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質 ——被傳統解剖學遺漏的「新器官」? Nature子刊

2021-01-13 生物探索

3月27日,《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發表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揭示了一種被傳統解剖學長期遺漏的結構——間質(interstitium).因為廣泛存在於全身、且參與多種生物學過程,所以被科學家們第一次定義為「新器官」。



doi:10.1038/s41598-018-23062-6


這篇題為「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an Unrecognized Interstitium in Human Tissues」的文章由紐約大學的科學家們完成,他們發現,黏膜下層中存在一種充滿液體的網格空間結構,即interstitium,由膠原纖維束包裹間質液而成。


這一結構的發現顛覆了傳統解剖學所認為的「緻密的結締組織」觀點。通常病理學研究會將採集的活體組織經過化學處理,使其得以「固定」,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從而解析機體構成。


研究團隊認為,interstitium是一種廣泛存在於身體內的器官,與淋巴系統有關聯,並有可能參與癌症轉移。


1新器官?


紐約大學的病理學教授Neil Theise和團隊利用了一種新技術——基於探針的雷射共聚焦顯微內鏡(pCLE),可以在內窺鏡檢查時,以高解析度實時觀測活體組織成像。研究招募了12名癌症患者,將接受手術切除膽管和胰臟組織。在切除之前,研究人員利用pCLE技術實時觀察了膽管周圍組織。


意外的是,在固定的膽管切片中他們只觀察到緻密的結締組織,但是活體組織成像卻顯示出包含液體的網狀空間結構,即Interstitium。另外,移出液體會導致Interstitium的蛋白網絡「坍塌」。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固定的樣本沒有間質存在了。


更重要的是,除了膽管,Interstitium廣泛分布於全身,包括皮膚真皮層、胃腸道、肺部、泌尿系統、血管等幾乎所有器官和組織的黏膜下層。



Illustration of the interstitium, fluid-filled spaces supported by a network of collagen bundles, lined on one side with cells
JILL GREGORY,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MOUNT SINAI HEALTH SYSTEM, LICENSED UNDER CC-BY-ND.


2功能


Interstitium是一個充滿液體的網格狀空間結構。其中,網格由膠原蛋白束構成,包裹的液體被稱為間質液。另外,攜帶有兩種標誌物的扁平細胞不規則排列在蛋白束上。


Interstitium可以起到類似於減震器的作用,保護組織、肌肉、血管在日常工作中免於拉傷。研究發現,間質是淋巴液的來源。此外,間質會伴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可能與皮膚皺紋、四肢僵硬以及纖維化、炎症疾病等有關。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細胞很有可能是間質幹細胞。而且間質構成蛋白會伴隨組織器官的運動而產生電流,可能發揮類似於針灸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因為液體具有流動性,所以,這一結構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侵入其中的癌細胞更容易擴散」這一問題。



Image of fresh-frozen human bile duct (left) shows collagen bundles in blue; the asterisks mark fluid-filled spaces of the interstitium. Images of a fixed bile duct from the same patient (upper and lower right) show the collapse of spaces (arrowheads in bottom panel) and collagen bundles sticking together.
BENIAS ET AL.,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3L1質疑


不過,這一大膽結論並未得到一致認可。有學者認為,interstitium可能在機體內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並不應該劃為器官。而且,這一研究僅限於少量的患者。


「組織學家、病理學家很早就知道組織之間存在包含液體的空隙。」 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病理學家Anirban Maitra認為,將interstitium歸納為迄今為止尚未被發現的最大器官比較牽強。如果按照這一定義,腹腔、胸膜腔也應該可以被稱為器官。


科學從來不是靜止不前的,關於interstitium的存在、功能以及爭議或許可以在接下來更多的研究中找到答案。

參考資料:1)Is the Interstitium Really a New Organ?

