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菊花瓣小巧纖細,看起來就像是縮小版的菊花,因此被稱作雛菊。由於雛菊對生長環境的適應極強,人們走在路邊隨處可見它與其他小草交織生長,因此經常被人認作野花,但在義大利雛菊可是作為國花的存在。雛菊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魅力呢?栽培時需要注意哪些細節
雛菊多於冰雪消融的早春開花,花期長,在冷風依舊的早春會給人帶來一種新生的感官刺激,因此總是以一種純潔而又堅韌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中,而它自身所具有的這樣一種形象恰恰是義大利人所欣賞雛菊的原因所在。
除了具有嬌小清新的外表,雛菊本身還具有較高的藥學價值,雛菊中所含黃銅和錫的含量是其他菊類的數倍之多。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養殖雛菊。
但這看似對生長環境沒多大要求的雛菊,最適宜的生長環境又是怎樣的呢?雛菊對於炎熱十分敏感,但它自身需要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它對於光的需求可以說是依賴了。因此它多生長於亞熱帶和溫帶;雛菊喜歡生長在陰涼的氣候環境,但這就與它之前喜光的特性有所違背,但是人們可以從它的生長地域來看,陰涼溼潤的地方較之光熱充足的地方,顯然它會更願意接受前者,這是源於雛菊本身還具有耐半陰的生長習性。
相較於雛菊對於生長環境的需求,更多養殖雛菊者或許會更加關注於雛菊的種植方式。
首先,雛菊後期發展階段對於土壤其實並無太大的要求,換句話說就是它適應酸性土壤以及鹼性土壤。其次,雛菊的養殖方式多種多樣,總有一種是適合的。比如在植物界比較常見的幾種:播種、扦插、分株、嫁接等。
播種的方式大家其實多多少少都有過接觸,關鍵需要注意的是種植時氣溫的問題。南方的夏季炎熱不利於雛菊的生長,因此春季也就不是南方種植的最好時間,所以通常可以選擇在秋季進行播種。而北方的由於氣候較為寒冷,因此也可以選擇在春季對其進行播種會跟利於雛菊的生長。
雛菊的播種不止需要保持18—22攝氏度的氣溫來維持它的生長,還需要將土壤的水分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左右,而此時它對土壤的肥力和鬆軟程度有著一定的要求,大約一個星期左右就會長出新芽,當其生長出大概輪廓時就可以為其施肥來促進雛菊的生長,後來當雛菊完全長開後就不再需要前期如此多的水分,只需要將其放置在通風口,接受光照即可。
如果說季節變化對於播種的影響是巨大的,那麼它對於扦插的影響則是微小的,因為在雛菊的生長期扦插可以隨時進行的,其中4—6月雛菊的成活率是最高的,扦插需要準備好雛菊的枝條,摘去底部的葉子後將二分之一插入肥力較大的土壤中,若是溫度過高則可以對其進行遮陰,反之若是溫度太低則可以在土壤表層放置覆蓋膜來對其進行保溫。
很多人都想不到,這看似頑強如雜草般的雛菊其實也不是那麼「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