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介殼蟲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生,危害程度日趨嚴重,從南方果樹作物如柑橘、荔枝、芒果等,到北方果樹作物如蘋果、梨、桃等無一倖免,危害範圍呈現出南方重於北方,果樹危害大於蔬菜,花卉危害加重的趨勢,是最常見且難防治的害蟲。
介殼蟲,又名蚧殼蟲,由於其背著厚厚的蠟質層,常規藥物難以觸及蟲體。傳統上,殺撲磷是介殼蟲的特效防治農藥。2015年,農業部發布第2289號公告稱,自當年10月1日起,撤銷殺撲磷在柑橘樹上的登記,禁止殺撲磷在柑橘樹上使用。隨著禁用,毒死蜱成為替代殺撲磷的藥物,據行業人士預計,毒死蜱在防治介殼蟲的藥劑市場中,佔有率高達80%以上。
然而,隨著我國對高度農藥的限用禁用,自2016年12月31日起,農業部也全面禁止毒死蜱在蔬菜上的登記和使用。毒死蜱過後,介殼蟲防治又將何去何從?
對介殼蟲認識不足
防治時已產生嚴重危害
「柑橘花期和幼果期是介殼蟲的高發期。」廣東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馬培恰認為,介殼蟲作為柑橘的主要害蟲之一,雖然為害程度不如紅蜘蛛、木蝨等害蟲,但也是柑橘管理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種,因防治不當而引起的減產現象每年都有發生。對於木蝨、紅蜘蛛這些害蟲果農都有較強的防範意識,而對於像介殼蟲這類發生率低的害蟲果農在認識上存在不足。
專家指出,介殼蟲防治難度很大,在適宜環境中,介殼蟲可在短期內迅速繁殖,並通過風或農事操作擴大危害範圍,出現迭代危害,往往令種植者猝不及防,等到大量成蟲出現,常規藥劑很難透過蠟質層殺滅介殼蟲,介殼蟲危害進一步加大,造成巨大損失。此外,介殼蟲排出的蜜露還會誘發煤汙病,枝葉表面布滿黑黴層,阻礙光合作用,導致減產。
在自然情況下,介殼蟲活動性小,其自身傳播擴散能力有限,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隨著生產的發展,花卉交換、調運頻繁、苗木交易,人為和遠距離傳播病蟲害的機會日益增多。購買無病蟲的苗木是防止介殼蟲廣泛傳播的有效手段,藥劑防治是果農防治介殼蟲的主要手段。
惠州市銀農科技有限公司作物與產品支持部經理陳浩介紹,受地域的影響,介殼蟲的生長活動有所差異。南方地區一般3-4月份,蟲卵開始孵化,此時也是用藥的關鍵時期。「在蟲卵孵化期和若蟲盛發期,選用觸殺型的殺蟲劑效果較好,此時可選用毒死蜱、噻嗪酮、氟啶蟲胺腈,螺蟲乙酯等藥劑。」而成蟲由於具有堅硬的外殼,蠟質層厚,抗藥能力強,一般藥劑難以進入體內,在防治則比較困難。毒死蜱由於具有觸殺、燻蒸和胃毒的作用在此時也能發揮較好的效果。
小眾蟲害缺乏特效藥
毒死蜱或面臨禁用
在眾多殺蟲劑品類中,專門登記防控介殼蟲的藥物並不多。據統計,我國現有防治介殼蟲藥劑有效成分共11種,登記藥劑共118種,生產廠家103家。從登記情況來看,登記主要以柑橘作物居多,其他的如葡萄、楊梅等,僅有少數幾款,而登記最多的成分為毒死蜱,其次是噻嗪酮。
介殼蟲防治市場較為小眾,種植者往往在防治介殼蟲的同時,兼顧其他蟲害,所以廣譜性更好的藥劑較為受歡迎。作為曾經的介殼蟲特效藥殺撲磷,其兼具觸殺和胃毒作用,並能滲入植物組織中,不僅可以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還對咀嚼式口器害蟲持有特效。但由於毒性高和殘留大的原因,殺撲磷已被全面禁用。
「殺撲磷禁用後,毒死蜱成為柑橘上防治介殼蟲的主流藥劑」陳浩介紹,毒死蜱具有高效廣譜的特點,併集觸殺、胃毒和燻蒸作用於一體,是替代高毒有機磷農藥的重要成分,在防治介殼蟲類藥劑使用量最大的作物柑橘上,毒死蜱的使用量佔70%以上。
