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陳可辛到內地來拍片後,不止一次說過:我們的導演首先是拍給院線經理看的。
內地導演劉傑的幾部電影不是在影院裡象徵性放放,就是根本一次都放不了,他剛剛覺悟過來:「據說院線經理不喜歡的電影,觀眾根本看不到?」
金波是掌握中國觀眾到底看什麼電影的院線經理的一員,他是北京博納國際影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管轄著博納影業集團目前擁有的8家影院。「我們只能決定片子下還是不下,但是不能決定片子上還是不上。」金波說他並不像想像中那麼有權。
金波2003年進入電影放映業,上一個職位是望京星美影城的總經理。那時他做過一件圈內頗出名的事:望京居住著大量韓國人,為把這個人群拉進影院,金波自己動手,為上映影片配上韓文字幕——看樣片時用錄音筆錄下所有對白,再找翻譯譯出字幕。影院在銀幕旁邊配上LED屏和字幕機,放映時由工作人員手工敲出字幕。這一招相當見效。
金波其中的一家影院在北京朝陽門外——博納悠唐國際影城。影城2009年7月開張,7個影廳也就是7塊銀幕,一共1160個座位。到了當年12月,這家新影院的單月票房收入做到了100多萬元。在影院的全年經營曲線裡,12月應當是收入最高的月份了,但轉年來到2010年頭一個月,票房就過了200萬元。
《阿凡達》在年初拉開了火爆電影市場的序幕
一月:《阿凡達》和春運有點像
2010年開年的火爆自然是因為《阿凡達》。跟當時很多影院一樣,悠唐影城也完全沒料到。直到內地上映前三個星期,《阿凡達》在香港公映,內地的影院經理們看到了票房成績,頭一件事就是追加3D放映設備。當時悠唐影城還只有2個3D放映廳。
「已經來不及了,全中國3D放映設備斷貨。」金波回憶說。
2010年1月1日石家莊博納國際影城開業,這家影城只有一個廳能放映3D影片。4日《阿凡達》上片,影院經理定了一個「瘋狂」的政策,360小時不打烊。放一場《阿凡達》加清理,剛好三個小時,這一個廳24小時放映,每天排8場,15天不休息。
第一天,除了凌晨4點半那場差不多50%的上座率,其他場次全滿。第二天,凌晨4點半那場也有70%上座率,第三天開始,全天滿場;隨後是這個廳的票提前2周就賣完,到1月15日,整月的票都賣完了。1月下旬,這家影院追加了兩個3D放映廳。
悠唐影城到2010年1月底有了第三個3D影廳。《阿凡達》映期快結束時,才上了第四個。3D版《阿凡達》的票價是120元,3D-IMAX版是150元,沒人嫌貴,只聽見抱怨「一票難求」。
「中國現在不缺乏市場,觀眾也有非常強的購買力。」金波甚至覺得,當時要是價格再高點,觀眾也能接受。只是《阿凡達》實在來得太突然了,「之前的3D、IMAX放映從沒這麼好過,絕大部分影院經理沒有做好思想準備。」金波說,「但一個多月過了以後,大家感覺那一個多月,確實像電影放映行業的節日一樣。」
三月:小片「寶盒」也過億
節日過後是低潮。在影院經理看來,每年的3月、4月、9月、11月,是全年的票房低潮時段。優秀影片的片商不太願意往這個檔期裡投片源,不投的結果是低潮更低。
影院的無奈,是自己不能選片。影片檔期是發行公司與院線排定的,全國統一上映。用金波的話說:「我們只能決定片子下還是不下,但是不能決定片子上還是不上。」
片子是定死的,影院只能靠價格優惠或零食飲料贈送,在低谷期維持相對平穩的進帳。
金波因此對2009年國慶前後,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的「銀幕上看祖國」活動記憶猶新。政府投入3000萬元,直接推動了300萬人次進影院觀影。這對剛開張不久的影城來說,「雖然影片還是那些,但是明顯感覺上座率高了」。
另一件他認為有關部門好的事,是2005年廣電局出面號召影院共同推行周二半價日。那之前,周二優惠由各家影院自願進行,有七折的,有六折的,參差不齊也不成規模,優惠日的市場收效並不好。政府部門出面推動此事,現在幾乎所有觀眾都知道周二影院半價。
影院沒有選擇節目資源的自由,那麼在市場不好的檔期,金波認為政府就該有一些作為了:「我覺得政府在這方面,有非常大的能力和作用。」
