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恐龍:骨骼形態決定分類

2020-11-22 驅動之家

古生物學家提出了一個激進的理論,試圖徹底重組長期使用的恐龍分類系統,這對建立在大約一個半世紀研究基礎上的正統觀點提出了挑戰。是什麼特徵讓一種恐龍區別於另一種恐龍?這個問題可能會讓很多人聯想到霸王龍巨大的下顎、角龍和劍龍身上獨特的角和板,以及蜥腳類恐龍及其近親的超大身軀。但對於古生物學家來說,要對不同的恐龍進行分類,關鍵在於這些動物的骨骼形態。

有了恐龍骨骼的形態學特徵和足夠的化石骨架知識,古生物學家可以大致確定恐龍標本在恐龍家族樹上的位置。然後,通過觀察其他特徵,特別是恐龍亞群共有的特徵,他們可以更詳細地找出這種動物的確切歸屬。

我們今天使用的恐龍分類系統首次發表於1887年。在研究了構成恐龍臀部的骨頭的朝向後,古生物學家哈裡·西利(Harry Seeley)提出,根據骨盆的結構,所有的恐龍都可以歸為兩類。與所有四足動物一樣,恐龍骨盆由三塊骨頭組成:髂骨、坐骨和恥骨。西利發現,在某些物種,比如蜥腳類恐龍中,恥骨指向身體的前部,而對於其他物種,比如鴨嘴龍,恥骨則指向背部,與坐骨平行。

西利將前一類恐龍稱為「蜥臀目」,因為這些動物的髖骨方向與蜥蜴的相似;後一類恐龍則被稱為「鳥臀目」(Ornithischia),因為它們的臀部結構與現代鳥類相似。在西利的分類中,這兩大分支中演化出了更特化的恐龍群體,包括演化出暴龍、馳龍和鳥類等類群的獸腳亞目恐龍。

從西利的時代開始,恐龍研究人員就一直把蜥臀目恐龍和鳥臀目恐龍區分開來。但是,在《自然》雜誌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由英國劍橋大學古生物學家馬修·巴倫(Matthew Baron)領導的團隊提出了對這種分類的徹底重組。巴倫和他的團隊建議,應該把鳥臀目和蜥臀目分類放在一邊,採用一種修正過的演化樹——對臀部骨骼結構的二分法並不能包含一切。這個新的分類把獸腳亞目恐龍和鳥臀目恐龍歸為一個新的類群,稱為「鳥腿目」,而蜥腳類恐龍和艾雷拉龍(herrerasaurids)——在三疊紀滅絕的早期肉食性恐龍——仍然屬於蜥臀目(嚴格來說是蜥腳亞目)。

這樣的重組涉及恐龍演化樹底部附近的分支,代表著一次重大的改革,並且挑戰了建立在大約一個半世紀前研究基礎上的正統學說。新的分類有許多意義,比如表明肉食性恐龍獨立演化了至少兩次,分別是艾雷拉龍和獸腳亞目恐龍。由於這兩個群體之前都被認為是蜥臀目,因此傳統觀點認為,肉食性恐龍似乎只進化過一次。

此外,羽毛曾經被認為存在於多種恐龍譜系中,但現在似乎只出現在獸腳亞目恐龍身上,而鳥類正是從獸腳亞目恐龍演化而來。此外,在長期使用的哈裡·西利的演化樹中,我們並不清楚所有恐龍的最後共同祖先是蜥臀類還是鳥臀類,也不清楚從一種構造到另一種構造的演化過程可能發生了多少次。新的演化樹意味著,最早的恐龍具有似蜥蜴骨盆,而似鳥類骨盆的形態後來在多個「鳥腿目」支系中演化出來,特別是在鳥臀目和幾個獸腳亞目恐龍類群中。

然而,許多古生物學家並不準備接受這一經過修改的演化樹;這是一個艱難的命題,意味著我們對恐龍演化史的理解發生了巨大轉變。一些研究人員呼籲,我們應該謹慎行事,進行更多的研究。

