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太平洋白鰩藉助深海熱泉孵化卵子

2020-12-03 樓盤買哪兒

  一篇新研究發現,太平洋白鰩在熾熱的深海熱泉口附近產卵,而且可能需要4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孵化。

撰文:Jason Bittel

  全世界最有耐心的母親可能莫過於一種深海章魚,這種章魚會照管自己的卵子長達近4.5年。不過,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位新的競爭者,可能比這種章魚還要耐心。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深海魚類,這種魚可能會花費4年或更長時間照管自己的卵子,而且在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深海熱泉,在這裡熾熱的海水從海底噴湧而出。

  這種骨白色的魚叫做太平洋白鰩,是鯊魚的近親,長著一雙暴眼,可生活於2900米的深海之中。

深海鰩魚是鯊魚的近親,能夠產下較大的卵子,在寒冷的海水中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孵化。

攝影:JULYE NEWLIN,OCEAN EXPLORATION TRUST

  2015年6月,科學家操控一臺遙控潛水器穿梭於加拉帕戈斯群島海洋保護區,結果在一口深海熱泉上方發現成堆的太平洋白鰩卵囊。藉助潛水器的機械臂,科學家抓取了4個黃綠色的卵囊,每一個大小與放氣後的足球相當,之後帶回去進行DNA分析。

  這是人類首次發現鰩魚將深海熱泉當作「育兒室」,科學家認為它們在這裡產卵是有原因的。

  受精卵在冰冷的海水中孵化需要更長時間,因此白鰩可能是利用熱泉口對其加熱,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Pelayo Salinas-de-León博士說道。新研究由他領導,最近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

  根據拜倫特海中與白鰩緊密相關的一種鰩魚的孵化時間以及深海熱泉的深度、周圍海水的溫度判斷,研究團隊估計,跟深海章魚相似,太平洋白鰩的卵囊可能需要超過4年時間才能孵化。

  這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估計,達爾文基金會和國家地理原始海洋項目的海洋科學家Salinas-de-León說道。

一個全新的世界

  自1977年首次發現深海熱泉以來,科學家已經在這些看似無法居住的環境中發現了蟹類、海葵、軟體動物和蝦等大量動物。

  不過直到現在,沒人能想到鰩魚居然也生活在深海熱泉中,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海洋學教授Lisa Levin博士說道。

深海熱泉噴發的海水溫度可達400℃。

攝影:JULYE NEWLIN,OCEAN EXPLORATION TRUST

  「我們對這些生態系統的功能知之甚少,發現它們的一個新功能非常重要,比如可作為一個育兒場所,」Levin說道。

  有趣的是,Levin稱研究人員在冷泉口附近也看到了少量白鰩的受精卵。這些冷泉口與深海熱泉看起來很相像,但會釋放甲烷,而且非常寒冷。

  深海熱泉噴出的熱水溫度高達400℃,Salinas-de-León說道,但一旦這些水流到達接近結冰的海底,溫度就會下降到2.2℃。不過,即使只有幾度,也足以將白鰩受精卵的孵化時間減少數月甚至數年,Salinas-de-León說道。

  迄今為止,人類所知道的藉助地球的溫度孵化卵子的動物只有東南亞和澳洲的冢雉、白堊紀時代的蜥腳類恐龍。

面臨威脅的深海熱泉

  你可能會認為遠離了人類和其它因素的影響,深海熱泉可能會比較安全,但實際上這些偏僻的地方也不斷受到威脅。深海熱泉因海底採礦而備受威脅,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開採也不斷威脅著深海冷泉。

太平洋白鰩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將卵子產於深海熱泉的動物。

攝影:JULYE NEWLIN,OCEAN EXPLORATION TRUST

  新發現表明白鰩因過度捕撈而遭受的威脅比之前認為的更大,因為過長的孵化期意味著其數量不可能迅速恢復。

  「就像有些恐龍一樣,白鰩藉助水溫孵化受精卵可能會引起大家的好奇,甚至是些許的同情,」鯊魚保護國際組織的主席、創立者Sonja Fordham說道。

  「我們希望像這樣令人興奮的新發現能夠激起大家對鰩魚產生更大的興趣,進而促進對它們的保護,」Fordham說道。

  Salinas-de-León也認為新發現要求我們應該對這些獨特、了解甚少的生態系統採取保護。

「我們對深海幾乎一無所知,而且在我們了解深海中生活的生物以及它們的獨特習性之前,人類還在不斷的捕撈、採礦,」他說道。

(譯者:流浪狗)

