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的一類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大部分恐龍已經滅絕,但是恐龍的後代——鳥類存活下來,並繁衍至今。開始時被列為爬行類的一目,但現在是獨立的一綱。根據其骨盤構造的不同,可區分為蜥臀目(saurischia)和鳥臀目(Ornithischia)兩目。過去所說的禽龍是根據R·歐文(R.Owen 1912年)命名的。在中生代從三疊紀到白堊紀非常繁盛,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絕滅。曾分布於6個大陸,適應各種環境,有肉食性的和草食性的。前肢比後肢短,多數隻用後肢步行,但其中也有四肢步行的。侏羅紀以後出現了頸尾均長的巨大的類型(載域龍,Atloantosaurus體長30米以上,體重約50噸),牙齒深埋於齒槽內,並局限在顎骨的周緣。脊椎骨有雙凹型、平凹型、後四型的區別,但其後代幾乎都為後凹型。有的種類與鳥相近,骨中空,如霸王龍(Ty-rranosaurus),雷龍(Brontosaurus),禽龍(Ig-uanodon),劍龍(Stegosaurus),鉤龍(Ankylo-saurus),三角龍(Triceratops)等都是。在南庫頁島產的日本龍(Nipponosaurus)是屬於草食龍,是鴨嘴龍類之一種。日本長畸縣高島煤礦內有類似的小殘片發現。
許多的古生物學家相信恐龍形成單一的動物族群,即恐龍類(Dinosauria)。它們與爬行動物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與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勢,其四肢構建在其體軀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那些其它種類的爬行動物,像是鱷類(其四肢向外側伸展方式),在走路與奔跑上更有效益,更為方便。恐龍和其它滅絕的爬行動物能夠明顯的區分,主要是根據其腰帶(骨盤構造)與四肢的骨骼學特徵,這些在演化上的發展,能夠讓恐龍得以站立奔走。
在傳統上,恐龍被分類成兩個族群:根據其髖骨(腰帶)的構造,分為蜥臀類(像蜥蜴似的髖骨)與鳥臀類(像鳥類的髖骨)。最近,第三類的恐龍族群,慢龍類(Segnosaurischia)被提出,也是根據了腰帶的構造而分類的。
在蜥臀類中,其腰帶非常類似於現生的爬行動物,其髖骨系統中,恥骨伸前前方,而坐骨則伸向體軀的後方。在鳥臀類中,則具有較為複雜的腰帶構造。其中髖骨系統中,恥骨已經轉向體軀的後方,而與坐骨呈平行排列,與現生鳥類有些類似。同時鳥臀類在下頜骨也發展出了前齒骨。慢龍類(意即緩慢的,具蜥蜴腰帶構造的,恐龍)則具有一種非常奇特的腰帶構造,稱之為後腰型(opisthopubic);其髂骨彼此相當的寬闊而分隔,其中前段非常深而長,而其尖端外外伸展成將近90度垂直位置。
慢龍類具有一個相當碩長的脖子,頭顱相對的很小,而腰帶特異,其恥骨與坐骨幾近平行,甚而接合在一起。除了這個特殊的腰帶構造而外,在其它骨骼構造上也有不同之處:頸椎與背椎都非常輕巧,而頸椎非常碩長其神經棘很短,小的頭骨上,於上頜有纖細的牙齒排列。四肢具有四趾,每一趾都有長爪,均指向前方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