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黃浦園林工人在人民公園裡包紮海棗樹 楊建正 攝
每逢寒潮來襲,綠化部門總忙著為公園綠地中的樹木「穿衣蓋被」,這幾天也不例外。與此同時,小區中的熱帶樹也讓市民牽掛不已,尤其是一些高檔小區重金引進的熱帶樹種,是否還安好?記者從綠化市容部門獲悉,《上海市新建住宅環境綠化建設導則》曾明確指出,小區綠化景觀的設計應「因地制宜」,不可盲目追逐潮流,重金引進不適應上海氣候的樹種。
重金引進熱帶樹卻大多枯死
讀者楊先生住在普陀區某小區,當初開發商引進了不少海棗樹,看上去很「高大上」,漂亮的景觀設計還得了獎。可是這些熱帶樹種如今大多枯死了,只有一棵「碩果僅存」。「這些樹還不能隨便砍掉,唯一的倖存者每年搭大架子保溫,不僅成本高昂,也成了颱風季的安全隱患。」楊先生表示。
記者發現,高檔小區花大手筆引進昂貴樹種的現象在上海時有發生,但因水土不服、養護不到位,這些樹大多命運多舛。買得起,卻養不好,這個「怪圈」曾困擾著不少物業。
綠化部門曾推薦上百種植物
小區綠化究竟應該如何設計,哪些樹適宜在上海栽種?其實,早在2005年,原上海市綠化管理局(現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就修訂了《上海市新建住宅環境綠化建設導則》,對居住區的綠化建設進行指導。
《導則》表示,居住區綠化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創造穩定持續、生態和諧、養護簡便的園林景觀。尤其是在樹種的選擇中,應該按「適地適樹」的原則配置,選擇適應上海地區生長、體現地域性植被景觀的鄉土樹種,適當引進成熟的、能適應本地區氣候條件的新樹種。由此可見,《導則》非常強調植物景觀的地域性和對環境的適應性。
此外,《導則》也整理推薦了適應上海地區居住環境的270多種植物種類,分為常綠喬木、落葉喬木、常綠灌木、落葉灌木、常綠藤本、落葉藤本、水生植物等幾大類。其中,既包括鄉土樹種,也包括在街頭綠地的長期實踐中並未產生「水土不服」現象的引進樹種。
海棗類樹種不適應上海氣候
「不太適應上海地區的樹種主要是海棗類的,比如加拿利海棗、銀海棗等。」市綠化管理部門專家表示,「上世紀末,上海曾流行引進此類樹種。但近幾年大家發現它們不太適應本地氣候,因此如今在街頭綠地很難看到海棗類樹種了。」
至於小區的綠化,業內人士表示,由開發商自主選擇設計,購買什麼樹種均自行決定。因此,雖然多年前加拿利海棗曾貴至十幾萬元一棵,仍有不少「土豪」小區不惜擲重金採購。對此,市綠化管理部門專家表示,小區植物不應追逐潮流,還是應該「適地適樹」,遵循實用為主的原則。
對於已栽種此類熱帶樹的小區,市綠化管理部門建議,物業應尤其注意在寒潮來臨之前就為它們包裹上草蓆,穿好「羽絨服」。《導則》中也提到,平時應加強肥水管理,在冬季土壤宜凍結的地區,灌足「灌凍水」,形成凍土層,以維持根部一定低溫的恆定。
新民晚報記者 金旻矣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