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語
近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鄉愁小棧崑山旅遊體驗中心宛如一個「葫蘆王國」。一隻只大小各異的葫蘆上,烙繪著《花開富貴》、《連年有餘》、《沁園春·雪》等圖案,一個個異常熟悉的動人故事、鮮活人物,遒勁的書法、奇特的造型讓葫蘆擁有了生命,引得眾多中外旅客停下腳步,駐足、觀賞、拍照,愛不釋手。
這是澱山湖鎮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舉辦的「一雕一刻福祿至,一城一湖景色新」旅遊推介活動。澱山湖鎮永新村烙畫匠人王美華帶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葫蘆走進浦東機場,展現了葫蘆作為「自然瓜果」的藝術價值和寓意「福祿」的美好吉祥葫蘆文化,也讓中外旅客親眼所見並觸摸到了這一獨特的傳統文化。
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火筆畫,最早起源於漢代。烙畫葫蘆藝術家用電烙鐵在葫蘆上熨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能永久保存、收藏,藝術價值極高。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
澱山湖鎮永新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葫蘆村」。永新村位於澱山湖鎮最南部,下轄11個自然村,其中5個已動遷,有著優美的自然稟賦,是個典型的江南水鄉村莊。在永新村村口,有一棵樹齡1700多年的銀杏樹,相傳為三國孫權之母親手種植,是江蘇省最古老的銀杏,被稱為「江蘇樹王」。位於村中心的六如墩自然村內有兩個湖相連,形似葫蘆。幾年前,永新村黨總支書記陸志斌產生了發展葫蘆產業富民的想法。目前200多畝的葫蘆種植基地已初具雛形,種植葫蘆品種15個。永新村建成了200平方米的葫蘆展館、葫蘆加工基地,舉辦葫蘆文化展示、「葫蘆娃」親子活動等,村裡還開設工藝培訓班,培養葫蘆烙畫雕刻人才。同時,將葫蘆文化融入鄉村旅遊產業,讓葫蘆真正成為永新村的「金葫蘆」。2017年,永新村獲評「全國文明村」,2018年,入選「江蘇最美鄉村」。
「一次偶然的機會聽了澱山湖鎮原創滬劇大戲《葫蘆花開》,被戲裡的葫蘆雕刻技術深深吸引,覺得這門藝術很了不起,就產生了自己做烙畫葫蘆的念頭。」王美華在工藝培訓班學習烙畫葫蘆3餘年,其烙燙的葫蘆作品,形態栩栩如生,意境幽深高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活動現場,王美華不僅向旅客介紹了葫蘆的品種、葫蘆烙畫的故事,還手把手教旅客烙畫過程。
永新村只是澱山湖鎮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因湖得名的澱山湖鎮,南臨有「東方日內瓦湖」之稱的澱山湖,坐擁15公裡湖岸線,湖區面積62平方公裡,東鄰上海、西接崑山、背靠蘇州,區位優勢、生態環境優越。澱山湖鎮不僅有顏值,更有氣質。這裡還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戲曲)之鄉」,「戲曲演唱賽」「戲曲藝術周」「村級文藝演出團隊匯演」等文藝活動一年四季不斷。每到周末,上海、浙江等長三角地區遊客紛至沓來。來澱山湖畔,可以度假休閒,在環湖大道騎行追風,在落日夕陽下揚帆沉思,在旭寶高爾夫瀟灑揮桿,也可以選擇拾趣鄉村田園,在水邊的村落六如墩垂釣,在紅星村黃桃基地賞花嘗桃,在萬畝農田感受稻作文化。
今年,上海青浦區、蘇州崑山市、吳江區、嘉興嘉善縣四地啟動創建國內首個跨省界的澱山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將四地旅遊資源整合和提升,充分發揮文化遺產資源優勢,構築長三角「江南文化」振興高地。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加快、環澱山湖戰略協同區成立、滬昆兩地「盈澱路」的打通,以及越來越多「斷頭路」的對接施工,澱山湖鎮這座江浙滬地理坐標上的「橋頭堡」,正在釋放產業互融、發展共振的信號,也必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