一切都與骨骼有關

區分恐龍群體的關鍵是解剖數據,尤其是與骨骼相關的數據。然而,這些數據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有些主觀,因此定義起來並不容易。當古生物學家試圖區分某一種恐龍或某個恐龍類群時,他需要藉助其他骨骼形態學的差異記錄。如果有足夠多的差異被記錄下來,就能描繪出關於恐龍如何演化出不同物種的畫面——從演化枝層面一直到單個物種。

從廣義上講,恐龍作為一個整體與其他爬行動物類群(如翼龍)的區別在於,它們的髖臼窩上有一個洞。雖然髖骨一直是研究的重點,但也有許多其他骨骼需要考慮,例如股骨和牙齒。雖然像迷惑龍這樣的蜥腳類恐龍有相對直的股骨,類似於支撐古希臘神廟的柱子,但像暴龍這樣的獸腳亞目恐龍的股骨則更多地呈弓形。與此同時,蜥腳類動物的牙齒形態也有所不同:一些具有鏟狀的牙齒,而另一些的牙齒則更像釘子。

這基本上就是巴倫和他的團隊在2017年的研究中所做的工作。他們建立了一個他們認為最能區分恐龍的形態學特徵數據集,包括顱骨上獨特的開口,以及不同肢體骨骼的形狀差異。他們總共觀察了74個不同恐龍類群的457個特徵,其中大部分數據來自之前發表的科學文獻。巴倫解釋稱,儘管他們並沒有打算從根本上重建恐龍的演化樹,但分析的結果使他們做到了這一點。

複雜的演化樹基礎

當你越接近恐龍演化樹的底部,也就是主要類群分化的地方,通過分析特徵來區分恐龍物種的做法就越棘手。已知的早期物種都有相似之處,古生物學家往往很難分辨誰是誰。這也是爭議的根源。對於巴倫團隊修改的恐龍演化樹,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史蒂夫·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表示,這些早期的恐龍物種——稱為「恐龍形態類」——是解密恐龍演化樹基礎的關鍵。

在恐龍形態類中,一個基礎物種是晚三疊紀的月亮谷始盜龍(Eoraptor lunensis)。該物種的化石發現於阿根廷西北部的月亮谷,是一具近乎完整的骨架。始盜龍是一種兩足恐龍,生活在2.3億年前的岡瓦納超級大陸上。它的大小和狗差不多,生活在恐龍成為陸地頂級掠食者之前,後來才演化出今天我們所知的許多著名恐龍物種。

巴倫表示,月亮谷始盜龍的前肢似乎適合抓握,而且它看起來是「完美、標準的基礎恐龍物種」。因為從形態上看,它可能是幾乎任何恐龍的祖先——這在確定哪些恐龍可能是它的直系後代時是個問題。巴倫說:「始盜龍就像是一場噩夢……」關於始盜龍到底是什麼,目前還眾說紛紜。

巴倫和他的同事認為,始盜龍適合抓握的前肢類似於後來獸腳亞目恐龍的前肢。其他研究人員,包括在20世紀90年代協助發現月亮谷始盜龍的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保羅·塞裡諾,根據拇指骨骼等特徵,認為它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員。蜥腳形亞目被認為是蜥腳類恐龍的祖先。塞裡諾指出,月亮谷始盜龍的拇指骨頭彎曲,拇指的一側與地面接觸,這是後來蜥腳類恐龍的顯著特徵之一。

1961年,在南非侏羅紀早期的巖石中發現了另一種早期恐龍,塔克畸齒龍。古生物學家根據似鳥骨盆等特徵將其歸類為鳥臀目恐龍。然而,2017年新演化樹論文的共同作者、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恐龍專家保羅·巴雷特表示,塔克畸齒龍「具有許多只有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才有的特徵」。塔克畸齒龍與獸腳亞目恐龍的相似特徵包括細長的肩胛骨、臀部前方用於肌肉附著的突出部分,以及像月亮谷始盜龍那樣適合抓握的前肢。這些共同點使巴倫、巴雷特和他們的同事第一次意識到,恐龍演化樹「發生了一些更加複雜的事情」。

