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 神奇的深海熱泉:水深火熱中的海底鬧市

2021-01-15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當你看著波濤洶湧的海面,是否設想過深海底部是什麼樣子?那裡既沒有陽光,也沒有來自陸地的營養,只有無邊的黑暗、寒冷和死寂,就像海底的沙漠……

的確,深海底部的大多數地方極度貧瘠,只是零星散布著一些居民,它們唯一的指望就是從幾千米之上的海面緩緩降下的食物碎屑——這些碎屑主要由浮遊生物的屍體或糞便組成,形如飄落的雪片,被稱為「海雪」。大部分海雪在降落的過程中會被其他生物搶光,能夠落到海底的少之又少——海底的居民們很久才能吃上一頓,然後在無盡的黑暗中等待下一次天降甘霖。下一頓飯還不知道是幾年後的事呢。

但是,海底也不全是沙漠,也有熱鬧的地方,甚至有繁華的「大城市」。那裡雖無燈火通明,卻也煙囪林立,寸土寸金,有生產、有消費、有禮尚往來、有勾心鬥角……

在陸地和淺海,絕大部分能量都來自太陽。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合成含有能量的物質,動物和微生物則靠「燃燒」這些物質獲得能量。在沒有陽光的深海,能量也來自可以「燃燒」的還原性物質。

許多生物可以靠海面接濟食物過活,有時只是零星幾片海雪,幸運時能有一塊沉木,如果有一具鯨魚屍體,那就是一筆飛來橫財了,足以吸引大批海底居民赴宴。

海底的鯨魚屍體會吸引不同的生物陸續赴宴,

現在骨架周圍遊動的是腐食性魚類盲鰻(Myxinidae)

圖片來源:NOAA

如果說這些靠「天」吃飯的傢伙還能算是「萬物生長靠太陽」、歸根結底能找到光合作用頭上的話,那麼在更為繁華的海底聚居地——深海熱泉,居民的生活方式就有些挑戰想像力了。它們的「燃料」是硫化氫之類的還原性物質,而與植物光合作用相對的,則是細菌氧化這些物質獲取能量的化能合成作用。

深海熱泉一般分布在板塊邊緣的火山帶上,其實它們自己就有點像火山——滲到地殼中的海水被接近地表的熔巖加熱,溶解、裹挾著許多礦物質,從熱泉口噴出來。典型的如硫化物熱泉,其中的礦物質會在噴口處結成黑糊糊的煙囪,高的能有十幾層樓高,還不停地往外冒黑煙。而這煙囪壁上和煙囪周圍,都密密麻麻擠滿了螃蟹、貝殼之類的生物,仿佛大家爭先恐後要住得離這黑煙囪近一些——當1977年,科學家們循著海水溫度偏高的地點,第一次找到深海熱泉時,呈現在他們眼前的就是這樣一幅怪誕景象。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難以相信在不見天日的海底,竟有這樣一群生命不是靠沐浴陽光,而是靠冒黑煙的「大煙囪」活下來。

「濃煙滾滾的海底大煙囪」

圖片來源:NOAA


如同人類社會,海底城市的居民也有分工與合作。深海熱泉口噴出的滾滾「濃煙」中富含還原性氣體和還原性礦物,依賴這些進行化能合成作用微生物就是城市的生產者,其他生物都要從生產者的身上獲取能量:有的螺類直接像牛羊吃草一樣啃食這些細菌;有的螃蟹在自己身體表面養了一群細菌不時收割一回;而聰明如管狀蠕蟲者,乾脆在自己體內養著細菌,與它們共生,連吃的步驟都省了;也有螃蟹之類的動物以捕食其他動物或撿拾碎屑為生。

雪人蟹(Kiwa sp.)毛茸茸的鉗子上養著一群化能合成細菌

圖片來源:A. Fifis,Ifremer/ChEss, Census of Marine Life


既然生產者都要靠煙囪,其他人全要靠生產者,難怪大家喜歡挨挨擠擠住在煙囪附近。可要想住到煙囪口,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海底熱泉口噴出的海水非常燙,有時甚至可達三四百攝氏度(如果在海面上,這水早就沸騰了,因為海底壓力很大才得以保持液態);而底層海水則是冰冷的,溫度低至將近零度。

大概只有少數耐熱本領超群的古細菌,有機會搶佔煙囪口第一排;下一排位置也是頗具挑戰性,有些蠕蟲生活在煙囪外壁,腳下踩著八十度的滾燙「地板」,頭上卻頂著只有兩度的海水,這冰火兩重天的生活真不是人人都忍得下來。

巨型管蟲(Riftia pachyptila)

