非出生於1944年,小時候,一家9口人,只能依靠父母的微薄收入以維持生計,一直到高中都飽受著飢餓的折磨,臨近高考,母親為了能讓任正非安心複習功課,會在早上偷偷塞給他一個餅,而這個餅,是父母,兄弟姐妹一起忍著飢餓給他的。畢業前夕,同學給了他大半個白面饅頭,他吃了整整兩天,每頓飯只捨得吃一口,剩下的裝口袋裡,下次接著吃。
曹德旺比任正非小兩歲,雖然曾祖父是當時的福清首富,但是曹家四代的命運到了曹德旺這裡卻跌到谷底。曹德旺小時候經常一天只吃一頓飯,9歲前,他連名字都沒有。他9歲那年,母親借了5毛錢,讓他上學,可小學五年級都沒畢業,曹德旺就輟學了。不能上學,可仍想讀書,怎麼辦?德旺幹了兩件事。他先是割了一年馬草,攢了8毛錢,他用這錢買了一本《新華字典》。又割了兩年馬草,攢了3塊錢,他用這錢買了一部《辭海》。然後他藉助這兩本工具書,開始瘋狂自學起來,曹德旺說:「只要是印有字的紙,我都會拿起來學。」
後來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了,任正非創辦了華為,曹德旺被譽為「玻璃大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他們心懷國家,努力承擔社會責任,採取了各種方式對家鄉予以回報。不約而同的一點是,他們都非常非常重視教育。參加兩會的時候,作為企業家的曹德旺提出最多的問題就是教育。任正非講:「我們國家百年振興中國夢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的基礎在老師。發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
02
這些出身貧寒的企業家因為理解苦難,便不怕挫折;因為經歷了求學的艱難,更渴望獲取知識;因為經歷苦難,受過援助,更懂得感恩。而相似的是,他們都非常重視教育。
國華紀念中學就是在企業家心懷感恩、關心教育下建成的純慈善、全免費高級中學。2002年,碧桂園集團創始人楊國強和碧桂園集團聯席主席楊惠妍投入2.6億元創辦了全國唯一全免費、全寄宿民辦高級中學——國華紀念中學,旨在招收家庭貧困、成績優秀、心智健康的學生。
國華的校碑上,刻著這樣一段話:「立校辦學的目的,是讓年輕俊彥從擁有知識開始,繼而擁有高尚的品格和靈魂,以建設國家和回報社會為終點。」
從2002年創辦至今,18年來國華中學共接收了3260名處於輟學邊緣的學生,把他們大部分培養成了重點大學的高材生。截至2020年,在校學生500人,已畢業2582人,已產生碩士803人,博士141人,出國深造108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就像視頻中講述的那樣:
國華紀念中學2008屆畢業生蔡瑩,當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如今的她成為一名優秀的醫護工作者,有了幸福的家庭,和咿呀學語的女兒。2020年3月期間,她自願跟隨醫護團隊支援武漢。當支援結束,家人和女兒盼她回家的時候,她看著突然增加的急診病人,又衝到了救護一線。
圖為紀錄片中蔡瑩救助病人
國華紀念中學2009屆畢業生王永琨,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自主創辦斯坦德機器人有限公司,事業有成,卻依然住著小房子,很多同事開玩笑說這次成了大單,要換大房子了吧?他卻笑而不語。他從不曾忘記自己曾經擁有過的資助,平日裡,他更關注貧困地區的學校條件,更關心貧困學生的日常所需,在他的筆記本裡默默地記錄著要為孩子們捐助的東西:社科類圖書200冊,書包47個,桌球臺2個,足球5個,球鞋每人一雙……
圖為紀錄片中王永琨關心貧困學生日常所需
國華紀念中學2014屆畢業生楊少敏,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志願加入「美麗鄉村」計劃,到廣西偏遠地區支教。楊少敏找回因家境困難逃學準備外出打工的學生,並給學生小天寫了一封信:你現在能做的太少,老師覺得,只有你變成更厲害的人,奶奶和妹妹才能過得更好。國華紀念中學的哥哥姐姐和你一樣,因為家庭困難,差點沒法讀書,但他們沒有放棄,也受到了社會的幫助,現在,他們有的是很厲害的醫生,有的成了建設社會的人,還有我,成了你的老師,如果你想像他們一樣,就一定要繼續讀書,因為知識能把你變成你想成為的人。
圖為紀錄片中楊少敏尋找準備外出打工的學生
不要放棄!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知識是戰勝貧窮的美好利器。
國華的孩子們還有很多很多正逐漸成長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
國華中學作為不僅改變了眾多寒門學子的命運,更讓奉獻社會的精神品質得以薪火相傳。