巴雷特表示,塔克畸齒龍「是一種鳥臀目恐龍」,但基於新提出的恐龍演化樹,它似乎比原先想像的更接近獸腳亞目恐龍。這些早期恐龍生活在演化樹的底部,對上層結構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是,早期恐龍的身份還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它們是什麼?它們與後來的哪些恐龍關係最密切?這些都意味著它們在演化樹上的位置尚未確定。布魯薩特表示,這些早期恐龍「在演化樹上到處移動」,取決於你向誰提問。「這些奇怪的物種中有一些具有不同群體的特徵組合。它們會造成麻煩,但也能讓我們看得更清楚。它們可以把不同類群聯繫起來,」他說道。

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不過,在做出任何定義之前,科學家必須就各種形態特徵(如拇指形狀)的重要性或相關程度達成一致意見,以便解釋不同物種之間的關係。這些特徵應該如何評估呢?塞裡諾指出,這種評估十分主觀。

塞裡諾表示,目前恐龍古生物學家整合和使用數據集的方式,以及他們建立演化樹的方式,都需要改變。他說:「你可以提出一個假說,然後忽略其他人以往觀察同一類群時所用的很大一部分數據。」

例如,當研究人員評估骨骼形態時,他們可能會將骨骼的某個特定部分描述為圓形或方形,這取決於研究人員自己。此外,如果某個研究者不能判斷形態學是圓的還是正方形的,他們可能會簡單地標註這個特徵「不存在」。但是,塞裡諾解釋稱,「缺失」或「存在」與形態——感興趣的特徵——無關,因此將形狀描述為「缺失」掩蓋了該特徵在解釋演化關係方面的意義或相關性。塞裡諾認為,恐龍特徵的評估和數據集的使用都需要標準化,這是解決研究人員主觀性問題的唯一方法,「我們需要更多的規則」。

這些新規則將如何形成尚不清楚,但在標準化之前,當不同的研究人員進行分析時,將繼續出現不同的結果和不同的演化樹。例如,在2017年修改恐龍演化樹的提議之後,布魯薩特及其合作者研究了巴倫團隊使用的同一組特徵。他們仔細分析了研究中涉及的每一種形態特徵,並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它們進行了重新解釋。最後,他們提出了支持傳統鳥臀目和蜥臀目分類的演化樹。布魯薩特說,主觀性就是「這場『遊戲』的本質」。

不過,這場爭論所有的參與者似乎都同意,「我們真的需要更多的化石,尤其是來自恐龍演化樹底部附近的三疊紀恐龍新化石,這些化石有助於理清這些支系之間的關係,」布魯薩特說,「(這場爭論)揭示出,我們以往認為的定論實際上還是一個謎,而這個謎必須被解開。」

巴倫表示同意:「可能是兩三個發現造成了所有的不同。」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哪種版本的恐龍演化樹——傳統的還是修正的——更接近真相。與此同時,為了克服意見上的分歧,古生物學家需要建立一套用於分析化石的標準指標,「我們需要更多的合作,」巴倫說。

