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主任
如果按照投資梁山的投資額來算,柴進、盧俊義、李應算是對梁山貢獻最大的人,這三個人把自己的全部家產幾乎全部都充公到梁山,算是自己的投資入股,而從他們三個人在梁山的排名來看,這筆錢似乎還是有一定的作用,三人排名都比較靠前,而且手中權力不小,盧俊義和宋江掌管兵權,柴進和李應掌管後勤財務。
老實說,如果不是李應,在一定程度上宋江能不能當上梁山老大都不一樣,如果不是他撕毀祝家莊、扈家莊和李家莊的三家同盟約定,宋江根本就沒機會,梁山也沒有這個實力去搞定三莊聯盟。而當時的情況,宋江已經打了兩次敗仗,如果再打敗,對上對下都是沒法交代的,更重要一點是,他會威信掃地,面子全無,手下的弟兄也會覺得他的能力不過如此,晁蓋也就能安心繼續當自己的老大。
所以,李應這個人物十分關鍵,甚至是改變梁山歷史和走向的人物。
宋江當時率領梁山好漢端了祝家莊和扈家莊之後,李應也沒有其他路可走,於是就只有上梁山,而他的家產自然只有被全部拉上山,這拉上山的家產就不再屬於他個人,而成了梁山的公用物資,其實就是戰利品。水滸中寫道:家裡一應有箱籠牛羊馬匹驢騾等項都拿了去,當然,肯定還有銀兩之類值錢的東西也都被擄了。
上了梁山後,李應和柴進一起擔任總後勤部長,屬於實權派,而且他也憑藉自己的專業能力以及處世水平,基本上進入了宋江的朋友圈,算是宋江比較信得過的人。
在梁山發展的過程中,李應並沒有太多表現,或許這是與他的分工有關,也與他的做人有關,低調再低調,不要搶風頭,不要當出頭鳥,正是在這種生存哲學的支配下,他一直是不溫不火,存在感不強。
梁山招安成功,宋江帶領兄弟們南徵北戰,給朝廷立下汗馬功勞,但是朝廷並沒有把梁山軍當成自己人,他們的目的就是利用招安來支付梁山軍,利用戰爭來消耗梁山軍。
在徵方臘之後,這個戰略奏效,梁山軍雖然打贏了戰爭,但是隊伍完全被打崩潰,一百零百將中,有七十多個好漢血染沙場。
但是李應活了下來,最關鍵是他還進京受封,被授為武節將軍、中山府鄆州都統制。但是他和宋江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只當了半年官,然後就裝病說要告老還鄉,經批准後,馬上就回到了獨龍崗,繼續當自己的大富翁。
兜兜轉轉,從富豪到土匪,從土匪到朝廷官員,最後又變成富豪,這種詭異人生估計也只有在他身上得以上演,不知道當他老去的時候,回想自己的一生,對自己當初花那麼大代價加入梁山又會不會後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