03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楊國強說:「走過來的路,令我深知知識的重要,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知識是戰勝貧窮的最好利器,擁有知識方可改寫一個人乃至國家的命運。人的生存與發展, 國家的興旺與發達,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靠的是知識和智慧。」
碧桂園集團創始人楊國強,18歲以前沒有穿過鞋子,沒吃過糖果,念書時為了省7分飯錢,中午走一個小時回家吃飯,務農一整天只換來5毛工錢……自幼家貧,楊國強中學時因為沒錢交學費而退學一年。政府最後給他免了7元的學費並發了2元的助學金,他才能中學畢業,這讓他深懷感激,稱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9元錢。
在《國華紀念中學立校緣起》中,楊國強寫道:「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於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
實際上,2002年正值楊國強事業開疆闢土需要投入的時候,這2.6億對他來說已經近一半身家,而後續他每年仍然要持續地投入。學生從報考國華紀念中學開始,直至大學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學習、生活、交通等一切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目前總投入已超過6億元。學校每年計劃招收200名優秀貧困學子,每人的培養費用超過30萬元,學校每年各項日常開支超過6000萬元。
做慈善不只需要大額的資金,更需要面對現實中的困難重重,被誤解、被懷疑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用國華紀念中學校長季德華的話說:「很艱難,做慈善真的不容易。」
曾經有人問過季德華:「你有什麼企圖?」季校長理論過:「我們一所慈善學校能有什麼企圖呢?如果說真要有什麼企圖,就是為了讓那些很優秀的孩子得到幫助,讓他們不要為自己的成才而擔心。」
還有一些更偏遠的省市,沒有聽過碧桂園,也不知道楊國強是誰,對於這樣一所學校的資助模式更認為是絕不可能。「他們會認為違背了當下的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哪有那麼好的事?」
2002年第一批願意來到國華的學生,有的情況是「實在是家裡真的非常非常貧困,幾乎是冒著被賣豬仔的風險來的」。
04
很多人希望自己創辦的公司或學校可以屹立百年,甚至更久。楊國強卻希望他親手創辦的學校早日「倒閉」,因為那樣就意味著社會上不會有孩子因貧困而上不了學。不過,他還是希望在這一天到來之前,能夠把學校發展好,讓成千上萬的孩子得到優質教育後走入社會,能夠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
楊國強定期與學生座談,他經常說,學生考上了知名高校深造固然可喜,但更為重要的是,十年、二十年後國華學生都為社會做出了哪些貢獻。國華紀念中學以「立志、修身、博學、報國」的校訓,始終把「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放在教育工作首位。
圖為國華中學校訓
在國華紀念中學,教育不是為了照本宣科,也不純粹是考上名校,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再點亮他人。
2016年6月26日,國華紀念中學校友會、校友基金正式成立,校友會成立之際,校友會基金第一期亦籌到了60多萬的款項,傳遞愛心,幫助學弟學妹。
05結語
在中國,有20萬名鄉村校長、300多萬鄉村教師、9000萬鄉村兒童。
截止2020年二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17752萬人。根據 《中國2019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2020年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2.55 萬。92.86%的中國人沒有專科及以上文憑。
國內至少有10億人還沒有坐過飛機,至少5億人還未用上馬桶。
截止2019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已經離消滅貧困越來越近,但是還有很多人脫貧又返貧,還有很多人沒有獲得更高學歷的機會。
德國的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無疑,國華紀念中學搖動了一棵又一棵樹,推動了一朵又一朵雲,楊國強和楊惠妍對教育的重視、行動正在喚醒社會更多的靈魂。
其實,在我們的傳統源流裡,真正的本土菁英,實業與教育並舉,對於興教辦學,培育人才,賡續血脈,往往苦心竭慮,不遺餘力。僅以本文,致敬所有為中國脫貧攻堅默默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