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 綜合整理自微信公眾號「央視軍事」(ID:CCTV-7_Junshi)、知乎@共青團中央 、新浪微博@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今天
是殲-20首飛10周年
殲-20被稱為「威龍」
軍迷們又叫它「黑絲帶」
初見是驚鴻一瞥
再見是驚豔澎湃
10年間
經歷太多精彩!
威龍亮劍,一飛沖天
2011年1月11日,在祖國大西南的一隅,一架黑色塗裝戰鬥機如一道閃電,帶著呼嘯,騰空而起,直插雲霄!
這一刻,定格在2011年1月11日下午1時11分——中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殲-20戰機首飛成功!
首飛成功,僅僅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為實現座艙的最佳人機工效,科學減重達200公斤;僅用10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3個月的測試工作量;攻克了號稱「飛躍之框」的整體框製造,再破「亞洲第一框」紀錄……試驗、試飛、定型工作在短時間內取得重要成果!
首次亮相,雙機編隊驚豔世人
2016年11月1日上午10點20分,在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兩架殲-20戰機編隊飛過金灣機場。短短的一分鐘亮相,向世人宣告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
五機編隊,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
2019年10月1日,殲-20以五機編隊亮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同年,空軍發布《藍天有我 感恩有您》宣傳片,殲-20戰機首次7機同框亮相。
長得帥!飛得快!打得準!
浩浩長空,看威龍列陣!
殲-20總設計師楊偉說:
「到2035年,
殲-20肯定是我們戰鷹
系列裡面骨幹中的骨幹,
並且還要繼續向前發展!」
一組高清震撼美圖
看殲-20逐夢藍天
一位老軍迷第一次見到殲-20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一個老軍迷第一次見到殲-20的感覺的話,那只能說:五味雜陳,一言難盡。
那些年
新生代軍迷可能對老軍迷們當年的境遇有所耳聞:
我們在界面簡陋的軍事論壇裡探討著如何用殲-6改造的無人機和「火力支援艦」在臺海搶奪灘頭;我們為「空中蔡國慶」的每一個小小改進而歡呼雀躍、幻想著最新的殲-8II能依靠中距空空彈和對手的四代機玩空中「排隊槍斃」;我們琢磨著要怎麼辦才能威脅到對手的航母編隊,給解放軍獲得的每一件反艦能力稍強的武器強行安上「航母殺手」的外號。在建國五十周年的國慶閱兵式上終於見到了不是圓腦袋而是方腦袋的9910工程之後,我們甚至願意去相信某些地攤雜誌上「850/毫米(防禦)、960毫米(火炮穿深)、大閉環(火控系統)」的傳聞,即使我們內心深處其實明白這些「駭人聽聞」的數字並不是真的。
這張陸軍火炮上艦的照片很好地說明了當時解放軍在裝備上的匱乏
被改裝成火力支援艦的人民海軍「九江」艦
參加建國50周年國慶閱兵的9910工程終於擺脫了之前國產坦克「圓頭圓腦」的形象
矛盾
但在這些如今聽起來更多像是調侃的言行中,隱藏著的,是那一代軍迷們絕望與希望交織中異常矛盾的心理。
我們是充滿絕望的。
因為以八十年代以來人民軍隊普遍落後世界主流一代以上的裝備水平,我們看不到在可能到來的戰爭、至少是常規戰爭中有什麼獲勝的希望: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裝備的T-72M主戰坦克被美國人的M1A1HA主戰坦克打得屍橫遍野、紛紛「脫帽致敬」,而中國在兩伊戰爭期間出口給伊拉克的69-II式坦克在戰鬥中的表現甚至還不如這些來自蘇聯的「猴72」,但可怕的是,當時人民解放軍裝甲部隊的裝備水準甚至還要差伊拉克人一截,沒有經過改進的原版59式佔據了解放軍裝備坦克中的絕大部分;
