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社區前必須仔細檢查包裡的物品:警民聯繫卡、登記本、筆、手機,一樣都不能落,確認無誤後才能出發。過去,社區民警採集居民信息一定要帶好這些必備品,如今,在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公安分局所屬派出所,這些繁瑣的工作通過社區民警手裡的一部「掌上警務通」就能完成。
「小特,我家樓上的孩子太鬧了,麻煩你幫忙勸說下。」
「特警官,我的快遞被別人拿走了!」
……
奮鬥鎮派出所「90後」社區民警特日格樂一天的工作就從打開手中的「移動警務通」受理這些「小事」開始。「做社區民警,就得管好這些『小事』,小問題早發現,小矛盾早化解,就不會釀成大禍。這些關乎民生的小事處理好了,轄區群眾才能信任我。」特日格樂說。
「警務通」精準發力網逃人員露馬腳
「以前,社區民警查詢和錄入信息必須在辦公室的電腦上進行操作,現在,我只要帶上『警務通』,隨時隨地都能開展工作。」特日格樂拿著自己的身份證和「移動警務通」向記者進行演示。
記者了解到,「掌上警務通」可採集被登記人員的姓名、性別、聯繫方式等三大類、十幾項基礎信息,針對流動人口核查、可疑人員盤查,均可以當場使用「移動警務通」完成,既快捷又方便,實實在在方便了基層公安工作。
「我……我沒帶身份證,明天去你們派出所登記吧。」今年6月中旬,特日格樂到轄區某住宅小區登記暫住信息時,一名河北口音男子神色慌張地說道。
「說一下你的身份證號碼就行。」民警隨即掏出「掌上警務通」,將該男子自報的信息輸入「智搜」平臺進行核查。
「你這個名字和身份信息對比不符。」特日格樂兩次輸入該身份證號碼後,發現屏幕中照片上的李某就是眼前的男子,並發現其因非法集資被列為網上逃犯。經過進一步核查,得知李某為了逃避公安機關追捕,隱姓埋名逃至海拉爾區,不曾想,短短幾分鐘就被社區民警識破了身份。
姐妹失散半世紀警務助力喜團圓
「1971年,我隨父母離開呼倫貝爾到安徽生活……後來多次設法找尋失散的姐姐,卻始終沒有結果。若此生有緣,希望能和姐姐重圓團聚之夢。」今年6月2日,奮鬥鎮派出所接到上海黃女士的一封尋親求助信。
由於間隔時間長達半個世紀,黃女士依稀記得早已拆遷的一個地址,這給民警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為了幫助黃女士完成心願,特日格樂重新調整思路,通過「警務通」擴大尋找範圍。令人欣慰的是,經過大量的信息比對,一周後,特日格樂終於聯繫上了黃女士早已遷居北京的姐姐蘇女士,使這對失散多年的姐妹通過微信視頻通話得以相認團聚。
特日格樂告訴記者,除了信息比對和查詢,「掌上警務通」在尋人方面也發揮著強大的功效。「一般情況下,走失的老人和兒童都無法說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家庭住址,要幫助他們找到家人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時候警務拍照功能就凸顯出了大作用。」特日格樂說。
線上受理線下解決不當「熟悉的陌生人」
特日格樂負責的紫苑名都小區是呼倫貝爾市公安局啟動的「智慧社區」建設試點,目前,已實現了「進出人像比對」「車輛牌照識別」「駕駛人員抓拍」等功能,僅這一個小區就接入了120餘路攝像探頭。
「科技手段的進步成為我們社區民警服務群眾的好幫手,但我不能當網際網路背後『熟悉的陌生人』,必須實實在在地出現在老百姓身邊。」特日格樂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在他負責的轄區的各個角落,都掛著「社區民警」標牌,上面有他的照片、手機號、微信二維碼,還有他24小時服務群眾的承諾。值班室裡的保安、廣場遛彎的大媽、小區裡穿梭的快遞員……都對他非常熟悉。
「小特警官,我是從滿洲裡來的,想把戶口遷過來?」幾天前,特日格樂從手機上接到居民王先生的求助,隨即他將一份戶口遷移材料明細表發送給王先生,並為他預約了辦理時間。「轄區裡住的大都是年輕人,工作比較忙,以前,辦個戶籍遷移好不容易請假來辦,但又因材料不全一次辦不好。」特日格樂說,現在,通過「掌上警務通」提前預約辦理,效率非常高。
通過「掌上警務通」和群眾互動得多了,特日格樂的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基本沒了界線,轄區3800多居民有事就@他,通過「線上受理、線下解決」的方式,他傾心傾力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運用手中的「警務通」實現著居民需求與民警職能的精準對接。(金麗李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