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手機在形態上最大的變化當屬從寬邊框的三段式設計進化到了全面屏的設計。毫無疑問,全面屏給用戶帶來的體驗提升是巨大的。但隨之困擾廠商的問題是,人們對全面屏的追求有多高,是否應該傾盡全力去提升屏佔比,做到完美全面屏。
從小米Mix最初提出全面屏的概念到如今全面屏成為主流,市場上供應鏈也給出了許多不同的解決方案,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全面屏形態的迭代升級路線以及每一代設計的權衡及合理性。
iPhone 的劉海屏設計讓它從此與「美」失去了聯繫,自從 iPhone X 以來一直被消費者詬病。不好看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也由於當時的供應鏈技術還沒有那麼成熟,市面上研究全面屏的技術也各有各的方向。拋開美觀問題,劉海屏在全面屏設計裡是顏值的最低代表,也是功能優秀的設計代表,重要的是給所有廠商定下了一個基調——有缺陷的全面屏依舊能夠被消費者所喜愛。
劉海屏的設計思路是將所有必須的元器件放置在最合適的位置,再對可刪減部分進行全面屏化,最後就剩下額頭區域的劉海,前置攝像頭、Face id 模組的放置與原有手機體驗別無二致,這在手機從非全面屏時代到全面屏時代的一個自然順暢的過度,反觀小米 Mix 將前置攝像頭的位置放置在屏幕底角,無疑是與人們先前使用手機的體驗不符,因此無法成為主流的設計方案。
無額外的機械結構和機身內部布局的調整,不會帶來機身重量的提升及任開孔問題,與非全面屏手機的體驗一脈相承別無二致,這就是劉海屏設計合乎邏輯的地方。日常使用手機的時候,劉海不會給用戶造成太大的困擾,大多數情況你都會自動忽略掉這個劉海,但在遊戲上會造成一定的操作不便,這也是劉海屏留下的缺點。
從 2018 年起水滴屏就是市面上主流的方案,水滴屏的技術迭代來自於兩個原因,一方面是 iPhone X 有著讓人印象深刻的外觀,所有使用劉海屏的手機都繞不開 iPhone 的影子,並且還會因為下巴沒辦法做的很窄而導致整體手機視覺效果非常的差;另一方面由於廠商自身實在沒有過多前置鏡頭的技術積累,導致了做成劉海也沒能提供額外的功能價值。因此從設計上做進一步的精簡,水滴屏也就成了替代劉海屏的主流解決方案。
從技術上來說水滴屏沒有革新的地方,僅因為前置傳感器攝像頭模組沒有那麼多,去掉了不必要的劉海空間,同時得益於前置聽筒的工業設計更新,使得聽筒可以進一步上移到屏幕的邊緣,這也促進了水滴屏的發展。水滴屏繼承了劉海屏一貫的優點,同時也改進了視覺效果上的缺點,是在視覺設計上的一種迭代更新。
在視覺上更漂亮對於多數消費者而言就已經是足夠的正義,市面上手機的水滴屏的形狀各式各樣,能夠真正用下心去研究哪種曲線是最優美的水滴形態的除了 OPPO 等小部分廠商外,更多的廠商選擇的是供應商的方案,因為不需要付出額外的設計費用。直至今日,仍有很多廠商吐槽劉海設計,平心而論,劉海和水滴沒有什麼優劣和設計之分,設計的重點一個是功能,另外一個是視覺效果,自然沒有什麼可比性。況且要是這些廠商真對美學有見解和追求,就應該仔細研究水滴形態美學,用設計的手段進一步提升視覺體驗。拿著供應鏈上比較醜的水滴屏公模去嘲笑別人的操作實屬不妥。
消費者追求一整塊屏幕的美好願望一直存在,廠商們也深知這是一個很好的需求。技術發展速度的限制讓廠商們不得不另闢蹊徑的實現一整塊屏幕的全面屏,且國內市場差異化競爭強烈,廠商們需要噱頭來吸引消費者。在這個背景之下就誕生了可能是 2018 年手機市場最失敗的一個「設計」,滑蓋全面屏著實有辱「設計」之名,這種形態設計上沒有考慮產品結構設計和實際體驗而強行「設計」。