本文內容為國家地理中文網原創或者授權編譯,未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相關焦點

  • 深海章魚為孵化卵子不吃不喝4.5年
    基於之前的研究,賽貝爾假定某些深海章魚的卵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孵化,而最新的觀測恰好提供了驗證這一假設的機會。  在過去的25年間,蒙特利灣水池研究學院的布魯斯·羅畢遜(Bruce Robison)帶領的一支科研小組每隔幾個月就會在深度相當於蒙特雷峽谷的研究站點對深海動物進行調研,它們將這一站點稱為中層水域1號。
  • 生命的起源與深海熱泉有關嗎?
    提個醒生命的起源與深海熱泉有關嗎?答:可能有關。20世紀70年代,在東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發現了幾處深海熱泉,在這些熱泉裡生活著眾多的生物,包括管棲蠕蟲、蛤(gé)類和細菌等。它們生活在一個高溫(300℃以上)、高壓、缺氧、偏酸和無光的環境中。化能自養型細菌利用熱泉噴出的硫化物(如H2S)所得到的能量去還原CO2而製造有機物,然後其他動物以這些細菌為食物而維持生活。
  • 探秘深海熱泉
    2017 年6 月16 日,在太平洋東北部溫哥華島的西海岸,我與其他同事在鸚鵡螺號的控制室裡潛入海底,尋找海底熱泉。我本身是一名天文學家,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利用大型天文望遠鏡以及太空觀測站來研究星系在宇宙中的分布。但同時,我對尋找地外生命的天體生物學極其熱愛。
  • 教材考點挖掘:硫細菌、化能合成與深海熱泉生態系統
    今天的內容就聊聊硫細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以及以它為基礎的深海熱泉生態系統。問題一:今天封面圖以及教材配圖中的那種管狀生物到底是什麼?這種長得有點詭異的生物叫做Giant tube worms(Riftia pachyptila),中文可以譯成巨型管蠕蟲,最大的可以長到2.4米長,直徑大概4釐米。
  • NASA稱深海熱泉生物或最接近外星生命
    科學家們已經在兩處深海熱泉區域採集了樣品。其中一處是「Von Damm field 」,水深大約2300米;另一處是「Piccard」,水深約4900米,後者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深海熱泉區域。美國宇航局目前正在對加勒比地區的蝦類進行研究,這裡擁有全世界水深最深的海底熱泉區域之一。在這些暗無天日的海底區域,白色的深海蝦類層層堆積,遍布熱泉附近的海底巖石。這些蝦類的口部和特殊演化的鰓蓋內部生活著細菌,這些細菌會產生有機物並養活這些蝦類。
  • 轉 | 神奇的深海熱泉:水深火熱中的海底鬧市
    它們的「燃料」是硫化氫之類的還原性物質,而與植物光合作用相對的,則是細菌氧化這些物質獲取能量的化能合成作用。深海熱泉一般分布在板塊邊緣的火山帶上,其實它們自己就有點像火山——滲到地殼中的海水被接近地表的熔巖加熱,溶解、裹挾著許多礦物質,從熱泉口噴出來。典型的如硫化物熱泉,其中的礦物質會在噴口處結成黑糊糊的煙囪,高的能有十幾層樓高,還不停地往外冒黑煙。
  • 深海熱泉生物或最接近外星生命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擁擠在深海熱泉噴口附近的蝦類「Rimicaris hybisae」。研究人員認為木衛二上或許也存在著類似的生命體。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科學家們已經在兩處深海熱泉區域採集了樣品。其中一處是「Von Damm field 」,水深大約2300米;另一處是「Piccard」,水深約4900米,後者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深海熱泉區域。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對這些深海「生命綠洲」的研究帶來的一項收穫是,他們注意到這裡的一種名為「Rimicaris hybisae」的深海熱泉蝦類似乎存在同類相食的現象。
  • 深海熱泉、海葵白化,照片背後的故事
    水底巨塔來源:Schmidt Ocean Institute來自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帕羅奧多偶遇了這些礦物塔,當時他們正在探索加州海灣的深海熱泉。這些塔最高達到23米,露出部分被稱為凸緣,高熱的液體從它底部流過。儘管含有高水平的金屬和硫化物,這些地方其實生機勃勃。
  • 深海熱泉發現特殊細菌 或外星生命類型
    導讀:深海熱泉環境惡劣,幾乎沒有生物可生存。
  • NASA:外星生命或與地球熱泉生物相似
