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晏硯硯
卡夫卡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變形記》以當仁不讓的姿態表達了卡夫卡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徵。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收錄了卡夫卡296篇作品,篇幅不一,有的長則十多頁,有的短則幾十個字,他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強烈的哲學意義,成功地在20世紀的德國文學史上建立了嶄新的審美觀念,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作品,讓現代人至今讀起來也會感覺到對於內心的挖掘,對藝術的感嘆。
重讀《變形記》,比起少年時代對於故事情節的單純理解,如今多了一些對於社會、家庭、人性的思考。故事直接切入格裡高利變形的早上,對於一直承擔著家庭重要經濟來源的他來說,心裡想到的依然是不能誤了早班的火車,然而家人面對變故的冷漠,以及變故後一家人的不同態度,都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似乎有些過於冰冷。不過曾經讀過一篇小說,一個家庭條件不錯教養良好的女孩子因為對丈夫的愛,去了丈夫家便搶著做事,可是丈夫卻冷冰冰地告誡她:小心將來這些事都要歸你做。她不信人心換不來,依然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來對待夫家人,慢慢地夫家人的冷酷自私全部顯露出來,她最後連丈夫也失去了。現實的生活裡,什麼樣的人性都是存在的,有些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會比文學作品更殘酷更淋漓。所以格裡高利的最終孤獨死去,而家人則感覺放下了一副沉重的擔子,也並不是沒有可能。
當然我記得小時候讀這個故事時,老師的解讀是側重於批判家人的冷酷,但是現在我們可以從人性的角度來分析,其實人都是自私的,每個人都只會站在自己的位置考慮自己的得失,像格裡高利那樣無私的人也有,但是像家人那樣的態度,也是現實的。卡夫卡只是把這些現象,用筆無情地一一揭露。重要的不是誰對誰錯,我們讀到的是卡夫卡的深刻。
我讀《鄉村醫生》時有片刻恍惚,仿佛一錯眼神的功夫,情節就急轉直下了。原本是應該受人尊敬的醫生,一轉眼卻被村人要置於死地。鄉下人的那種對事物的簡單理解,在這個故事裡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嘲諷嗎?
卡夫卡的短篇小說,有哲學意味,也有寓言的諷刺,想像與思考是他最重要的文學途徑。以動物的口氣創作的《地洞》長到讓人幾乎喪失讀下去的信心,我幾乎可以想像他為了任憑這部作品,信馬由韁地寫下去的樣子,因為他內心有一個龐大的世界,所以一直停不下來。
前言中,譯者介紹了卡夫卡為了創作犧牲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歡樂的寫作生活,沒有婚姻,失去健康。我們都知道寫作就是一件完全孤獨的事情,但每個人願意為之付出生命中多少的代價來換取文學,卻是不一樣的。卡夫卡為了創作《飢餓藝術家》不惜親身體驗,精神值得讚嘆,但對於我等凡人卻不值得效仿。因為我們做不到完全的孤獨,我們的身後有家人有孩子的影子。究竟是文學更重要,還是當下的日子更重要,這與每個人的價值觀有關,無關對錯。不過也正是因為有一些像卡夫卡這樣的作家在奮鬥著,我們才得以讀到這些優秀的作品,讓有生之年變得更為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