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三疊紀末期,爬行動物已經成功地進化,是世界的主宰。恐龍和早期哺乳動物只是配角。爬行類巨大的身軀和滿嘴的鋼牙,告訴其它小型動物,它們才是地球的霸主。
如果沒有三疊紀末的生物滅絕事件,恐龍就不可能在後來的世界裡發展起來。同樣的道理,如果恐龍不在白堊紀滅絕,哺乳動物就不會出現進化的曙光。至少在白堊紀末,恐龍的進化越來越先進,甚至出現了大腦較為發達的傷齒龍。
至於什麼原因導致三疊紀末的生物滅絕事件,目前科學家還沒有完全定論。但是,在那個時期全球性的火山爆發好像比較有說服力。
地球內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地幔在發生對流,地球深部的熱量需要釋放。這種釋放不是像開水逐漸變溫水那樣,而是通過更有效的火山噴發來實現。地球上偶爾發生幾次小型火山噴發,對地球的影響不那麼嚴重。對飛機來說,大氣中的顆粒物會對能見度和飛機發動機造成影響。而對於生活在附近的人們來說,可能是滅頂之災。比如龐貝古城,就是在公元79年,被徹底埋葬在附近的維蘇威火山大爆發中。可是,這些全都是局部的火山噴發。
在三疊紀末期的火山噴發,可不是這種局部的火山噴發,而是在短時間內,大量噴出,其覆蓋面積甚至可以達到澳大利亞那麼大。火山噴發物質包括大量的火山灰、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氣體。火山灰遮天蔽日,二氧化碳使得大氣和海洋酸化。那些躲在海水裡的動物可能會暗自慶幸,火山的熱量根本就不會把自己燙傷。可是海洋酸化的後果極其嚴重。大量海洋生物由此滅種。所以,這種大規模火山爆發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包括陸地和海洋。
通過這次滅絕事件,爬行類遭到了徹底的打擊,那些在三疊紀橫行的大型爬行類走向了命運的終點。
倖存下來的小型恐龍,重新走出洞穴,發現整個世界都變了。這個時期幾乎同時出現兩類恐龍:蜥臀目恐龍和鳥臀目恐龍。
顧名思義,蜥臀就是盆骨和蜥蜴的盆骨相似,鳥臀就是盆骨和鳥類盆骨相似。
那大家可能會犯糊塗,鳥臀目就是鳥類的祖先嘍,那就大錯特錯了。這裡只是說盆骨類似,並不涉及誰是誰的祖先問題,鳥臀目恐龍和鳥沒有關係。那誰是鳥的祖先?答案恰恰是蜥臀目恐龍。
對於蜥臀目的骨盆,其髂(qia,四聲)骨、坐骨和恥骨成三角狀,恥骨向前,坐骨向後。所以,對於蜥臀目恐龍來說,在肚子下面經常會看到一個突出的部分,那就是包裹的恥骨。 而鳥臀目恐龍的恥骨和坐骨平行排列,從外表看,肚子就平滑多了。
蜥臀目(上)和鳥臀目(下)的骨盆形狀
蜥臀目恐龍又分類了很多類。臀部結構不夠用了,那科學家再用它們腳的形狀來細分。於是蜥臀目恐龍又細分為兩大類:獸腳類和蜥腳類。
獸腳類的命名很是形象,言外之意,這類腳長得就像野獸一樣,肯定長有利爪,一看就知道是為了捕食動物而進化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雞的腳,尤其是大公雞的爪子,就大概知道獸腳類腳的形狀了。前面提到的埃雷拉龍就是原始的獸腳類恐龍。
蜥腳類恐龍四肢長得像大象,典型的長脖子、長尾巴以及小腦袋。
根據它們的形狀,我們很容易就看出獸腳類是食肉的,而蜥腳類是食草的。
相比較蜥臀目,鳥臀目就全都是吃草的。
這樣看起來食草恐龍的種類比食肉恐龍的種類多很多。這一點都不奇怪,越處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無論從種類還是從數量上一定會偏少。不然,大家全都消耗,不去生產,整個生物鏈就會坍塌。
鳥臀目的腳都長得差不多,都是靠支撐沉重的身軀而進化得捨棄爪子,腳下估計和大象差不多,長有肉墊,起到緩衝的作用。鳥臀目恐龍一看腳沒辦法裝飾了,於是就在頭、身體和尾巴等處打起主意。把身體打造得奇形怪狀,甚是美觀。有的渾身長裝甲(甲龍和劍龍),有的頭上長裝飾(厚頭龍、角龍),有的長得像鳥(鳥龍)。在此,還得重複一遍,鳥龍類在晚白堊滅絕了,沒能逃脫那一關口,可是鳥類卻活了下來。
典型獸腳類霸王龍(上)和典型蜥腳類梁龍(下)對比圖
這兩類都屬於共同的蜥臀目恐龍。
梁龍的肚子太大了,已經看不到霸王龍肚子下面那種突起。
輕鬆科普,有趣有味,快來關注我們吧!
歡迎轉載分享,未經授權不歡迎其它公眾號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