據北京燕化永樂粵海區經理趙金鵬估算,毒死蜱目前在國內的年銷售量可達2-3萬噸,雖然在產能有所萎縮,但毒死蜱市場仍較為可觀。據了解,目前市場上銷量最高的毒死蜱產品有:陶氏益農的「農地樂」、「樂斯本」,燕化永樂的「斯達素」,海利爾的「雙品」,其中「樂斯本」2016年銷售量約為1400-1500噸,銷售額超過一億元,其它中小企業的毒死蜱單品銷售額超過百萬的也比比皆是。
2017年1月1日,毒死蜱在蔬菜上被禁用後,有業內人士發出2018年毒死蜱或將被全面禁用的斷言。當然也有反對者認為,毒死蜱與其它有機磷藥劑相比具有低毒、低殘留的特點,作為有機磷藥劑中的佼佼者,在合理的範圍內使用,其安全性還是有保障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是毒死蜱的生產大國。2012年,全國毒死蜱總產能已經達到10萬噸左右,處於產能過剩狀態,近年來市場走勢低迷,利潤空間縮小,再加上「去產能調結構」的政策進一步推進,毒死蜱在殺蟲市場發展勢頭減緩,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製劑復配上尋找新的出路。
氟啶蟲胺腈、螺蟲乙酯
或將替代毒死蜱
趙金鵬介紹,隨著毒死蜱的逐步退市,在市場上的份額也將在不同領域被同類產品瓜分。比如在柑橘上,使用最高的主要產品為螺蟲乙酯、噻嗪酮、噻蟲嗪、氟啶蟲胺腈等。
據了解,噻嗪酮、噻蟲嗪也曾被廣泛應用於柑橘、水稻等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但自國家不建議噻嗪酮在水稻上使用後,產品銷量持續下滑,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多與其它產品混用為主,而噻蟲嗪因抗性問題,市場上的銷量也不容樂觀。據了解,噻嗪酮、噻蟲嗪因只對介殼蟲幼蟲有較好的效果,而對成蟲的防治效果較差,這也是在柑橘上推廣難度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陳浩則認為,對幼蟲防治效果較好,正是產品的優勢所在,「病蟲害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介殼蟲若蟲期和卵期用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人們用藥水平的提高,這些藥劑或將重新佔據市場主流。」
氟啶蟲胺腈和螺蟲乙酯是目前市場上關注度最高的兩個成分,更是被認為在柑橘領域最有可能替代毒死蜱的主要成分。
但事實上,這兩個成分的專利分別被拜耳和陶氏益農所佔據,生產企業寥寥無幾,產品銷量也差強人意。據陶氏益農工作人員介紹,氟啶蟲胺腈銷量在剛開始時並不樂觀,主要是陶氏益農對產品的定位不當所致,隨著陶氏益農定位的調整,價格也有所下調。該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螺蟲乙酯的價格僅與之前被禁的殺撲磷價位相當,現已被柑橘種植戶廣泛接受,目前佔據介殼蟲防治藥劑的2%左右的份額。
據了解,氟啶蟲胺腈在植物體內雙向傳導,具有高效、快速、持效期長的特點,且耐雨水衝刷,對盲蝽、蚜蟲、粉蝨,飛蝨和介殼蟲等所有刺吸式口器害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性價比比毒死蜱更高。未來或可成為毒死蜱的主流替代品。
螺蟲乙酯產品主要由拜耳(中國)、明德立達等少數幾家公司生產。趙金鵬介紹,螺蟲乙酯具有雙向內息傳導性,其持效期可達8周以上,可有效防治蚜蟲、薊馬、木蝨、介殼蟲等各種刺吸式口器害蟲,產品價格也在農戶可接受的範圍內。「燕化永樂將加強與拜耳的合作,未來計劃陸續推出阿維菌素、聯苯肼酯等復配劑型的產品。」有業內人士大膽分析,拜耳的螺蟲乙酯的專利期將於近兩年到期,屆時或將再次引發一場登記熱潮。