2)Newfound 'organ' had been missed by standard method for visualizing anatomy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間質」 與癌細胞擴散有關!
    由於科學技術與解剖學的發達,人們一直以為科學家早已對人體結構研究透徹,但在27日出刊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Reports
  • Nature子刊:不同來源間充質幹細胞生物學特性存在差異
    近期,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幹細胞研發團隊在英國Nature(自然)雜誌旗下子刊 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期刊在線發表了一項來源於圍產期胎盤組織和臍帶組織的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比較研究。
  • 科學家發現了「新器官」間質?別逗了,這連新發現都不算!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了「新器官」間質?別逗了,這連新發現都不算!作者:Yuki小柒編輯:明天最近幾天,以「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為主題的眾多報導忽然席捲網際網路,一度登上熱搜榜首,還迅速衍生出了「最大器官」、「經絡證據」等等說法。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類器官新突破,利用人類幹細胞可從胎兒前腸中再生多個器官
    有了類器官,研究人員可以深入觀察人體的變化、檢驗藥物的功能以及發展實驗室層面的再生治療法。近日,《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發表了兩項關於類器官的新研究,是類器官的重大突破。近日,一隊來自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和日本的科學家報告了他們的發現,這些發現將對新一輪更複雜的類器官發育至關重要。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新發現|腸繫膜:人體的新器官?
    解剖學的新發現,總是令人痴迷。
  • Nature子刊:71位中外科學家聯手打造史上最強「AI兒科醫生」
    昨日,Nature子刊Medicine發布了一篇重磅文章——《使用人工智慧評估和準確診斷兒科疾病》,在業界引發了不小的反響。大型兒科隊列中診斷框架的層次結構:使用分層邏輯回歸分類器,來建立基於解剖學劃分的診斷系統基於器官的方法,首先將器官系統按照大類可以劃分為5類,分別是呼吸系統疾病、系統性全身性疾病、神經精神疾病
  • 「間質」的發現,解釋經絡的存在,預示針灸的發展
    「間質」的發現,解釋經絡的存在,預示針灸的發展(針灸整脊歐陽暉)2018年三月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新方法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人體最大的新器官被發現!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個研究團隊已識別出一個以前未被發現的器官,它可能是人體內最大的數個器官之一。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高度互連的增強子群體調控人類間充質幹細胞中的譜系決定基因
    高度互連的增強子群體調控人類間充質幹細胞中的譜系決定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52:33 南丹麥大學Susanne Mandrup研究團隊發現,高度互連的增強子群體調控人類間充質幹細胞中的譜系決定基因
  • 科學家發現新器官 可能是人體內最大的數個器官之一
    3月29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個研究團隊已識別出一個以前未被發現的器官,它可能是人體內最大的數個器官之一。他們發現,曾被認為遍布全身的密集結締組織實際上是充滿流體的間質(interstitium)網絡,並發揮著「減震器」的作用。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0-0159-4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在存在明顯噪聲和遮蓋的情況下學習和識別危險化學品的能力。
  • 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間質組織」 來搜狗英文搜索看外媒怎麼說
    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紐約大學的科學家研究團隊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發現了一個從未被注意到的「人體新器官」——間質組織,它可能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之一。間質可充當「減震器」,減輕人體組織受到的損害,而且,其可能與癌症擴散有關。那麼,它有何特徵?能對人體正常運轉發揮哪些作用?鎖定搜狗英文搜索,了解國際前沿科學的新進展,實時瀏覽權威海外媒體的最新報導。
  • 胃腸道間質瘤近 10 年研究總結(Surgery 綜述)
    發病率和病理分型在美國,胃腸道間質瘤年發病率估計在每百萬 3~7 人之間。歐洲、韓國和香港報導的更高些,為每百萬 15~20 人。由於發病率數據是從腫瘤登記的大數據中提取的,而其中不記錄良性腫瘤,通常假設胃腸道間質瘤的真實發病率可能更高。胃腸道間質瘤診斷的新發病例自 1998 年以後成倍增加。
  • 文獻告訴你:間充質幹細胞對實體器官移植的重要貢獻
    近年來,科學家們正在探索間充質幹細胞在實體器官移植中幫助促進免疫耐受的潛力,並陸陸續續有文獻發布。器官移植小科普器官移植是一種將一個個體的器官通過手術的方法導入另一個個體的技術,以替代原來喪失功能的器官,進而實現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