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學院音樂學院2011屆畢業生高贊以一場演唱會代替了畢業論文。
本報訊 襄樊學院是襄陽市的一所二本院校,1998年,由襄陽師專等三所專科學校合併升本。為了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該學院重新定位,將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新方向。
2009年,該校開啟了「211」(兩年基礎課、一年專業核心理論、一年專業應用能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畢業論文改革,也被納入其中——學生舉辦畢業音樂會、科研項目結題,以及學術論文在公開刊物上發表等,一經學術委員會認定,即可免寫畢業論文。
至目前,「免論文」政策已經試行兩年。
「很適合一些專業」,很多人肯定這項政策。但「很多規定還不明確」,尤其是發表期刊論文的爭議,也讓一些學生持觀望態度。
爭議聲中,這項政策將走向何方,無人知曉。不過,該校教務處長指出,他們不會因噎廢食,更不會走回頭路。
本報記者 王巧愛
本版圖片由襄樊學院提供
離晚上七點的鋼琴獨奏會,還有整整三個小時。襄樊學院音樂學院多功能廳內,方焱和幾位同學,正在布置舞臺。每一個細節都需精心布置,「那盆花移一下」、「焱字往右靠一下」……
這是襄樊學院的最後一場畢業音樂會。
方焱,該校音樂表演專業大四學生,是這場鋼琴獨奏會的主角。不過,一切都需他親力親為,布景、設計海報、安排劇務,直到最後登臺表演。
「想給自己四年大學一個交代,給家長、老師最後一份滿意答卷。」今晚,他要好好把握舞臺上這一小時,盡情發揮,圓自己一個夢。
取代畢業論文的音樂會
這不僅承載著他想在畢業時舉辦一場音樂會的小夢想,更重要的是,演出成功,可以取代畢業論文。
鮮花、掌聲、燈光、主持人、臺上的激情演奏者,還有臺下一個個正襟危坐、全神貫注的觀眾……如果是偶然闖入這裡,你可能會誤以為,這是某個鋼琴家的演奏會現場。
可讓人意外的是,這只是襄樊學院大四學生的一場個人畢業音樂會。臺上表演者,正是方焱。
這場表演,也是襄樊學院畢業季音樂會的「收官」之作。
為了讓音樂會儘量完美,早在三個月前,方焱就開始準備。他說,這不僅承載著他想在畢業時舉辦一場音樂會的小夢想,更重要的是,演出成功,可以取代畢業論文。
和方焱一樣,兩天前,高贊也舉辦了獨唱畢業音樂會。為了讓這場音樂會更出彩,去年十月,高贊就離開學校,獨自前往北京,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吳其輝。
北京之行,對高贊來說既艱辛又充實。為了節省花銷,高贊在不到十平米的房子裡,蝸居了兩個月。每次練歌,他將需要練習的樂曲事先下載好,然後對著電腦,一字一句地練習。
最讓高贊興奮的,是每周兩個多小時的一對一專項指導,「跟老師學,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進步。」但這種機會並不多,在北京的大部分時間,他需要待在出租屋裡,自己練歌。
高贊給自己限定了任務,每星期必須學習兩首外國作品,包括掌握語言、旋律和音準。他將每次上課的內容錄下,回到家後反覆聽。兩月潛心修煉結束後,高贊瘦了近十斤。不過,他覺得,為了這場期待已久的音樂會,北上之行「很值得」。
籌辦音樂會,不是件省心的事。就連一張小小的演出海報,高贊也要熬夜修改,前後改了十多次才算安心。
「其實,舉辦一場音樂會遠比寫論文要難。」但為了自己的夢想,高贊不甘落後,還是選擇了難度更大的畢業音樂會。
不只是音樂會可以「免論文」
除了音樂會,在校期間發表論文、完成科研項目,也可「免論文畢業」。
方焱和高贊們的機遇,緣於學校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革。
2009年,襄樊學院開啟了「211」(兩年基礎課、一年專業核心理論、一年專業應用能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改革的初衷,是將培養方向從理論研究型人才向實用型人才轉變。
「學校的這項改革,是不得已而為之。」一位熟知改革內情的校內人士告訴記者。
襄樊學院是1998年由三所專科院校合併升本而來,「理論研究,素來就不是學校的強項。」以上校內人士說,湖北省高校「強手」林立,襄樊學院卻偏於一隅,不改革難有出路。
作為特色院系,該校音樂學院在改革中一馬當先,用畢業音樂會等取代畢業論文形式,被提上改革議程。
2009年5月6日,襄樊學院頒布了《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實施辦法》。其中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在公開出版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或舉辦音樂會,或科研項目結題等,可以申請不寫畢業論文,經院校兩級學術委員會認定後,可獲得學士學位。
新政策於2010年夏天正式施行,音樂學院2010、2011兩屆畢業生,共有13%的學生舉辦了個人音樂會。該院2011屆共135名畢業生,其中17人舉辦了畢業音樂會,另有39人因為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也無需再寫畢業論文。
如同畢業論文需要開題、撰寫及最後答辯各環節一樣,畢業音樂會也有多道程序。音樂學院規定,每場音樂會參與者不得超過3人,演出者需要自己選曲,選好曲目後由指導老師把關,再作相關調整。演出成績則由學院評審小組決定。這個評審小組,由一個副教授和三名講師級別以上的老師組成。