    NASA:外星生命或與地球熱泉生物相似  這些蝦類的口部和特殊演化的鰓蓋內部生活著細菌,這些細菌會產生有機物並養活這些蝦類。這種機制不需要藉助陽光便可產生有機物並從中得到能量。在這一特定案例中,這些細菌使用硫化氫物質,這種物質大量存在於熱泉噴口的噴出物中。這些細菌可以以此為原料製造有機物。在這些噴口附近的環境溫度可以高達750F(約合400攝氏度)左右,但在稍稍遠離噴口的區域,溫度便低到可以讓這些蝦類在此生活的程度。這些蝦類是沒有視覺的,但在它們的頭部後側卻擁有熱感受器。
  • 海底熱泉的"煙囪林"中藏著什麼?
    海底熱泉是指海底深處的噴泉,原理和火山噴泉類似,噴出來的熱水就像煙囪一樣,發現的熱泉有白煙囪、黑煙囪、黃煙囪。1979年,美國科學家比肖夫博士首次在太平洋2500米接近海底時,看到這一奇異的景象:蒸汽騰騰,煙霧繚繞,煙囪林立。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在"煙囪林"中有各種生物生存。  實際上,海底熱泉的活動並不一定形成煙囪。早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在紅海發現了許多奇異的現象,比如水溫和鹽度偏高,接著就出現了高溫滷水。1967年,在一處海淵中發現了在熱泉周圍形成的海底多金屬軟泥。
  • 地球的70% 水深火熱中的海底鬧市——深海熱泉
    地球上有許多熱泉和溫泉,但過去只知道陸地上的熱泉和溫泉,對海洋中是否也存在著同樣的熱泉和溫泉卻所知甚少。1977年,自美國「阿爾文」號深潛器在東太平洋附近的加拉帕戈斯裂谷發現第一個海底熱泉以來,海底熱泉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
  • 熱鬧的海底熱泉社區
    歡迎來到熱液噴口在大陸板塊交界處,深潛至海底2000米至3000米的地方,幸運的話,能夠邂逅一個特殊的深海秘境:海底熱泉。海底熱泉的海水是特殊的。在深海2000米的地方,水溫低、壓強大、常年黑暗,種種惡劣的條件限制了生物在該領域的活動,因此,在這樣深的海水中,一般海洋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十分匱乏。但海底熱泉卻不一樣,這裡熱熱鬧鬧,種類繁多的深海生物在此定居。
  • 37.7億年前地球海洋已存在生命 深海熱泉或是人類最早的「家」
    英國《自然》雜誌2月28日發表一項生物學重要發現,科學家報告了至少37.7億年前深海熱泉內部及其周圍微生物活動的證據,其代表著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式
  • 海底熱泉,究竟有多熱?
    ,有些淺海已經變成了深海。事實上,還真的可以……在深海底部,具有很高的靜水壓力,因此水可以在高溫下保持液狀或者超臨界流體狀態。超臨界流體?就是物理性質介於液體與氣體之間啦~這些海底熱液噴口,持續噴發著熱液。熱液與周圍的冰冷海水一接觸,溶解在熱液中的一些礦物質就會沉澱出來,形成顆粒。日積月累,長此以往……這些顆粒搭建成了一根根圓柱形煙囪。
  • 深海中的「黃金液體」很有「味道」但是卻是海底的生命之源!
    深海是生物稀少的世界。如果把每平方米海底的生物量用重量來表示的話,那麼在淺海平均有幾百克,而在深海只有幾十克。不過,在深海也有生物量異常高的地方。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在調查墨西哥附近2600米深的深海域時,發現了從海底湧出的高溫熱泉,以及群居在熱水周圍的大量生物。該海域就在著名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
  • 【大師講堂】深海熱泉生物是如何存活的?
    然而,隨著探索的不斷深入,人們驚奇地發現,在深海之中依然生存著非常多的海底生物。在黑暗、高壓、嚴寒或灼熱的條件下,這些生物是如何生存的呢?        早在讀博期間, Colleen Cavanaugh 就提出了和熱泉口常見的巨型管蟲(Riftia pachyptila)共生的一種細菌可以通過氧化硫化氫來獲取能量從而將無機碳轉化為有機碳。
  • 深海中的巨大生命
    皇帶魚分布於深海、印度洋及太平洋,北緯72度至南緯52度的亞熱帶深海裡。是世界上最長的硬骨魚,體長最高可達11米,但普遍為約3米。而已知最重可達272公斤。魚體全身銀灰色,具藍黑色斑紋。頭部呈藍色,各鰭為紅色。
  • 450℃海底熱泉旁生活著的大蝦,該如何才能煮熟?
    看到題目也許很多小夥伴首先會有疑問,泉不就是水,水100℃就蒸發了,怎麼可能有450℃的熱泉?先別急著噴,中學教材中講到水的沸點是在標準大氣壓力之下,然而深海海底壓力很大,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更是可以達到1000多個大氣壓力,所以水的沸點會提升。
  • 海底熱泉的數量遠超預估,生命的起源與它到底有何關聯
    尤其是深海之中,在幾千米的深處是非常黑暗的,這個地方幾乎是人類的禁區,但是對於海洋生物來說,卻並不是這樣的。大家都知道,我們地球上其實存在著不同的板塊構造的,我們都在這些板塊上面緩慢的移動。那麼在海底的深處,很有可能,這些板塊是會被相互的拉開,那麼在邊界的位置熔巖往往就會冒出來,這個時候水就會被加熱就形成了我們平時所說的水下溫泉,也就是熱液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