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的春秋大夢
酷愛做夢的楊國強,最近和人槓上了。
為了彰顯情懷,楊國強常常一開口就是,我是農民出身。最近這位昔日老農民,正在想方設法把這些戰友的工作交給機器人。
楊國強的職業生涯,還經歷了,由農民向建築工人的進階。可能是熟悉了這個行業,楊老闆還要建築機器人替代建築工人。
真正讓這位昔日農民完成身份轉變,走向億萬富豪的,還是創立了房企碧桂園。
最近,楊老闆正在自己王國內部,掀起一場腥風血雨的變革:極簡組織。
換言之,減員,再減員。
老農民楊國強的目標:一個項目3個人,項目總主外、項目副總主內、項目秘書兼其他。一個區域平臺10個人,區域總裁+綜合處,人員下沉項目一線,通過實體+虛擬結合的方式,成立聯合工作組,同時設立新項目籌建部,提前介入投資、報建、收地環節。總部則繼續推進「精幹高效」。碧桂園較近的一次高管會透露,精簡幅度是8%。至於,減的員去哪裡了,你說呢,反正南到珠三角、中到長三角、北到京津冀,到處都飄著一票碧桂園員工的簡歷。引用碧桂園最資深的博士程光煜的話:減少的僱員大部分是轉崗,主要是房地產業務中的輔助類人員,公司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把崗位移除了,包括保安、保潔、維護等工種的人員被轉到第三方服務公司。荔姐有個疑問,不知道那些在總部職能部門的總監、部門經理們,算不算輔助類人員。他們何去何從?咬死不承認自己裁員的碧桂園,用兩個詞總結了自己人員不斷減少的事實:轉崗+減少。所謂轉崗,一是轉崗去所謂的核心聯盟企業,即騰躍建築、順茵綠化、築美家居等楊國強旗下的房地產產業鏈公司,為了避免關聯交易限制「核心聯盟企業」的發展,榮獲此稱號。二是轉去第三方服務公司,承接碧桂園本身的業務,這部分公司以編外形式繼續服務碧桂園,但實際上員工的福利待遇都與「編內」不盡相同。
如何推進極簡組織?荔姐不知道,因為楊老闆自己也沒有清晰的思路,方案還在研討中。據說前天,不少根基尚欠、靠山單薄的區域總裁們,都給莫斌表了水,聊聊極簡組織怎麼做,什麼時候可以達成。這個時候,你也就可以理解,那些拆拆合合的意圖了,那些上位的是些聽話的人,自己的人。這裡面包括秘書幫,總裁幫……當然,也不乏資深區域總裁們,堅持「人多力量大」的想法,抵死不從。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區域總曾經年薪上億,突然之間要回到人間,做個幹活的小領導,沒人可以習慣,這也是人之常情。這輪拆分,某個昔日大區域再次拆分也就合情合理了。
據荔姐在鳳廠的朋友說,楊老闆暢想減員這件事,由來已久,也多次嘗試,但效果不盡如意。比如,2017年,那時候還不用靠喊出要在碧桂園終結職業生涯來表決心的莫斌,就多次喊出「一個人,幹三個人的活,拿兩個人的工資。」前兩句是實現了,但後面一句成了泡影。再往前追溯,楊老闆還設想過,7人項目部的配置。項目總負責管理內外事物,一個分管工程或者開發的項目副總,一個項目秘書兼職行政人力資料員倉管採購,兩個工程師,一個開發,一個成本。楊老闆負責做夢,莫總裁負責將夢想變成方案。不知道是楊老闆喜歡做白日夢,還是莫總裁的管理跟不上步驟。試行了一段時間,集團內外怨聲載道,漸漸廢止。如今,楊老闆再次夢性大發,直接腰斬,3人項目部。儘管老闆還是那個老闆,總裁還是那個總裁,但是行業大勢變了:房企的員工們,還是患得患失,不敢輕易跳槽。領導罵兩句,忍下;分派的活多了,加班幹完。如此背景之下,楊老闆的極簡模式可以成功嗎?這要看看行業到底多壞,員工們到底能忍受多少壓榨。還有一點,這個模式運行的基礎,除了一人多職,還有大量業務外包。2016年是碧桂園的高光時刻,同行們爭做小碧桂園,紛紛學習高周轉,和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全產業鏈。但極簡組織,與這兩個模式是背道而馳的。按照碧桂園目前運行的成本平臺和財務平臺的工作效率來看,極簡組織要是繼續推下去,怕是得和高周轉say goodbye。產業鏈的協同效率也將大打折扣。再換言之,荔姐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面對市場上對碧桂園工程質量的詬病,他們想出來最完美的解決方式,居然是工程完全外包,通過監理管理工地。畢竟如此一來,出了安全事故,能是老碧的責任嗎?得是監理背鍋呀。可真妙啊!
和荔姐一同在郊區出租屋碼字的戰友說:
如果我有了如此財富,定是,安心和三個太太們,還有少爺、公主們,暢遊世界。
這些人間繁雜之事,交給那個代為掌管家族財富的小姐,必定,這些年,她也培植了一桿親信。論年紀,弟弟妹妹們反正是比不過了,不如坐享家族財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