會把「感染」到的化能合成細菌養在自己體內。

鮮豔的紅色來自特殊的血紅蛋白。

同一區域還長有一些海葵。

圖片來源:NOAA


再接下來,在溫度比較宜人的地方,就得看搶位置的本事了,這也是我們看到的最為擁擠的地段。蠕蟲和貽貝往往見縫插針,找到空位就原地不動,只需收集原料,坐享體內細菌的化能合成產物。不過,熱泉的世界變化很快,科學家曾發現東太平洋的一處熱泉口原本滿是蠕蟲,過了幾年再看,已經不知什麼時候換成一批貝類——蠕蟲早已被擠出城市。

密恐慎入:密密麻麻的雪人蟹集群佔領了煙囪附近的絕佳地段。右上角可能是一種藤壺(Vulcanolepas)。比例尺:10 cm。圖片來源:Rogers et al., 2012

深海熱泉這些建在煙囪上的城市,其實範圍不大,只局限在煙囪口附近一小塊地;也並不能長久,熱液噴口噴髮結束,也就要曲終人散了;更慘的是,城市與城市之間還離得特別遠,最近的城市在幾百公裡以外也有可能。可是,只要新的海底熱泉口一產生,周圍就會迅速建起一座新城。這些新興城市的居民都是怎麼搬來的呢?

有些細菌是一直都在的。在荒涼的海底沙漠中,化能合成細菌分布雖然不密集,卻很廣泛,它們就蟄伏在沉積物裡,等待時機。這樣,不論新的海底火山在哪裡噴發,都有一小撮細菌在那裡等著。等到新煙囪帶來豐富的還原性物質,它們就可以大量增殖,充當新城的開路先鋒,恭候更多生命到來。

全球海底熱泉分布圖。

圖片來源:Wiki Commons,作者:DeDuijn


另一些生物沒有辦法在海底處處潛伏,它們的幼體隨著深層海流搭順風車旅行,直到遇上下一處適宜定居的地方。如果這些海底生物把熱泉視為城市的話,那這些海流大概就是穿越沙漠連通城市的絲綢之路了吧。

但是這還不夠。有時深海熱泉之間相距實在太遠,就算搭順風車也難以跨越茫茫沙漠。這種時候,就只有回到我們前面說過的,靠天降甘霖形成沙漠中的綠洲,讓這些海底流浪者們歇歇腳,沉入海底的鯨魚屍體就是再合適不過的中轉站,它們分解形成的硫化氫等物質與「黑煙」一樣能成為熱泉居民賴以生存的燃料。而這些臨時小城中的生活,又能講另一個故事了。


本文原載於《中學生天地》2016年第11期,有改動。


👇上下滑動查看參考文獻

Bernardino, A. F. et al. (2012). Comparativecomposition, diversity and trophic ecology of sediment macrofauna at vents,seeps and organic falls. PLoS One, 7(4), e33515.

Govenar, B., Fisher, C. R., & Shank, T. M.(2015). Variation in the diets of hydrothermal vent gastropods. DeepSea Research Part II: Topical Studies in Oceanography, 121,193-201.

Ramirez-Llodra, E., Shank, T. M., & German,C. R. (2007). Bio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hydrothermal vent species:thirty years of discovery and investigations. Oceanography, 20(1), 30-41.

Rogers, A. D. et al. (2012). The discovery ofnew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communities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dimplications for biogeography. PLoS biology, 10(1),e1001234.

United NationsWorld Ocean Assessment Chapter 45 http://www.un.org/depts/los/global_reporting/WOA_RPROC/Chapter_45.pdf

以及波爾多大學Frédéric Garabétian教授的教學資料。

另一個故事:「鯨屍在深海中,仍將滋養其他動物十五年。」果殼網 

作者介紹:

作者/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譚羚迪

排版、校稿/大王叫我來巡海


無境深藍潛水員海洋保護聯盟(Better Blue)由中國熱愛海洋公益事業的潛水員自主發起,由上海明日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管理,目前在全國20多所城市均有執行團隊或志願者團隊分布,是專門整合潛水員資源,並支持潛水員參與海洋環境保護的公益組織。無境深藍的願景是建立政府部門、公益組織和商業機構就海洋議題進行良好互動的生態系統。項目關注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館鯨豚圈養,海洋垃圾三個主要議題,以宣講會、培訓及工作坊、紀錄片觀影、海洋教育課程開發、大型公眾倡導活動等多種方式去推動公眾對於海洋議題的關注;並通過連結專業潛水員科學參與海洋保護區保育、海洋數據普查等手段推動海洋生態數據採集與環境修復。