滑蓋全面屏是將手機切分為兩半,通過滑動的錯位差,將前置攝像頭等模組隱藏在屏幕之下,因此可以實現正面是一塊完整的屏幕。這種方案可以使得手機將所有的傳感器放置在屏幕下方,實現了真全面屏的視覺震撼,這在當時無疑是令人心動的。但這種實現方案的後果將會導致機身需要搭載厚重的機械滑軌結構,由於頻繁的進行開合還會令人產生對機械損耗的擔憂,並且因為機身分為兩半難免會造十分影響美觀的縫隙等裝配公差,綜合所有因素下來就造就了非常低效的機身使用效率,以及遠高於主流一體機身手機的損壞率,這些缺點都有違現代工業設計追求極致的一體集成化趨勢。
僅僅為了實現整一塊屏幕這個目的,而帶來了非常「沉重」的代價。理論上來說仍有消費者會喜歡這樣的設計,滑蓋的設計讓手指好動的用戶獲得極大的滿足感,也能收穫足夠的新鮮體驗,但從實際的用戶反饋來看,厚重的機身與容易進灰卡沙的滑軌結構確實讓消費者們稱不上滿意。人們當然希望擁有整一塊屏幕的那種酣暢淋漓的設計,但這付出的體驗代價讓人無暇享受屏幕所帶來的震撼。
廠商當然知道這種設計弊大於利,對這種設計的推出也是十分慎重的,市面上也僅僅出現過了3臺左右的滑蓋全面屏機器,而實際銷量以及後續機型的研發更是證實了這種全面屏設計的失敗,小米 Mix 和榮耀 Magic 這種先前有著出色產品的系列都因為採用了這種設計影響了系列的口碑,可謂是因小失大。
2018-2019 年的很長一段時間,廠商都陷入了追求極致全面屏的怪圈子裡,滑蓋全面屏犧牲體驗的代價過於巨大,廠商在技術研發上都儘可能的降低這種代價。在機械結構的迭代上,升降式前置鏡頭作為滑蓋全面屏的替代品,得到了部分消費者的喜愛。
機械式升降和彈出結構攝像頭從技術角度來說是是比滑蓋式更好的方案,機械式的升降模組對比起滑蓋模組要小得多,放入機器之後也和以往的水滴屏手機幾乎一樣。使用機械結構所帶來的防水問題,機身厚重問題,機身空間重構問題及快速的前置體驗問題依然存在,但很大程度上消費者可以接受這種妥協,來換取真全面屏的體驗。這對於廠商來說也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機械升降模組雖小,但對比起傳統水滴屏來說仍然擠佔了過多的空間,尤其是現在手機後置攝像頭數量的激增,手機內部空間已經是寸土寸金,去掉升降模組所帶來的空餘空間,能夠給予廠商更多的空間,放入像電池、鏡頭等能夠顯著提高實用體驗的模組,同時能夠獲得輕薄防水的體驗,這也使得升降攝像頭終將在 5G 和多攝時代得到淘汰。
很有趣的地方在於,科技直男們對這種解決方案非常認可,他們不經常使用前置攝像頭,隱藏起來非常合理,且對升降模組的酷炫機械感十分喜愛。相反的是女生們對這個設計的看法恰好相反,使用麻煩、升降感覺中二是對升降式結構最經常的評價。你很難看到市面上耳熟能詳的旗艦機型使用升降式結構,因為機械結構所影響手機體驗問題仍無法讓人忽略,而全面屏到所謂的真·全面屏的體驗提升,也要遠小於如屏幕素質,機身輕薄,防水,揚聲器,線性馬達等能夠真實帶來使用體驗差距的因素。
挖孔屏從視覺呈現上是劉海屏的升級版,這符合了消費者們希望礙眼的水滴進一步縮小的期望。挖孔屏在技術特性卻與水滴屏有著本質的區別,挖孔屏幕需要在屏幕上進行開孔,這對屏幕技術較於薄弱的國產廠商來說是一個大問題,在2018年的年末經過不斷的迭代和技術的發展這項技術也終於成熟,預計將廣泛的使用在2019年的主流手機上。
