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上高中的時候(2010年),大概是安卓系統開始大展拳腳的時候。那時候的學生買手機不會再盲目追求諾基亞了,有條件的會去對比一下HTC、摩託羅拉的智慧型手機。不知不覺10年過去,我們還記得來時的路嗎,這篇文章我們主要一起重溫一下旗艦手機的正面設計演化!
最開始,普遍寬額頭、大下巴
這個階段的手機,屏幕較小,各種外形百家齊放,有的保留實體按鍵 有的採用觸控按鍵,各品牌辨認度還比較高,但不得不說缺乏真正的工業設計,還需要在審美上去下苦功夫。
後來,手機正面變得儘可能簡潔。多數廠商最多保留一顆實體按鍵
這個階段,我認為各品牌才真正開始注重「設計」,每代機子在外觀上有了一定的傳承。也是在這個階段,有個潛在的設計問題,人們並沒有注意,那就是我們手機的臉上會有一顆一顆的「痣」,黑色面板手機可以避免,白色的就一覽無餘了。我們看一個經典案例
如果沒記錯的話,老羅是第一位發現這個審美問題的產品經理。我們看下錘子T1的解決方案
一點一橫。把傳感器 聽筒那些都集成在一起,外加一顆攝像頭,非常簡潔,比蘋果的還要簡潔!我們順便看下T1的背面
不得不說,錘子T1的工業設計即使現在的眼光來回顧,依然耐看。這也是大陸第一款獲得IF國際設計金獎的手機品牌,當年與T1並列獲得金獎的還有蘋果 Apple Watch。
於是從錘子T1開始,人們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此後任何手機的白色正面板都要正視這個設計,再次感謝老羅給大家開了個好頭!
再後來,屏佔比當道
各自的方法不同,較典型的是在邊框下功夫,代表品牌是魅族,從 MX2 開始幾乎每一代都是全球最窄邊框。
同時期的其他品牌,在屏佔比上也有了不少進步,但看上去還沒有那麼極致。大概看下
當在邊框上沒什麼發揮餘地的時候,曲面屏出現了!帶來的觀感提升非常明顯,雖然有一定程度的誤觸,但曲面屏的酷炫感和更高的屏佔比,我們也欣然接受了。代表作有S6 edge、S7 edge等等
全面屏時代
當屏佔比角逐到一定程度之後。全面屏出現了!當然了,這個時期的全面屏,還不是真正的全面屏,要麼額頭要麼下巴還欠缺完美。但大方向定了,往後的手機,就這麼走!
2016年10月25日小米發布了MIX第一代,出道即巔峰。之後的MIX都是小修小補甚至忘記初衷了!一年後,北京時間2017年9月13日凌晨1點,蘋果發布了iPhone X,全面屏的風潮全面襲來!
不同品牌都有不同的全面屏追求。出現了各種形式,蘋果代表的是「劉海屏」 跟進的廠商較多比如小米 華為 Pixel 等等。另外全面屏的形式還有「水滴屏」
「單雙挖孔屏」這個是三星開創,也做得最好。我們看看三星的代表作
「升降攝像頭」OPPO Find X 開創,跟進的有 vivo NEX、Redmi K20 Pro、一加7 Pro 等等,不得不說升降攝像頭的解決方案是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屏,但隨之帶來的有重量、機械結構耐用性、進灰等問題。
到了2020年,為了兼顧屏佔比與機身重量厚度。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三星開創的「挖孔屏」 但是,正面同質化的問題也愈發嚴重,真的讓人傻傻分不清楚,不信你看
怎麼樣,是否可以每一臺都準確辨認呢?我反正是做不到,公布答案。
圖1:小米10 Pro,圖2圖3:OPPO Find X2,圖4:三星S10,圖5:iQOO 3,圖6:vivo S5
「瀑布屏」,額頭下巴極窄,由於「瀑布」的存在,造成視覺上無邊框,代表作是vivo NEX 3
「概念手機」。之所以成為概念,是因為售價普遍偏高、雖能量產但仍無法大量鋪貨、形式相對超前,這些都離大眾消費者稍遠。最常見的有「摺疊屏」,代表作有華為 Mate Xs、三星 Galaxy Z Flip、摩託羅拉Razr摺疊手機
「抽拉式柔性屏」前幾天TCL剛發布
「環繞屏」來自小米MIX Alpha
總結:這些年來,陪伴我們走過2010~2020的手機的正面形態,就分享到這裡了。如果有遺漏,歡迎在評論留言。十年時光,一些品牌倒下了,一些品牌崛起了,一些品牌看似無法撼動,且玩且珍惜。手機的設計不斷進化,也許下一個十年,還有更多我們無法想像的形態出現!我們一起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