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鐵十四局嵐羅高速施工現場,龍窩大橋沿著湖面朝著遠方不斷延伸,呈現出壯美的弧線,鋼鐵長龍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碧綠的河水中,微波蕩漾,在陽光照耀下泛起磷光,水下一群通體透明的水母,外形像一把撐開的傘,身體在水面緩緩地一張一合,宛若一個個小精靈點綴著水面。
家住臨沂市臨沭縣海子村的張松旺第一次在河裡見到這種生物,他說,自從十四局的建設者來了以後,不知不覺龍窩河的生態環境也變好了,這些水母就是最好的證明。
「桃花水母是世界級瀕危物種、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他們產於淡水中,只有每年6到10月才會出現,它們生存的水域必須無毒無害、潔淨,對水環境的要求極高。」張松旺一邊查閱手機,一邊向筆者介紹,「現在能採到桃花水母的地方全國也不過幾處,這說明咱們龍窩河的環境很好。」
據悉,由中鐵十四局四公司承建的嵐羅高速三標段位於風景秀麗的臨沭,全長近19公裡,穿過沭河、石門水庫等多個水源保護區,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成為該工程進場以來的重中之重。
「我們一開始就嚴格按照國家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製訂了《綠色施工實施方案》,將環保宣傳教育納入現場施工人員班前教育,切實將施工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項目負責人黃聚生介紹,項目部結合實際施工情況,第一時間成立環保工作領導小組,實行「一日兩巡查,三天一上報」的「123」制度,從制度上給綠色施工「上保險」。
為了保護好環境,他們實行「水陸空」三方面聯合防護措施。在水源保護方面,項目部應用智能噴淋養護系統、施工區雨水循環利用系統,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效率。拌合站、預製梁場等作業區做到泥漿不外漏、不直排,進出施工區車輛全面衝洗,施工用水循環利用。
「我們採用雨汙分離的處理方式,產生的施工汙水需要經過四道工序進行淨化,然後回用於拌合生產,這樣不僅大大加強了水資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從源頭上保證了水源不受汙染。」黃聚生介紹,他們引進國外先進的排汙處理技術,確保施工汙水不入河、不下地。
「解決水裡的問題,還要解決陸地運輸的問題。」黃聚生說,項目部在運輸頻率較高、較固定的路線採用路面固化處理,在大型取棄土場等揚塵嚴重的地方設置霧炮車,全線配備12臺灑水車,每隔30分鐘進行灑水降塵,最大程度減少揚塵對河水的汙染。
「這是今天的無人機航拍照片,二號站的廢料存放需要注意。」在該項目「環保監測群內」,安全部長李浩上傳了全線重點工點的航拍照片,對存在問題的地方進行了提醒。「空中巡邏現在是我們環境保護的常規工作。」李浩介紹,拌合站是環境汙染的重要風險點,針對此問題項目部安裝了噴淋噴霧裝置、自動衝洗裝置等,升級施工降塵降噪硬體設施,和PM空氣監測儀等先進設備,並利用微信群、二維碼、無人機等,對綠色施工過程進行及時有效監管。
「經過多次研究,我們邀請到山東大學的教授進行指導,最終選用了倉頂排氣管入水除塵法。他們在拌合站9個罐體旁邊都砌了一個內徑1000mm、高800mm的儲水消塵方池,在池底埋設一根排水管,裡口用木塞塞牢,然後在罐體原有排氣管上焊接一根同直徑鋼管連接到蓄水池中。灌裝水泥時,氣體和粉塵將全部排放到水池裡,當粉塵沉澱以後,拔出木塞排掉積水,將沉澱的粉塵一次性排乾淨,實現了零汙染降塵。此舉不僅將拌合站罐體上沉澱的粉塵一次性排乾淨,也實現了零汙染降塵。」項目總工楊亞說,排出的積水通過積水桶可以重新放回到消塵池子中,此舉可以節約大量用水。
項目部龍窩大橋和常林西大橋距離桃花水母棲息地最近距離不到2公裡,都是跨河道施工,其中常林西大橋有半數的墩柱是在水中進行施工,既不能影響生態環境,又不能耽誤施工工期,要想實現「零汙染」的目標難度非常大。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們在現場勘探了5次,前後研究了10餘次終於找到了「破題妙計」——圍土埋管施工法。他們用土在河道內圍填出2400平方米的施工區域,在區域兩側預埋3根長40米、直徑1.5米的導水管,在樁基施工時,將原本汙染較大的衝擊鑽作業換成360°旋挖鑽機作業,產生的泥漿被收集器「無縫接收」並運往指定區域處理,實現了「不讓一滴泥漿洩露,不讓一滴水被汙染」的目標,此「妙計」不僅避免了泥漿外洩,同時保證了水源能夠正常流入下遊棲息地,還提高了施工效率,可謂是一舉三得。
「既要建好嵐羅綠色高速,又要守護臨沭綠水青山。」站在剛剛完工的龍窩大橋上,望著全線鬱鬱蔥蔥的樹木和清澈見底的河水,黃聚生滿懷感慨。進場兩年多來,他們累計投入綠色施工費用近千萬元,全面推進邊坡防護以及復綠復耕工作,在河道附近播撒了2000多公斤的邊坡草籽,在施工區域設置了3處水源淨化循環利用系統,累計開挖近60000米的防洪溝渠,清理河道淤泥8000多方,同時積極創新變廢為寶,運用到邊坡植草和路肩培土上,通過多舉並措為桃花水母棲息地的生態環境撐起了一把全方位「保護傘」。
如今,桃花水母再次「如約而至」,「看到身邊有這些精靈和我們一起共享藍天白雲,碧水青山,我深感高興。」捧起一把龍窩河水,黃聚生的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常青 通訊員 李美華 李禎林 何其芳 羅靖涵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