挖孔屏在屏幕頂部開了一個攝像頭孔位,在設計上讓人覺得屏幕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平面體,僅僅多了一個小圓點,無疑比水滴屏這種讓人一眼就覺得屏幕不完整的設計要更為高級。同時它也同樣繼承了水滴屏的所有優點,並且在視覺體驗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在美觀程度的提升方面,單孔肯定是要更佳的,單孔中置對 UI 來說無疑是更有優勢的,因為居中的位置很少 UI 元素的放置。很多國產廠商將單孔放置在了屏幕左右上角,但在 UI 上的適配並沒有精緻和美觀的感覺,這與為了漂亮而設計的目的有些背道而馳。藥丸式的前置打孔雙攝就更談不上好看,甚至不如劉海的視覺更為平衡。
回歸這種方案的原因也很複雜,一方麵廠商們在嘗試了各種真全面屏之後發現了真全面屏的體驗對於促進消費者購買產品成效不明顯;另一方面恰逢 5G 時代的來臨,晶片、後置多攝擠佔內部空間愈加嚴重,去掉機械結構所空閒出來的內部空間也可以更好的解決 5G 所帶來的功耗散熱等問題。在新技術的出現之前,挖孔屏終將成為消費者們廣為接受的全面屏方案。
短期來看,手機市場的屏幕解決
方案上,成熟的合理的設計不外乎就是挖孔和劉海。但各廠商都沒有止步於此,都積極著探索著未來,給出了他們對於未來手機形態的見解,這無疑讓消費者們充滿期待。屏下攝像頭技術是聽起來最完美的解決方案,今年 OPPO 等廠商都展示過技術原型,從實測結果來看,距離實際使用還有很長的路,但還是讓消費者們看到了各廠商的努力,這一天雖然還挺遠,但終會來臨。同樣還比較遙遠的技術是摺疊屏,三星 Galaxy Fold 和華為 Mate X 都讓人感受到了摺疊屏的魅力所在,摺疊屏本身的技術問題讓這種形態暫時還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消費產品,消費者對摺疊屏產品仍舊有很大的期待,不知道距離摺疊屏成熟還需久的時間。小米 Mix Alpha 則給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種未來,但也因為供應鏈技術的限制,距離消費級量產也有相當長的一段路。
目前我看到最可能在近一年的得到技術升級的路線是目前洩露出來的 2020 年 iPhone。坦率的說,我對目前供應鏈是否有能力做出如此小的前置攝像頭模組和 face id 模組存在疑問,即便是 iPhone 要使用這樣的設計。反過來看3年前Face id 的出現也是劃時代的,即便到了今天安卓廠商也沒在手機產品上廣泛使用(很有可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成本問題),倘若今年蘋果真的做出了像預測圖一樣的 iPhone,那即便前置攝像頭和 face id 性能下降到現在的80%,那也足以讓人驚嘆。
對於真全面屏與全面屏的博弈,從設計角度上,從寬邊框屏幕進化到全面屏的體驗無疑是震撼的,是成功的消費者體驗升級,使得人們沉浸在更大的屏幕體驗之中。而從全面屏到真全面屏的體驗提升,更像是是強迫症的自我提升,補齊了那個無關緊要的遺憾。誠然,沒有人會不喜歡真全面屏,但這個條件建立在不能影響其他功能體驗,真全面屏的這點提升,優先級非常滯後。如果我們把視線放到消費者身上,消費者對全面屏的追求,源自於在握持大小一定的情況下獲得更大的屏幕,而不是發自內心對於一整塊完美無缺的全面屏這種形態的追求。
消費者對大屏幕的喜愛人盡皆知。廠商們近幾年做到了對屏幕空間的不斷延伸,但對於屏幕空間延伸之後該如何利用,其實在軟體方面的確沒有什麼進展。這點從iPad等平板電腦上就可以看出很多問題,更大的屏幕只提供了更大的視覺畫面,而沒真正提供一個更廣闊的操作體驗空間。比起未來如何提高屏幕的物理大小,我更期待的是在現有物理尺寸上如何讓系統交互體驗變得更好。
那麼作為消費者的你們會覺得未來的手機形態將會是如何呢?你們是否認可目前各廠商提出的未來手機概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