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的自然降解需要很長時間,扔進大海後會分解成細小的塑料顆粒,被魚蝦當做浮遊生物吞噬,最終隨著食物鏈回到人類的餐桌。
2018年,愛爾蘭國立大學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大西洋300-600米深處的7種深海魚體內,均有塑料顆粒的存在,檢出率超過的70%;
在印度尼西亞和加利福尼亞的市面上,逾1/4的魚已經被塑料汙染;
比利時根特大學研究表明:一名海鮮嗜好者一年中所食用的海產品中,可能會包含超過1.1萬個微小塑料顆粒。
人類傾倒給自然的塑料垃圾正在悄悄回到人類自己身上,這不是危言聳聽!
對於成山的垃圾,許多國家採取的處理方法主要是焚燒和填埋,很少被回收再利用。
以塑料瓶為例,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全球一年下來大約有5000億個塑料瓶售出,這一數字預計到2021年還將增加20%,然而僅有不到一半的塑料瓶被回收,其中7%被再生利用製成新瓶子,大部分只能被填埋或流入海洋。
其實無論焚燒還是填埋,那些有害物質都會進入大氣、水源和土壤,直接反噬到人類身上。
垃圾分類回收處理並非可有可無,而是真正具有實施意義。
以德國為例:德國擁有著嚴格的垃圾分類時刻表,並且建立了完整的垃圾處理產業。金屬、塑料、紡織物、紙製品等可循環使用的材料,都在分類收集後重新進入經濟循環。
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的垃圾總量約有10億噸,並還在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長。然而城市垃圾處理能力卻嚴重不足,大部分城市都面臨著「垃圾圍城」的窘境。垃圾填埋的費用也十分高昂,處理一噸垃圾的費用約為200-300元人民幣。
2018年起,中國不再接收數量驚人的洋垃圾,同時將本國的垃圾分類計劃正式提上日程。我們作為個人,也應當自覺加入到垃圾分類的行列中來。
目前的生活垃圾主要被分作四類:
可回收物
注意:
溼垃圾
注意:
幹垃圾
注意:
有害垃圾
注意:
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在節約資源的同時也能節省填埋處理的費用,經濟效益將十分可觀。
垃圾分類看似十分繁瑣,想必很多人都因為嫌麻煩而不願去做。但假如我們所有人都是這樣的想法,那麼這龐大的工作量又會落到那些分揀垃圾的工人身上。
中國作為「世界的垃圾場」的二十年,這些工人們就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徒手分揀那些有毒有害的洋垃圾——帶血的針頭、腐蝕性的化學試劑,有些垃圾還無法回收利用,只能就地填埋或焚燒。
長年累月下來,這些有毒物質就滲入了土壤、水源和空氣。工人們不得不生活在充滿霧霾的天空下,飲用不潔的髒水,走在布滿垃圾和汙染物的土地上。
所以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如果我們不行動起來,未來某一天我們的子孫後代,也會生活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
從源頭進行垃圾分類,不光是為了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樣也是為我們的後代著想。
為此,從正確地丟棄一張紙做起,讓每個垃圾都去往自己該去的地方,使垃圾分類成為每個人自覺去做的事情。每一件隨手小事,都是在愛護我們自己的家園。
當年的中國實力還不夠強大,做著「全世界的垃圾場」忍辱負重至今;現在的我們只想努力留給後代一個美好的世界,讓他們也能享受到乾淨的空氣、水源和藍天❤。
記得轉發這篇給更多人看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