據記者多方了解,湖北省內以及全國範圍內的本科院校,有將發表在期刊上的論文拓展為畢業論文的嘗試,也有高校以畢業設計輔助畢業論文。即使是專業性很強的武漢音樂學院,學生也不能以舉辦音樂會代替畢業論文。襄樊學院這種「免論文」畢業的嘗試,尚屬孤例。
有學院為鼓勵發表論文,向學生提供60%版面費
每個院系的論文評價體系不盡相同。如廣播電視新聞系的畢業生需拍片或製作節目,但也得寫畢業論文。
今夏,畢業論文改革在蹣跚中迎來了第二個畢業季。
音樂學院副院長常開起教授介紹,對音樂學院的學生來說,這場改革很有必要。原本文化課程相對薄弱的音樂生,文字並不是他們的強項。而舉辦個人音樂會,更能展示學生四年所學,「這種考查更全面,更貼切。」
兩年間,該校音樂學院的改革逐步細化。就選曲而言,學院規定每場音樂會的曲目必須在12到15首之間,要求涵蓋中外作品,結合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考慮難易搭配,這些都需要表演者與指導老師商定。
與音樂學院不同,美術學院則將畢業作品和畢業論文相結合。「美術專業,無論技術、藝術,還是人文知識,都需要達到一定的修養。」該院副院長馬長勇說。
據了解,2011屆美術學院有378名畢業生,所有人在完成畢業作品的同時,也需上交畢業論文。不過,據了解,該學院也有學生因在期刊上發表論文,從而代替畢業論文的情況。
「考慮到某些學科的特殊性,改革不能搞『一刀切』。」該學院教務處長蘇順強介紹,學校向全校13個學院發出通知,對於專業特殊的音樂學院等,教務處下放權力,各學院根據專業所需,自行制訂畢業論文工作實施細則。
因此,每個院系的論文評價體系不盡相同。如廣播電視新聞系的畢業生需拍片或製作節目,但也得寫畢業論文。文學院雖鼓勵學生以在公開刊物上發表文章代替畢業論文,但多數人仍以寫畢業論文為主。經濟與政法學院為了鼓勵學生發表論文,還向學生提供60%的版面費。不過,他們提倡學生在已發表論文的基礎上補充完善,作為畢業論文。而物理院除了實驗報告,仍需撰寫畢業論文。
「期刊論文」發表在哪兒、多少字,是爭議焦點
也有老師指出,對本科生畢業論文不必要求過高,發表期刊論文,也應該對字數限制有所放寬。
這場改革在推行中並非一帆風順。爭議的焦點,集中在以發表論文替代畢業論文一項。對於論文在何種期刊上發表、發表字數以及稿件質量等問題,各方看法不一。
甘露是大三聲樂系學生,她將於明年畢業。去年12月份,她寫了一篇關於入門鋼琴學習的論文,投稿《教育界》。可就在前幾天,學院叫停了論文發表。「說是關於刊物、字數和截止時間等規定需要重新調整,讓我們不要盲目投稿。」
據了解,該學院對於論文發表時間的規定,從最早的「在校期間」,調整為現在的「畢業論文工作啟動前」。
甘露不擔心《教育界》這本雜誌不符合學院規定,但對論文字數,她卻沒有把握。投稿前,甘露寫了3500多字,但因為版面限制,編輯將她的論文濃縮成了2500字。「很可能因為字數不夠,不達標。」但她覺得,學院應該看重論文的質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字數。
而學院對發表論文必須與專業相關的限制,也讓甘露很鬱悶。「在聲樂方面,都是一些大家在挖掘,作為本科生,實在難挖出有價值的東西。」考慮到這點,甘露所寫論文與鋼琴學習速成相關。「這遠比東拼西湊寫聲樂論文更有意義。」
像甘露這樣,還有很多同學因為規定還不明晰,處於觀望或兩手準備的狀態。為了保險,該學院一些大三學生,還是選擇傳統而「保險」的畢業論文。
該校教務處長蘇順強希望學生最好在更純粹的學報上發表論文,「質量高,也經濟。」他覺得,應該儘量避開以營利為目的的期刊。
也有老師指出,對本科生畢業論文不必要求過高,發表期刊論文,也應該對字數限制有所放寬。
改革不會走回頭路
實施細則的補充規定,從之前簡單的4條,補充完善到了現在的11條,內容也具體到字數和相關實施步驟。
與所有改革一樣,襄樊學院的這項改革,也遇到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式的難題。
有人懷疑發表論文容易出現學生找槍手等問題。對此,該校教務處長蘇順強並不否認。但他堅信,政策初衷是好的,實施細則上出現問題也正常,只能在試行中不斷完善。學院不會因噎廢食,也不會走回頭路。
該學院2010屆美術學院畢業生潘阿文是當時極少數受惠於這項政策的人之一。2009年,他因一篇課題調研獲得了當年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獲悉學校的改革新規定後,他便提交申請,通過審核後,順利畢業。在他看來,現在的規定,比以前完善了很多。
音樂學院有關負責人指出,通過2011屆畢業生的畢業音樂會,學院發現了一些漏洞。目前,實施細則的補充規定,從之前簡單的4條,補充完善到了現在的11條,內容也具體到字數和相關實施步驟。
為了杜絕質量較低的畢業音樂會,學院還規定,舉辦音樂會的同學必須經過資格認定,在校四年來學生的專業考試成績一般不得低於85分。
「其實我們舉辦的這些畢業音樂會,整體看,都很不錯。」指導老師魏麗對方焱當晚的演奏很滿意。
對於每個在臺上表演的人來說,在學院最後一次公開亮相,意義重大。高贊也特意將《感恩》作為結束曲。
而作為「收官」之作,方焱則選擇了4/4拍、曲速徐緩的C小調前奏曲,作為他這場演奏會的收尾曲。在鮮花與掌聲中,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曲子,或許也詮釋了方焱在最後時刻的心情。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