相關焦點

  • 重新定義恐龍:是什麼特徵讓一種恐龍區別於另一種?
    最近,科學家對這一分類方式的基礎提出了新的觀點 是什麼特徵讓一種恐龍區別於另一種恐龍?這個問題可能會讓很多人聯想到霸王龍巨大的下顎、角龍和劍龍身上獨特的角和板,以及蜥腳類恐龍及其近親的超大身軀。但對於古生物學家來說,要對不同的恐龍進行分類,關鍵在於這些動物的骨骼形態。
  • 科學家重新定義了「行星」一詞,決定將系外行星包括在內
    2006年,「官方」天文定義管理機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首次決定定義什麼是行星。這個定義具有必要意義,在此之前科學家簡單認為行星就是:圍繞太陽運行的大而圓的物體,不包括小行星或衛星。但隨著一系列新發現——包括潛在的奧爾特雲天體——提醒科學家必須做出新的定義。
  • 走進恐龍世界 | 三、恐龍分類
    恐龍和早期哺乳動物只是配角。爬行類巨大的身軀和滿嘴的鋼牙,告訴其它小型動物,它們才是地球的霸主。如果沒有三疊紀末的生物滅絕事件,恐龍就不可能在後來的世界裡發展起來。同樣的道理,如果恐龍不在白堊紀滅絕,哺乳動物就不會出現進化的曙光。至少在白堊紀末,恐龍的進化越來越先進,甚至出現了大腦較為發達的傷齒龍。至於什麼原因導致三疊紀末的生物滅絕事件,目前科學家還沒有完全定論。
  • 挑戰一個世紀以來固有觀點 恐龍分類又有新理論
    科技日報北京3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期刊22日發表的一篇化石學論文,提出了一種與恐龍演化關係史相關的新假說這一假設挑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固有觀點,提出了將恐龍重新分為兩大新類別這一根本性的新分類方式。如果這一假說得到確立,恐龍譜系樹可能需要重寫。約130年來,恐龍一直被分為兩大演化分支:骨盆與鳥類相似的鳥臀目恐龍,以及骨盆與爬行動物相似的蜥臀目恐龍。鳥臀目恐龍包括禽龍等鳥腳亞目恐龍,以及三角龍和劍龍等有甲恐龍;蜥臀目恐龍包括霸王龍等肉食性的獸腳亞目恐龍,以及梁龍等巨大的蜥腳下目恐龍。
  • 恐龍的簡介,恐龍生活的時期和恐龍的分類
    看了《我是恐龍》,原聲中英文雙語字幕的動畫片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喜歡上了恐龍。現在來分享一下有關恐龍的知識。沒有人見過恐龍,最早的人類開始出現在地球上時,恐龍都已經滅絕好幾千年了!人類是從化石中發現恐龍的。
  • 幼兒園環境的定義及分類
    對環境的定義,幼兒園環境是指幼兒本身以外的,影響幼兒發展或者受幼兒發展所影響的幼兒園中的一切外部條件和事件。幼兒園環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幼兒園環境,包括幼兒園內外環境,包括家庭、社區、生產力發展水平、政治制度、法律法規、大眾傳媒等,也包括社區的文化背景.經濟狀況和國家政策等。狹義的幼兒園環境就是指幼兒園的內部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
  • 神奇:恐龍即將重新誕生
    是為了了解已經滅絕的恐龍是如何行走的。據西班牙《趣味》月刊7月號文章稱,第一個出於好奇決定這麼做的是馬修·卡拉諾。哺乳動物和鱷魚是依靠胯關節推動身體移動的,卡拉諾認為,如果讓現在的「恐龍」有了尾巴,也許就能知道它的祖先是否也是依靠胯關節來走動的。不幸的是,他的假體不太合適。
  • 恐龍分類「大揭秘」!猜下你喜歡的霸王龍屬於哪個分類?
    恐龍的分類是按什麼分的,分為幾類?我們先分別認識一下我們常在電影或書本裡面看到的恐龍屬於哪個分類! 這兩個刺頭兒屬於蜥臀目類恐龍,它們有個很洋氣的名字,叫阿基裡斯龍!相信大家都認識這種恐龍,在《恐龍世界》系列電影裡面也經常看到它!沒錯它就是腕龍,是世界公認的大型恐龍中的一種!
  • 有機概念被重新定義
    據稱,此款有機奶粉系列延續了啟賦一貫堅持的卓越品質,用嚴苛的全鏈有機和營養標準重新定義了有機的概念。「有機食品」,已經逐漸從餐桌新寵變得日常化。那麼「全鏈有機」又是什麼呢?據悉,啟賦有機系列從牧場、奶牛、工廠到認證,每一個環節層層把關,嚴格遵循有機高標準且無縫銜接,從而做到真正的全鏈有機。
  • 你知道恐龍的分類嗎?
    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的一類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
  • 「千克」「安培」「米」「秒」等計量單位重新定義
    「千克」「安培」「米」「秒」等計量單位重新定義 新定義的國際計量單位5月20日起正式使用 對日常生活沒有影響,將為科研插上翅膀 華聲在線5月20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奉永成) 5月20日是第20