一輛在海灣戰爭中被擊毀的國產69II式主戰坦克
馬島海戰裡,先有英國特混艦隊的42型驅逐艦「謝菲爾德」號毀於一發「飛魚」,後有海鷂垂直起降戰鬥機與阿根廷空軍之間的殘酷絞殺,海空戰鬥異常激烈,但直到九十年代甚至是新世紀之初,人民海軍依舊無法望當時的皇家海軍項背。沒有航母,甚至在2006年051C型飛彈驅逐艦入役之前沒有區域防空艦。而22型飛彈快艇、JH-7飛豹和093攻擊核潛艇這「空潛快」三寶則被那一代軍迷們看成是可能爆發的海戰中最大的「撒手鐧」。哪怕是今天已經被中國軍迷們嘲諷為「第七艦隊反潛分隊」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在那時候的軍迷們看來,也不啻於一座無法翻越的高峰。
作為亞洲第一款區域防空艦,「金剛」級驅逐艦相繼於九十年代服役,要遠早於人民海軍獲得自己的區域防空艦
我們也是充滿希望的。
因為我們知道,守護我們的是一支一直以來都擅於以弱勝強,以小擊大,在裝備劣勢、數量劣勢下與敵人戰鬥的人民軍隊。平型關,長津湖,三所裡,上甘嶺……一個個光榮的名字記錄著這支軍隊不屈的軍魂。在三所裡,這支軍隊忍著飢餓和嚴寒,在崎嶇的山路上用14小時徒步攻擊前進72.5公裡攔住了敵人,創造的記錄直到二十一世紀才被打破;在上甘嶺,這支軍隊面對史無前例的「範弗裡特彈藥量」,在陣地表層被重火力生生削去幾米的情況下沒有退卻一步;在永樂環礁,這支軍隊用幾艘獵潛艇痛揍了噸位和主炮口徑數倍於自己的敵方戰艦,給那些認為這支軍隊到了海上就不行的人們好好上了一課。
我們那一代軍迷,是聽著這支軍隊傳奇到近乎不真實的光輝歷史長大的,我們知道這支軍隊一直擅於創造奇蹟,我們相信這支軍隊一定能夠創造奇蹟,我們怎麼會相信這支軍隊有任何失敗的可能?
軍稱萬歲
即使是在海上,他們依然是一支令人畏懼的隊伍
勝利之路
但是,這支軍隊要用怎樣的方法去獲得勝利?
從那個時代流行於網絡上的軍事題材文學作品入手,或許可以窺見這種矛盾心態的一角。在衛悲回的《夜色》裡,中國將要面臨的是一場異常殘酷的衛國戰爭,在敵人深入國土之後,在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和歷史上無數次發生過的一樣,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犧牲戰勝了驕狂的敵人;在《全頻帶阻塞幹擾》的中國版中,作者用一種巧妙的方法——巨型空間站撞擊太陽引發的強烈電磁風暴,拉平了中國和敵人之間的技術差距,用一種能夠自洽的方式讓解放軍在最後的戰鬥中獲得了勝利。
《夜色》中描繪的「慘勝」結局是那個時代網絡軍事文學中的常態
在網絡文學這個領域裡,軍事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熱門題材。而接觸過早期網絡文學的朋友們肯定知道,充斥在那個時代軍事題材網絡文學裡的關鍵詞,是犧牲,是慘勝,是黑科技,是各種穿越和金手指。熱血的作者們在自己的文字中架空著各種讓中國在可能到來的戰爭中戰勝對手,甚至只是戰勝對手手下一個「馬仔」的可能途徑,從向死而生、用巨大的犧牲拼出一個慘勝,到給中國開各種「金手指」、架空中國撿到了各種外星「黑科技」,再到幻想國家或者軍方手中隱藏了什麼可以一擊扭轉乾坤的「撒手鐧」、「最終決戰兵器」。
但是,沒有哪怕一部小說敢於想像,在短短的十幾年之後,這支軍隊能夠堂堂正正地在技術和裝備上與自己的潛在對手打個平手——如果不是更勝一籌的話。
流傳於中文網際網路上的《全頻帶阻塞幹擾》有中俄兩個版本,而正式出版的則只有俄羅斯版。到底是有同人改寫出了中文版還是大劉一開始就寫了兩個版本,我們仍然無從得知。
當想像力失去了顏色
所以,當我,一個一直在關註解放軍軍備發展的老軍迷,在我第一次看到殲-20的消息,看到爬牆黨們拍到的可動垂尾GIF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張CG做得不錯,應該是「高山」大神做的吧。
是的,這麼些年,我們已經經歷了太多希望之後的失望,無數被寄予厚望的消息最後被證實只是地攤傳聞,無數被人反覆分析的「高新裝備」圖片最後被看出只是製作精良的CG,無數正式報導裡提到的「新型裝備」最後被發現只是老裝備的一個小改型。我們的心已經有些疲憊和麻木了。
當年的網友自製的「殲-14」想像CG圖
這一次的「好消息」,會是真的嗎?