識別下圖二維碼  關注山水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地球的70% 水深火熱中的海底鬧市——深海熱泉
    在無際的大海深處,沒有了斑斕的珊瑚礁,遊弋的海洋生物,與我們的想像中瑰麗壯觀的海底世界不同,一切都靜謐在黑暗中。
  • 熱鬧的海底熱泉社區
    歡迎來到熱液噴口在大陸板塊交界處,深潛至海底2000米至3000米的地方,幸運的話,能夠邂逅一個特殊的深海秘境:海底熱泉。海底熱泉的海水是特殊的。此深度的海水通常是冰冷的,大約2℃左右,但炙熱的海底熱泉卻能將這寒冷刺骨的海水加熱到60℃至464℃。這裡的海水與我們想像中的不大一樣,如果溫度足夠高,海水會成為超臨界流體,即既擁有液態水的性質,又擁有氣態水的性質的水。在標準大氣壓下,水的臨界點是375℃,而在這個深度的深海中,壓力超過了300個標準大氣壓,這裡的水在407℃時便會成為超臨界流體。
  • 450℃海底熱泉旁生活著的大蝦,該如何才能煮熟?
    看到題目也許很多小夥伴首先會有疑問,泉不就是水,水100℃就蒸發了,怎麼可能有450℃的熱泉?先別急著噴,中學教材中講到水的沸點是在標準大氣壓力之下,然而深海海底壓力很大,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更是可以達到1000多個大氣壓力,所以水的沸點會提升。
  • NASA稱深海熱泉生物或最接近外星生命
    科學家們已經在兩處深海熱泉區域採集了樣品。其中一處是「Von Damm field 」,水深大約2300米;另一處是「Piccard」,水深約4900米,後者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深海熱泉區域。美國宇航局目前正在對加勒比地區的蝦類進行研究,這裡擁有全世界水深最深的海底熱泉區域之一。在這些暗無天日的海底區域,白色的深海蝦類層層堆積,遍布熱泉附近的海底巖石。這些蝦類的口部和特殊演化的鰓蓋內部生活著細菌,這些細菌會產生有機物並養活這些蝦類。
  • 探秘深海熱泉
    2017 年6 月16 日,在太平洋東北部溫哥華島的西海岸,我與其他同事在鸚鵡螺號的控制室裡潛入海底,尋找海底熱泉。我本身是一名天文學家,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利用大型天文望遠鏡以及太空觀測站來研究星系在宇宙中的分布。但同時,我對尋找地外生命的天體生物學極其熱愛。
  • 海底熱泉的"煙囪林"中藏著什麼?
    1979年,美國科學家比肖夫博士首次在太平洋2500米接近海底時,看到這一奇異的景象:蒸汽騰騰,煙霧繚繞,煙囪林立。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在"煙囪林"中有各種生物生存。  實際上,海底熱泉的活動並不一定形成煙囪。早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在紅海發現了許多奇異的現象,比如水溫和鹽度偏高,接著就出現了高溫滷水。1967年,在一處海淵中發現了在熱泉周圍形成的海底多金屬軟泥。
  • 深海熱泉發現特殊細菌 或外星生命類型
    導讀:深海熱泉環境惡劣,幾乎沒有生物可生存。
  • 太平洋白鰩藉助深海熱泉孵化卵子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深海魚類,這種魚可能會花費4年或更長時間照管自己的卵子,而且在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深海熱泉,在這裡熾熱的海水從海底噴湧而出。  這種骨白色的魚叫做太平洋白鰩,是鯊魚的近親,長著一雙暴眼,可生活於2900米的深海之中。
  • 海底熱泉,究竟有多熱?
    ,有些淺海已經變成了深海。由於地殼還不成熟,在許多海底都存在裂縫,地熱熱水會從裂縫中排出。實際上,這是一種海底的火山活動,熱液噴發後會形成很多海底巖石和礦床。噴發的熱液有多熱?水溫至少高於60℃,最高可達464℃!而這些海底的水溫,通常都是2℃左右。所以,突然噴發出來的水,明顯比周圍的水更熱。
  • 教材考點挖掘:硫細菌、化能合成與深海熱泉生態系統
    今天的內容就聊聊硫細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以及以它為基礎的深海熱泉生態系統。問題一:今天封面圖以及教材配圖中的那種管狀生物到底是什麼?這種長得有點詭異的生物叫做Giant tube worms(Riftia pachyptila),中文可以譯成巨型管蠕蟲,最大的可以長到2.4米長,直徑大概4釐米。
  • 深海中的「黃金液體」很有「味道」但是卻是海底的生命之源!
    熱泉周圍的生物密度達到了每平方米幾十公斤,可與淺海的珊瑚礁海域相媲美。從那以後,更多的深海熱泉生物群相繼被發現,它們就像散落在夜空中的一顆顆星星,存在於世界各大洋中。硫化氫,稀缺的能源深海底沒有光,當然也沒有營光合作用的植物。因此,深海底的動物一般是靠吃從淺海掉落下來的生物殘骸勉強度日的。
  • 海底熱泉的數量遠超預估,生命的起源與它到底有何關聯
