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整個消費電子或是華為手機產業鏈都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涉及公司眾多,作為投資者,需要抽絲剝繭,找到確定性受益的品種。因華為Mate30發布,整理了消費電子板塊的三大驅動力:
「首先是終端產品的爆發。其次,技術升級下,新一代手機對零部件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後,是國產替代。」
「終端產品爆發」是在整體上利好整個產業鏈;「對零部件新的要求」則構成了產業鏈中部分子產業的利好,主要是屏幕、攝像頭、電池以及天線;「國產替代」則主要體現最為缺失的晶片領域。
從華為Mate 30發布的情況看,其它方面的創新大都在預期之內,比較超預期的是天線數量增加量,華為Mate 30系列手機內部集成了21根天線,其中14根天線用於5G連接,並支持8頻段5G和雙5G SIM卡連接。按照5G標準,5G連接8根即可滿足,Mate 30的14根顯然超出預計。
1、看好天線的三大邏輯
邏輯一:量的大爆發。
1)5G手機終端銷量大爆發,並將持續高增長。今年是5G手機發布元年,且恰逢手機更新換代潮。從目前蘋果新品手機和華為手機的預售情況來看,大超分析師預期。後續,其它品牌比如小米、OPPO等5G手機也會陸續發布。手機進入景氣周期,預計,全球 5G 終端出貨數量將從 2019 年到 2023 年從 670萬部增長到4 億部,年均複合增速高達 127%。
2)技術升級使得單個手機使用天線數量的增加。MIMO技術是一種可以用多根天線同時發送和接受,並整合信號的技術。該技術的使用帶來單機天線數量的增長。4G手機標配是2根天線,5G標配是8根天線,足足翻了三倍。
3)萬物互聯,天線的應用超廣泛。射頻天線是無線連接的核心,凡是需要無線連接的地方必備射頻天線。在物聯網應用推動下,未來全球無線連接數量將成倍的增長。高通預計到2020 年,全球實現無線連接的終端設備數量超過250 億個。
邏輯二:價值提升。
5G與4G不同的地方就在於高頻高速,新一代手機主要採用LDS(雷射成型)天線和FPC(軟板)天線。FPC天線方面,傳統基材PI(聚醯亞胺)天線不太能適應新技術的要求,逐漸被淘汰,新的LCP(液晶聚合物材料)天線成為寵兒。LCP天線工藝複雜,成本高昂,單價在4-5美元,是傳統天線的十倍。
邏輯三:國產替代。
目前LCP天線主要有日臺廠商主導,龍頭廠商村田製造是蘋果以及華為的主要供應商。國內供應商中,LDS天線,信維通信和碩貝德互相競爭;LCP天線方面信維通信LCP天線產品已經通過重要客戶認證,現階段正在加快產能建設。立訊精密主要從事 LCP 後期模組的製造,但缺乏上遊技術,目前正在追趕中。
基於以上三大邏輯,長期看好國內天線產業,賽道優勢明顯,是本波消費電子浪潮中最受益品種之一。
2、射頻器件的機會
關於投資機會,如果限定在手機終端天線,國內上市公司只有信維通信、碩貝德以及立訊精密三家,其中信維通信是龍頭,公司質量優於其他兩家,受益度最高。
但如果拓展開來,整個射頻領域,還存在一些機會。
在尋找機會之前,需要先這這個領域有個基本的了解。
關於射頻器件:手機射頻器件負責手機的信號發送和接受。天線是手機的射頻主要器件之一,其它器件主要包括PA晶片、濾波器、射頻開關。
它們的作用如下:空氣中的無線電磁波信號經過天線轉換為有線信號,電磁波從天線出來先進入天線調諧器,接著信號經過分集開關,之後是個雙工器,再然後信號經過射頻開關送到濾波器電路,射頻開關負責接收、發射通道之間的切換;濾波器負責發射及接收信號的濾波。最後經過低噪放,低噪聲放大器(PA)主要用於接收通道中的小信號放大,這部分關鍵的是PA晶片。
可知,天線和其它射頻器件是一個整體,密不可分。
其它器件的機會如下:
【濾波器】5G對應的是頻段數的增加,到2020年頻段會新增50個一閃,理論上新增一個頻段得配置2個濾波器,濾波器的門檻非常高,核心技術掌握在日本、美國企業中,全球只有少數國家大廠能夠實現大規模量產和供貨。國內方面,只有部分科研所擁有部分濾波器相關產品和技術,且主要偏向於軍工方面。
【PA晶片】功率放大器簡稱PA,構成射頻前端的一種重要晶片。4G手機需要的PA晶片大概5-7顆左右,到了5G時代,將增長至16顆左右。且價格也會提升,從4G的3.25美金增加到5G的7.5美金以上,價格翻倍。同樣的,由於工藝複雜,目前全球PA市場基本沒外國大廠壟斷。國內的僅有紫光展銳、中科漢天下,唯捷創芯可少量生產。
PA晶片的原材料砷化鎵晶圓,國內代工日益成熟,三安光電及海特高新的砷化鎵產線業已投產。
【射頻開關】射頻開關包括天線協調開關、移動通信傳導開關、WIFI開關等。主要就是實現接受和發射的切換,還有不同頻段之間的切換。頻段越多,需要的開光越多。目前射頻開關市場也是主要被海外公司佔領。國內公司主要有銳迪科、卓勝微等,但與大廠比起來,技術和研發實力依然較弱。
【連接器】手機信號頻率高,傳輸數據量大,為此,目前許多智慧型手機採用射頻同軸連接器將射頻信號傳遞到天線模塊,帶動了微型射頻連接器及線纜組件的快速發展。電連技術是國內這方面的龍頭。
由上可以看出,終端射頻中,賽道雖然好,可是大部分技術和產能還掌握在國外大廠手中,國內能生產的廠家較少且弱。三安光電、海特高新以及卓勝微有望分得一杯羹。
最後,如果在這些標的裡面按照看好度排個序的話,順序如下:信維通信、卓勝微、立訊精密、碩貝德、電連技術、海特高新、三安光電。(牛股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