隨著越來越多的圖片被放出,越來越多的消息被證實,在短暫的不可置信和驚愕之後,整個中文網際網路的軍迷沸騰了。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在最終確認這個消息的時候,淚水忍不住湧了出來。這淚水裡,有這麼多年的辛酸和苦澀,但更多的是興奮,是感動。
我們的祖國,我們的軍工人,把我們在架空小說中都不敢想像的情節,變成了事實。
當帶著鴨翼的修長黑色機體展翅翱翔,之前無論多麼精彩紛呈的想像力,在這一刻,都在這現實面前失去了顏色。
殲-20首飛之後,各型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甚至全球獨步的武器裝備如同井噴一般湧現了出來:運-20首飛;專門用於攻擊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艇的DF-21D和DF-26彈道飛彈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9月3日大閱兵上公開亮相;國產航母下水;史無前例的萬噸級大型驅逐艦055型下水;全部裝備99A主戰坦克的重型合成旅公開亮相……但在殲-20的衝擊之後,所有人都已經習慣了這種井噴式的裝備研發和列裝節奏,將其當做日常。
對於經歷過「殲-8槍挑F-22」、「航母殺手現代級」那個年代的老軍迷來說,這個年代的中國軍迷,是幸福的。
「鋼多氣少」,誰的鋼多?誰的氣少?
2018年1月25日,大名鼎鼎的《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在其網站上刊出了一篇名為《未來的戰爭》(The future of war)的特別報導。
在文章的最後,作者作了這麼一段讓人驚訝得合不攏嘴的論斷:
「But even its most ardent advocates know that the West may never again be able to rely on its superior military technology. Robert Work, the deputy defence secretary who championed the third offset, argues that the West’s most enduring military advantage will be the quality of the people produced by open societies. It would be comforting to think that the human factor, which has always been a vital component in past wars, will still count for something in the future. But there is uncertainty even about that.」
「但即使是最熱心的支持者也知道,西方在軍事上可能再也不能依賴技術優勢了。支持第三次「抵消戰略」的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Robert Work)認為,西方最持久的軍事優勢將是開放社會產出的高素質人才。在過去的戰爭中,決定戰爭的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如果未來依然如此,那當然令人欣慰。但即使在這一點上,未來也是不確定的。」
讀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經濟學人》雜誌拿錯了劇本的錯愕感?你們一直以來不是都在吹噓西方在軍事技術上的絕對優勢嗎?怎麼突然講起「決定戰爭的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這種臺詞了?
如果你覺得這段有些拗口的話不那麼好理解的話,那麼用更通俗的話來說,這段話的核心內容就是:「雖然你們鋼多,但是我們氣多啊!」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當我們在網上,在現實中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心裡飽含的,除了對於共和國軍人們滿滿的自豪感之外,往往還有對手中裝備不如人的無奈和不甘。
但現在,輪到我們的敵人給自己鼓勁,說我們「鋼多氣少」了。
多少年過去了,我們終於看到高傲的西方學者,承認「西方在軍事上可能再也不能依賴技術優勢了」。而且,我們清楚地知道,這種認可,只是對這些年來我們的成就的「追認」而已。
這種成就,並不是毫無代價的。它凝聚的,是多少年來,解放軍和軍工人們的無私奉獻,是那一顆顆閃耀在共和國星河之中的,有名或無名的星。
閉上眼睛,浮現在我眼前的,並不是威武的99A主戰坦克,冷豔的殲-20隱身戰機,而是一張張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面孔。
是殲-10首飛成功時,喜極而泣的兩位老工程師;
是獨臂的總設計師,與他心愛坦克的合影;
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戴著氧氣面罩用筆記本電腦工作的院士;
還有更多更多,我們可能永遠沒有機會知道他們名字,甚至永遠沒有機會知道他們所從事工作的人。
感謝為了共和國和人民的安全默默付出的軍工人,也感謝所有為了建設這個國家而付出過努力和犧牲的普通人。
感謝你們,至少對我們這些軍迷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
最後,一曲超燃MV
紀念殲-20首飛10周年!
大國重器
威震四方
奮飛吧,威龍!
編 輯丨劉博文
校 對丨戴 胤
校 審丨李一鳴
值班編委丨呂通義
原標題:《淚水與驕傲:原來,距離那一天已經過去整整十年了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