    海洋絕對是一個神奇的存在,雖然說我們人類對地球上已經佔據著絕對統治地位,可是在海洋裡面,人類絕對不算是統治者,因為海洋包含了很多未知的奧秘。而到現在為止,我們對海洋的了解其實也是非常有限。尤其是深海之中,在幾千米的深處是非常黑暗的,這個地方幾乎是人類的禁區,但是對於海洋生物來說,卻並不是這樣的。大家都知道,我們地球上其實存在著不同的板塊構造的,我們都在這些板塊上面緩慢的移動。那麼在海底的深處,很有可能,這些板塊是會被相互的拉開,那麼在邊界的位置熔巖往往就會冒出來,這個時候水就會被加熱就形成了我們平時所說的水下溫泉,也就是熱液噴口。
  • 生命的起源與深海熱泉有關嗎?
    提個醒生命的起源與深海熱泉有關嗎?答:可能有關。20世紀70年代,在東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發現了幾處深海熱泉,在這些熱泉裡生活著眾多的生物,包括管棲蠕蟲、蛤(gé)類和細菌等。它們生活在一個高溫(300℃以上)、高壓、缺氧、偏酸和無光的環境中。化能自養型細菌利用熱泉噴出的硫化物(如H2S)所得到的能量去還原CO2而製造有機物,然後其他動物以這些細菌為食物而維持生活。
  • 37.7億年前地球海洋已存在生命 深海熱泉或是人類最早的「家」
    英國《自然》雜誌2月28日發表一項生物學重要發現,科學家報告了至少37.7億年前深海熱泉內部及其周圍微生物活動的證據,其代表著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式
  • 深海熱泉生物或最接近外星生命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擁擠在深海熱泉噴口附近的蝦類「Rimicaris hybisae」。研究人員認為木衛二上或許也存在著類似的生命體。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科學家們已經在兩處深海熱泉區域採集了樣品。其中一處是「Von Damm field 」,水深大約2300米;另一處是「Piccard」,水深約4900米,後者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深海熱泉區域。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對這些深海「生命綠洲」的研究帶來的一項收穫是,他們注意到這裡的一種名為「Rimicaris hybisae」的深海熱泉蝦類似乎存在同類相食的現象。
  • 海底也有河流、山脈、火山、熱泉……
    海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延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蕩的深海平原。 (1)海底河流 海底河流,是指在重力的作用下,經常或間歇地沿著海底溝槽呈線性流動的水流。
  • 原來傳說中的深海龍宮真的存在!| 世界海洋日
    所以,深海長時間內都被人類認為是生命的荒漠。然而1977年的阿爾文號深潛之旅給世人帶來了大大的驚喜,原來傳說中的深海龍宮真的存在!深海龍宮好神奇!海底有個小熔巖噴口正源源不斷地噴射熱流形成海底熱泉。海底熱泉是如何形成的?熱液是深海化能生態系統中最為閃耀的明星。隨著深海研究的深入,熱液的分布遠比預想的更加廣泛,它們和巖漿活動密切相關,是一對孿生兄弟。
  • 【大師講堂】深海熱泉生物是如何存活的?
    然而,隨著探索的不斷深入,人們驚奇地發現,在深海之中依然生存著非常多的海底生物。在黑暗、高壓、嚴寒或灼熱的條件下,這些生物是如何生存的呢?        早在讀博期間, Colleen Cavanaugh 就提出了和熱泉口常見的巨型管蟲(Riftia pachyptila)共生的一種細菌可以通過氧化硫化氫來獲取能量從而將無機碳轉化為有機碳。
  • NASA:外星生命或與地球熱泉生物相似
    科學家們對這種神奇的深海生態系統非常感興趣,因為這將讓他們窺見其他世界上生命的景象,如木星的冰衛星木衛二,這顆冰衛星的冰層下方可能存在一個全球性海洋這種機制不需要藉助陽光便可產生有機物並從中得到能量。在這一特定案例中,這些細菌使用硫化氫物質,這種物質大量存在於熱泉噴口的噴出物中。這些細菌可以以此為原料製造有機物。在這些噴口附近的環境溫度可以高達750F(約合400攝氏度)左右,但在稍稍遠離噴口的區域,溫度便低到可以讓這些蝦類在此生活的程度。這些蝦類是沒有視覺的,但在它們的頭部後側卻擁有熱感受器。
  • 日發現生命起源海底熱泉學說新證據
    日本長岡技術科學大學工學系研究人員最近在世界上首次研製出模擬海底熱泉的循環型實驗裝置,它可以不斷地合成與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質相近的肽,從而為生命起源於海底熱泉的學說提供了新證據。所謂海底熱泉學說,是指最初的生命起源於原始地球的海底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熱泉周圍。這種學說被國際學術界廣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