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中華貝貝龍」(西峽)首次走出河南到黃石展出

2021-02-28 西峽在線網

據外媒報導,距今約9000萬年的一個神秘恐龍寶寶化石終於被確定為一個全新物種。科學家已正式將這種恐龍命名為 Beibeilong sinensis("中華貝貝龍")。1993年中國河南的一個農民在挖掘出幾枚恐龍蛋化石,後來流失到美國,並於2013年回到中國。1993年這組恐龍蛋化石被出售給美國化石經銷商Charles Magovern。

中國製造的侏羅紀公園短片《路易貝貝》

2017年5月11日,在河南省西峽發現而後流落美國又輾轉回到國內的恐龍「路易貝貝」有了學名:中華貝貝龍。

由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呂君昌和加拿大、斯洛伐克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將「路易貝貝」正式命名為中華貝貝龍,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5月10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路易貝貝」來自西峽盆地,距今約8600萬年。在各方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經過近三年的不懈努力,流落美國多年的「路易貝貝」於2013年12月回到祖國。2014年9月,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首次與觀眾見面。

「路易貝貝」與4枚西峽巨型長形蛋化石共生在一起,骨骼化石保存長度為40.8釐米。之前認為,它是一個剛剛破殼的小竊蛋龍。新的研究發現,中華貝貝龍屬於竊蛋龍類的新頜龍亞科,比小獵龍進步而比巨盜龍原始。根據貝貝龍化石保存的姿勢,表面結構特徵、骨骼大小與蛋大小的比例關係,說明貝貝龍為即將孵化破殼的仍在蛋中的胚胎化石,而不是已經破殼而出的恐龍幼仔。

中華貝貝龍的蛋窩比超大型貨車的輪胎還要大,這些蛋長度近45釐米,單個蛋重約5公斤,使得它們成為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恐龍蛋。這些蛋環狀排列,蛋巢直徑約2米到3米,一窩蛋可以超過24枚。蒲含勇說,什麼樣的恐龍能夠下出如此大的蛋,多年來一直是個謎。由於大的獸腳類恐龍,比如霸王龍類恐龍化石在河南的地層中也有發現,因此人們最初認為這些蛋可能是霸王龍下的。多虧這一化石的發現,使得我們知道這些蛋是由巨型竊蛋龍類恐龍所下的。

