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獅子王》,講述了小獅子辛巴,在彭彭、丁滿等朋友的幫助和陪伴下,克服了困難、迎接挑戰,最終成為森林之王的故事。
迪士尼真人電影《獅子王》上映後,據說不少觀眾都燃起去非洲養獅子的衝動,而英國攝影師喬納森·斯科特卻早就開始行動了。因為喜歡獅子,他在肯亞住了40多年,每天和「非洲大貓」一起生活,還寫了一本書叫《瑪莎獅群》。而這,正是迪士尼《獅子王》編劇的靈感來源。
在寬闊無際的非洲大草原上,位於肯亞和坦尚尼亞之間的馬賽馬拉保護區,正是《獅子王》中榮耀王國的存在之地。這裡處處都能看到電影的模板,那些在地上玩耍嬉戲的小獅子們,不正是小辛巴嗎?它們自由自在地在泥水和小草世界裡玩耍,還不知道未來,自己將擔負起怎樣的責任和希望。而此時,雌獅們看著幼崽溫柔的目光,也像極了辛巴的媽媽沙拉碧!
不過,和我們想像中一頭雄獅帶領一個獅群不同,獅群其實有多頭雄獅。它們輪流保護獅群,根據身份地位的不同,都有相對應的交配權力。這些雄獅為了交配權和領地權,也會出現爭鬥。或許《獅子王》中,木法沙和刀疤之間的較量,就是由此而來?
小獅子的童年似乎充滿樂趣。然而獅群中有個傳統,在每一批小獅子成年以後,其中的母獅子可以繼續留在獅群之中,學習捕獵,成為獅群的一分子。而雄獅會被趕出獅群,去草原之上流浪。
當雄獅以這樣的狀態在草原上流浪兩到三年以後,會逐漸變得強壯起來。這時候的它們會去挑戰草原上各獅群的王者。這種挑戰往往不是一兩次就會成功,但它們不會放棄。通過這種挑戰,會使雄獅越來越強,最終有一天,它們會戰勝某一獅群原有的王者,成為獅群新的王者。成為獅王之後又要迎接各種挑戰,來保衛自己獅王的地位。
哈庫拉馬塔塔之友——狐獴和疣豬
在《獅子王》中,辛巴還有很多其他的小夥伴,它們的原型又是否有出入呢?彭彭和丁滿這對無憂無慮的好搭檔,它們不僅搭救了逃亡落難的小辛巴,還教會它吃蟲子、追逐蝴蝶、在水池邊嬉戲等各種求生和生活技能。還有那首「哈庫拉馬塔塔」之歌,更是成為不少人的快樂泉源。
而它們的原型狐獴和疣豬,同樣是非洲大陸上的「樂天派」。不過,和《獅子王》中「孤身一狐」的丁滿不同,狐獴是一種高度社會性的動物,它們以群體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數量往往可達三四十隻。
在《獅子王》裡,丁滿常常帶著辛巴去找奇奇怪怪的蟲子作為食物。在自然界中,狐獴確確實實也是以昆蟲為食的。
和彭彭一模一樣的疣豬,則是個醜萌醜萌的傢伙。
在動畫片中,辛巴和彭彭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在自然界,獅子是疣豬的天敵。在雨季,獅子會大量地捕食疣豬。而疣豬也不會坐以待斃,它們臉上的巨大獠牙非常鋒利,可以抵抗對手的攻擊。
好玩的是,在非洲大草原上,疣豬和獴倒是非常好的朋友。疣豬的皮膚有很多皺褶,時間長了會生很多跳蚤、蝨子。獴很喜歡這些髒兮兮的寄生蟲,所以經常能看到一隻懶洋洋的疣豬身上爬滿了獴,像是做了個「清潔SPA」。
聒噪的保姆——犀鳥
在《獅子王》中,犀鳥沙祖是辛巴父親木法沙的總管大臣,充當著保姆的角色。有些聒噪的沙祖被小獅子們玩弄於鼓掌之中,卻依然恪盡職守,一直保護著它們。
在現實中,犀鳥同樣是非常優秀的家長,而且它們是鳥類中的「建築大師」。每當繁殖的季節到來,犀鳥就要緊張地忙碌起來,它們要為自己即將出生的孩子搭建安全的住所。雌鳥會分泌出像膠水一樣的口水,把樹枝、草葉混合起來,製成異常堅固的「混凝土」。這種「混凝土」巢穴十分結實,幾乎可以抵禦大多數的獵食者。哪怕是狡詐的猴子或者是蛇也無法輕易侵入。
怪笑客——鬣狗
《獅子王》中會給小朋友留下童年陰影的,莫過於跟隨在刀疤身邊的三隻小弟——鬣狗了。
鬣狗的名字裡雖然有一個「狗」字,長得也有那麼點像狗,卻不是犬科動物。《獅子王》裡,鬣狗陰狠毒辣、無惡不作,現實中,它們的確也很強。鬣狗在草原上有著「碎骨者」的美名,它擁有比犬類更加強壯的上下頜和更為鋒利的牙齒,能夠輕易地咬碎動物的頭骨。
因為擅長團隊作戰,圍獵讓鬣狗捕食的效率大大提高,甚至可以殺死半噸重的非洲野水牛。所向披靡的鬣狗作案團夥,也時不時打劫獅子和獵豹,搶走它們口中的獵物。
當然了,《獅子王》裡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鏡頭莫過於鬣狗們怪笑,尤其是在捕獵的時候,鬣狗的笑聲尤為刺耳。其實,斑鬣狗並不是在「傻笑」,而是在通過聲音傳遞各種信息,比如它們會在和獅子的鬥爭中發出叫聲,以此召集更多的同伴,這是最經典的一種叫聲。
雖然鬣狗從長相到聲音確實都不怎麼招人待見,但在自然界中,鬣狗發揮的作用可不小。鬣狗通過捕獵控制了食草動物的數量,防止草原因食草動物過量而出現退化。而且,它們還被稱為草原上的「清道夫」,會吃掉各種動物的屍體,防止疾病的傳播。
關愛和守護 搭建與辛巴們溝通的橋梁
據喬納森介紹,對馬賽馬拉貓科動物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生活在人類參觀路線周圍的雌性獵豹生崽率,比其他區域的獵豹少。這是因為遊覽車輛經過時,汽車的轟鳴聲會驚動獵物,讓獵豹長時間埋伏的捕獵行動「竹籃打水一場空」。而獵豹體力有限,需要長時間埋伏獵物,一次捕獵失敗後,很可能長時間都無法組織下一次捕獵。沒有食物,獵豹媽媽就沒法養活孩子。而如果獵豹一家離開遊覽路線進入草原深處,它們將會面對比自己強壯的獅子,和比自己人多勢眾的鬣狗的圍攻,面臨更大的威脅。
像喬納森這樣的頂級動物觀察家深諳這個道理:與動物保持遙遠的距離,才能與動物再見面的機會保持零距離。這是一種敬畏,一種仁慈,一種與世界同呼吸共命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