松脂酸鈉、礦物油、石硫合劑等產品,由於生產工藝要求相對較低,市場上能夠生產的企業數不勝數,但在介殼蟲上登記的產品卻寥寥無幾,且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給農戶的選擇造成了較大的困擾。隨著生產工藝的逐步提升,或許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可佔據一席之地。
常見的防治介殼蟲產品
連結:
毒死蜱、螺蟲乙酯、噻嗪酮、噻蟲嗪介紹
毒死蜱:高效、廣譜有機磷殺蟲劑。對害蟲具有觸殺、胃毒和燻蒸作用,尤其對褐飛蝨的防治有非常好的效果。具有胃毒、觸殺、燻蒸三重作用,對水稻、小麥、棉花、果樹、蔬菜、茶樹上多種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蟲均具有較好防效,但持效期較短。可與多種殺蟲劑混用且增效作用明顯(如毒死蜱與三唑磷混用)。與常規農藥相比毒性低,對天敵安全。殺蟲譜廣,易於土壤中的有機質結合,對地下害蟲特效,持效期長達30天以上,但無內吸作用。
氟啶蟲胺腈:碸亞胺類殺蟲劑,作用於昆蟲的神經系統,菸鹼類乙醯膽鹼受體內獨特的結合位點而發揮殺蟲功能。可經葉、莖、根吸收而進入植物體內,可雙向傳導。適用於防治棉花盲蝽、蚜蟲、粉蝨,飛蝨和介殼蟲等所有刺吸式口器害蟲;高效、快速並且持效期長,且耐雨水衝刷,能有效防治對菸鹼類、菊酯類,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產生抗性的吸汁類害蟲,被殺蟲劑抗性行動委員會(IRAC)認定為唯一的 Group 4C類全新有效成分。對非靶標節肢動物毒性低,是害蟲綜合防治優選藥劑。或可成為毒死蜱退市後的有效替代品。
螺蟲乙酯:高效廣譜,是季酮酸類化合物。可有效防治各種刺吸式口器害蟲,如蚜蟲、薊馬、木蝨、粉介、粉蝨和介殼蟲等。研究表明其對重要益蟲如瓢蟲、食蚜蠅和寄生蜂具有良好的選擇性。螺蟲乙酯具有獨特的作用特徵,具有雙向內吸傳導性。該化合物可以在整個植物體內向上向下移動,抵達葉面和樹皮,從而防治如生菜和白菜內葉上,及果樹皮上的害蟲。這種獨特的內吸性能可以保護新生莖、葉和根部,防止害蟲的卵和幼蟲生長。其另一個特點是持效期長,可提供長達8周的有效防治。但因作用數度慢常與毒死蜱、噻嗪酮等藥劑混合使用。
噻嗪酮:噻二嗪類昆蟲生長調節劑,屬昆蟲蛻皮抑制劑。通過抑制殼多糖合成和幹擾新陳代謝,使害蟲不能正常蛻皮和變態而逐漸死亡。具有高活性、高選擇性、長殘效期的特點。對飛蝨、葉蟬、粉蝨有特效,對矢尖介、長白介等一些介殼蟲也有較好效果。與常規藥劑無交互抗性,對天敵較為安全,但對白菜、蘿蔔等作物較為敏感。
噻蟲嗪:噻蟲嗪是一種全新結構的第二代菸鹼類高效低毒殺蟲劑。作用速度快,殺蟲譜廣,安全性好,持效期長,且不易與其它殺蟲劑產生交互抗性。對害蟲具有胃毒、觸殺及內吸作用,對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尤其是同翅目害蟲有高活性,可有效防治蚜蟲、葉蟬、粉蝨、線蟲、地面甲蟲、潛葉蛾等害蟲及多種類型化學農藥產生抗性的害蟲。與吡蟲啉、啶蟲脒、烯啶蟲胺無交互抗性。與噻嗪酮相類似的是,二者都只對若蟲及蟲卵有效果,而對成蟲作用不大,且噻蟲嗪對介殼蟲的天敵,如蜜蜂等有毒害作用。
來源:農藥百科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在24小時內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