相關焦點

  • 20多年後,中華貝貝龍終獲正式命名
    中華貝貝龍的蛋和骨骼。右圖恐龍蛋1-4位於骨骼下的上層,恐龍蛋5位於低層。恐龍蛋上方捲曲的中華貝貝龍胚胎。Darla Zelenitsky拍攝該恐龍胚胎從吻部到尾巴根部僅長38 cm;不過,根據過去的研究估計,這種蛋所產的恐龍在成年後體重可達1噸以上(1100公斤)。
  • 靜嘉堂國寶首次走出日本國門,「曜變天目盞」不在其列
    今年6月底,靜嘉堂藏品終於走出日本國門,並將其海外首秀安置在中國臺灣地區的奇美博物館,以慶賀奇美博物館新館開館。據悉,此次展覽精選嘉靜堂約百件館藏陶瓷名品,以「待客之心——日本茶道與宴客文化」為主題來中國臺灣展出。不過頗為遺憾的是,「天下第一碗——曜變天目盞」未在其列。提及日本的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最為知名的要數其所藏的國寶——「天下第一碗——曜變天目盞」。
  • 國寶「何尊」今日在成都博物館展出
    原標題:國寶「何尊」今日展出 在此之前「中」和「國」兩字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很常見,但作為一個完整的詞組卻是首次出現。   何尊的造型同時也透露出「獰厲之美」。自上而下的紋飾以動物為主題,作為溝通天地的媒介,腹部為饕餮紋,高浮雕的手法讓饕餮巨目裂口,粗大的卷角翹出器外,有騰躍欲食的動感,神奇威嚴。下部為周人崇拜的鳳鳥紋,以雲雷紋填地,疏密有致,紋飾嚴謹,靜立的何尊散發著譎秘、威儀的氣質。
  • 西峽火電項目與恐龍蛋爭地?
    保護區調整尚需審批  如果《關於調整河南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和範圍的請示》得到國務院及有關部委首肯,位於西峽縣境內的宛西電廠項目就可從恐龍蛋化石的「困擾」中解脫,破土動工則指日可待。  恐龍蛋化石被列為一類珍稀的古蛋類化石,在西峽縣有廣泛的分布。
  • 日本三件國寶曜變天目茶碗同期展出
    今年3月到6月間,這三件國寶曜變會分別先後在滋賀美秀美術館、東京靜嘉堂文庫、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展期有一個月(4月13日到5月19日)的重疊時間,這也是有史以來它們第一次同期對外公開展出,堪稱一生一次的邂逅。
  • 鎮院之寶集結 河南博物院主場館開館兩天成網紅打卡地
    在2020年極端寒潮到來之前,鄭州市民度過了最後一個晴暖周末,然而比氣溫更高漲的,是綠城市民對闊別5年之久的河南博物院主場館回歸的參觀熱情。大河網記者從河南博物院了解到,12月27日、28日,河南博物院主場館正式開館兩天時間裡,迎來觀眾12839人次,可真是把我們的寶物忙壞了!
  • 「中華飛天第一硯」等首次亮相山東博物館
    「中華飛天第一硯」等首次亮相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右)為硯雕大師吳笠谷(左)頒發收藏證書 應妮 攝   中新網4月22日電 由著名硯雕大師吳笠谷設計製作的「中華飛天第一硯」和「中華潛海第一硯」隨著《中華硯文化展》22日在山東博物館首次展出。
  • 河南恐龍資源佔中國三分之一,其中西峽、汝陽、嵩縣均發現恐龍蛋
    河南一位專家「猜測」:在遠古時代,汝陽、伊川、嵩縣、欒川、西峽等地,均處在一個大湖泊中,這裡如今還有「雲夢」、「九皋」等地名,都是古代與大湖泊有關的名字。「氣蒸雲夢澤」、「鶴鳴九皋」等都包含這個區域。在汝陽發現「龍骨石」較多,而恐龍蛋卻少;在西峽發現大量的恐龍蛋,而恐龍化石卻很少,這兩地相距約200公裡。
  • 西峽恐龍蛋化石數種世界居首 有的長50釐米(圖)
    西峽恐龍蛋化石數種世界居首 有的長50釐米(圖) 2014-06-24 16:43:07來源:河南商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 除了常州中華恐龍園,國內恐龍主題樂園、公園、恐龍館還有哪些?
    常州中華恐龍園。 常州中華恐龍園,是國家AAAAA景區,創立於2000年,佔地600餘畝,位居全國主題公園第5位。 著名景點有:中華恐龍館、4D過山龍、夢幻莊園 、庫克蘇克大峽谷等。 門票價格:230元雲南祿豐世界恐龍谷。 位於雲南省楚雄州祿豐縣,2008年4月18日建成開放。
  • 河南恐龍的九個第一 有世界上最大最小最兇猛恐龍
    2009年以來,除了在南陽內鄉發掘、命名的河南寶天曼龍,我省再次發掘並命名了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巨型汝陽龍和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迷你豫龍。  此外,6年來我省恐龍研究學者還發掘並命名了河南西峽龍、河南秋扒龍、史家溝峴山龍、劉店洛陽龍、汝陽雲夢龍和張氏西峽爪龍。
  • 中國首個中華白海豚文化廣場亮相廈門
    中國首個中華白海豚文化廣場亮相廈門 2014-10-03 17:33:0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10月3日,市民在中華白海豚文化廣場參觀。
  • 合肥首次發現中華虎鳳蝶 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合肥首次發現虎鳳蝶合肥的暖春就這樣與我們不期而遇了。百花競放,作為傳遞花粉的使者——蝴蝶「仙子」也來趕赴這場百花盛宴。幸運的是,這一次他們與被譽為「國寶」的中華虎鳳蝶偶遇,這也是合肥首次發現這一物種。發現合肥首隻中華虎鳳蝶3月30日,廬江某山上,安徽省珍稀鳥類保護工作者聯合會專家虞磊,滁州學院昆蟲專家諸立新等人早早來到了這裡。這座山的海拔不算高,但生態環境被保存得比較好。尋找珍稀蝴蝶物種,對於從事調查的專家們來說,充滿了不確定性,一次次撲空也是常有的事。
  • 百件私藏國寶北京免費展出 唯一完整虎簋首展(圖)
    本報記者 鞏崢 通訊員 曹蕾  與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大盂鼎出自一人之手的爵中之王—盂爵,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據的西周方座虎簋,罕見的越王劍、吳王劍,皇家藏品宋代哥窯長頸瓶……近百件私人收藏、未曾公開展示的稀世珍寶,下月將匯聚京師公益展出
  • 【Hello,河南!】南陽西峽:綠水青山中的「聚寶盆」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導這裡的人們靠著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生態良好、生產高效、生活富裕的康莊大道。(文 賈親親)
  • 《絲路山水地圖》首次全幅展出 故宮與香港文化交流再寫新篇
    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絲路山水地圖》是首次全幅展出,標誌著故宮同香港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增強。《絲路山水地圖》是一幅以青綠山水風格繪製的絹本手捲地圖,全長約30米,寬約0.6米,展現了明代絲綢之路的沿線面貌。
  • 《西峽的上空飛翔著一群白鸛鳥》
    |作者:一縷陽光| 西峽的上空飛翔著一群白鸛鳥從玉傑那裡『溜』出來,沿濱河大道一直往西,五點鐘時候仍然是人流量很大,車輛也是川流不息,因為中午喝酒到現在酒勁沒過,仍想吐,不敢騎車走大道,所以專撿交警查不到的路線,走濱河大道是最佳的選擇。
  • 今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黃石!
    今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黃石!>洗去灰撲撲的「礦冶」露出亮晶晶的「礦晶」黃石實現了從「挖資源」到「尋文化」的突破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城市深度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