  • 【科普】VOCs的定義及分類
    世界衛生組織(WHO,1989)對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的定義為:熔點低於室溫而沸點在50~260℃之間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總稱。有關色漆和清漆通用術語的國際標準ISO 4618/1-1998和德國DIN 55649-2000標準對VOC的定義是:原則上,在常溫常壓下,任何能自發揮發的有機液體和/或固體。
  • 質量單位——千克的重新定義
    作為唯一實物基準的國際千克原器的穩定性受到科學家們的質疑,科學家們開始致力於質量單位的重新定義。有科學家提出,可以使用自然界中的基本物理常數來重新定義質量單位。因為這些物理常數的定義不會改變,用它們來定義包括千克在內的基本單位,就再也不用擔心隨時間推移會影響單位的量值了。
  • 前沿熱點之重新定義「千克」
    2018年11月,來自60個國家的科學家們一致投票決定,從2019年5月20日開始,科學家們將根據普朗克常量來重新定義千克,該數字是聯繫無線電波的能量與其頻率的常數。並且,由於所有的質量計量都與Le Grand K相關,那麼從定義上來說,每當這個標準原器失去一定質量時,其他的一切都會變「重」一些。由於具體物理對象(如Le Grand K)的無常性,科學家們試圖創造出更不可被改變的標準測量單位,其定義來自於宇宙的基本構建模塊。例如,在1967年,科學家們將「秒」定義為銫-133原子震動9 192 631 770次所用的時間。
  • 前沿熱點丨重新定義「千克」
    圖片來源:BIMP2018年11月,來自60個國家的科學家們一致投票決定,從2019年5月20日開始,科學家們將根據普朗克常量來重新定義千克,該數字是聯繫無線電波的能量與其頻率的常數。並且,由於所有的質量計量都與Le Grand K相關,那麼從定義上來說,每當這個標準原器失去一定質量時,其他的一切都會變「重」一些。由於具體物理對象(如Le Grand K)的無常性,科學家們試圖創造出更不可被改變的標準測量單位,其定義來自於宇宙的基本構建模塊。例如,在1967年,科學家們將「秒」定義為銫-133原子震動9 192 631 770次所用的時間。
  • 港科大教授權龍:三維視覺重新定義人工智慧安防
    峰會現場,香港科技大學教授,CVPR 2022、ICCV 2011大會主席,Altizure創始人權龍教授發表了題為《三維視覺重新定義人工智慧安防》的演講。權教授表示,人工智慧的核心是視覺,視覺定義了智能安防,但現在的視覺仍局限在二維識別層面,未來三維視覺重建將會成為最重要的任務, 它也將重新定義智能安防。
  • 它就要重新定義了
    11月16日,四年一度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將在巴黎凡爾賽宮舉行,屆時,數百名科學家將以精確穩定的物理常數重新定義"千克"。出品:科普中國製作:陳星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11月16日,四年一度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將在巴黎凡爾賽宮舉行,屆時,數百名科學家將以精確穩定的物理常數重新定義"千克"。
  • 恐龍分類大全
    恐龍的定義 英國古生物學家理察歐文(Richard Owen)在1842年正式把恐龍總目(Dinosauria
  • 恐龍的性別是由溫度決定的嗎?
    恐龍的性別是由溫度決定的嗎?1982夏天,英國《自然》雜誌上刊載了一篇有趣的報導,這篇報導說美測洲鱷生男還是生女是由溫度決定的,而不像大多數動物那樣,是由父親和母親的性染色體的差異所決定的。據科學家研究發現,爬行動物中,蜥蜴、龜、鱉也是由溫度決定性別,至於為什麼會是這樣,科學家弄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目前正在研究當中,相信不久的將來,將會得出合理的解釋。鱷等爬行動物由溫度決定性別的現象,使科學家們很自然地聯想到了恐龍,恐龍是史前爬行動物,可以說是爬行動物的祖先,它們的性別是否也是由溫度決定的?
  • 恐龍?哦不,是恐龍魚啦!
    轉自野水savageaqua特別鳴謝大陸套路最深的恐龍魚商家 - KK勇隨著恐龍魚這些年來新品種,新的產地,極限個體的輸入,相比我剛入門時(06年)有了翻天覆地的認知變化,著迷於恐龍10年後,我開始重新抒寫這篇恐龍魚的概論,此貼簡述多鰭魚屬的各個種及亞種,之後會另開新帖詳細分析部分較複雜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