2010年三四月間,金波記得一部「小片」,叫《越光寶盒》。「兩三個廳的排映場次,黃金場滿場,上座率還是很高的。一個娛樂片,在三四月份這個檔期,總票房居然能夠過億,也是我們覺得很驚訝,很驚喜的一個事。之前沒看它有那麼好。」
《人在囧途》成票房黑馬
六月:《人在囧途》不發囧
2010年,與隸屬中影星美院線的任何一家影院一樣,悠唐國際影城一共上映了超過200部國產電影。影院固然會根據影片的質量、內容、宣傳規模來安排它的放映空間,但金波說,在悠唐,再小的小片,也有至少3天的時間,在「起片」當天,會有黃金時段(晚上6點-9點)的場次。
2010年末,影院經理當中流行起一個調侃,叫「一日遊」電影。有的影片進了影院,實在賣不動票,第二天就排不上了,得把銀幕讓給賣得好的片子。那在悠唐,它至少是「三日遊」。悠唐最小的放映廳是132座,去年上座率最低的國產片放映,是在周六的黃金時段,最小的廳裡只有5個人。
「影院會評估,最黃金的時間給到這個片子,只有5個人,我要是換一個片子,可能是50個、80個人。」影片在「三日遊」當中如果表現不好,就直接下線了。去年上映的二百多部國產片裡,不低於10%是過不了三天的。「我覺得還是挺痛心的事。」金波說,「花那麼多錢,做了那麼多工作,努力半天,上了院線,只能挺兩三天的時間。」
6月的時候,國產小片裡出了匹「黑馬」,叫《人在囧途》,發生在春運路上的一出溫情喜劇。影片剛上的時候,黃金場次是有的,但還不夠格得到單獨一個影廳全天排映的待遇。每天6-7場的排映,有4場在一個影廳,剩下的還要去別的廳串一下。放映兩天之後,觀眾反映見好,上座率高起來,就開始加場,最多的時候一天排8-10場。
這部 800萬成本的國產小片,在悠唐這一家影院獲得了50多萬票房,在全國上映一個月,最終總票房收入4650萬。
七月:「唐山」提價大地震
暑期檔裡,《唐山大地震》後來創了2010年國產電影票房的紀錄。不過這部電影也給大城市的影院經理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因為出品方華誼兄弟公司一紙提價令,把影片在各級城市的最低限價一律提高5元。
電影票太貴,是國內電影市場從沒消停過的議論。事實上去買全價票的,往往是一時興起的消費者,養成看電影習慣的人,大多掌握了半價購票方式,比如周二半價日、工作日早場半價,或購買影院的儲值會員卡。最高等級的會員卡,能以半價購買電影票。再就是新影院尤其不可或缺的大客戶團體票消費,客戶購買電影票兌換券到達一定數量,比如1萬張,也能以半價觀影。
「北京市,歷年的平均票價都是30多塊,全中國最高的,可能在深圳,40多一點,大概就是這樣子,沒有觀眾想像當中那麼高。」金波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2010年之前,國產影片的價格低限,最高的也就是30元,二三線城市在25元以下。《唐山大地震》提價前,很多影院已經以30元價格售出了大量國產影片兌換券,集團客戶的單位員工,可以用一張兌換券換到任何一場國產片的電影票。提價令一出,這些影院得跟顧客說,看「大地震」,得再加5塊錢。結果是大量的抱怨和投訴,給影院經營帶來很大麻煩,媒體上也一時議論紛紛。
「當時為這個事很鬱悶,我們也通過多方渠道去解決。」但這還只是開始,到了年底賀歲檔,幾部大片同樣提高了限價。再到今年一月,新上映的兩部國產片同樣如此。「這就值得我們思考了。影院要靠價格槓桿來提高非黃金場次的上座率,如果提高最低票價成為趨勢,影院的經營空間就越來越小了;再則這個漲沒有標準,沒有上限。這種片子也賣35元,那更強的片子,比如《建黨偉業》再往上漲怎麼辦?我們在思考,在探討,在交流,但是沒有想出好的辦法。」
影院的建設、經營成本漲得厲害。現有影院的場地租金、人力成本都是逐年遞增的;金波初入行時只有三五家企業從事影院投資,現在已經有近30家企業,競爭激烈;2003年,在上海開一家悠唐影城規模的影院,保底年租金是80萬元,現在在深圳,一家同樣規模的影院計劃尚未籤約,談判階段就已經談到了700萬到800萬元。
但觀眾肯定很難接受票價再漲。影院經營者自己都知道,與日本、美國相比,中國的電影票是很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