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問天 潛力無限

2020-11-12 金臺資訊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陽光下(上圖)和落日餘暉中(下圖)的「中國天眼」(檢修期間拍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攝

今年1月11日,有「中國天眼」之稱的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通過驗收,具備開放運行條件。而今,「中國天眼」已正式運行超過300天。

在穩定可靠運行的同時,FAST「勤懇」從事觀測服務。國家天文臺近日表示,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在「天眼」的幫助下,中國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1

中國科學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成為射電暴領域的核心力量

在廣袤的宇宙中,經常出現短暫而猛烈的無線電波爆發,持續時間通常僅有幾毫秒,卻能夠釋放出相當於地球上幾百億年發電量的巨大能量。2007年,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這樣的毫秒電波——快速射電暴,並對其展開了探索研究。

誰發出了這樣的電波?快速閃現的電波包含了什麼信息?過去十幾年,各國天文學家一直在收集和分析信息。2017年,天文學家捕獲到一個毫秒無線電波爆發,在幾個小時內重複多次。利用世界多臺大射電望遠鏡聯合探測和定位,終於將一個重複爆發的無線電快速閃現源定位到宇宙深處30億光年之外的星系裡。

「過去,由於沒有自己的大射電望遠鏡,中國天文學家無法拿到第一手材料。在這一領域研究中,大多只能從事理論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說。

隨著「中國天眼」竣工、調試,再到正式運行並對國內天文學家開放,快速射電暴領域的中國力量迅速崛起。

「中國天眼」聚光面積巨大,電波收集能力超強,是世界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其具有精密控制的變形能力,能夠聚焦和穩定跟蹤天體。藉助FAST的最新觀測,中國科學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2

天文利器助力觀測

終結射電爆發理論爭鋒

對於神秘的毫秒射電爆發,此前的理論研究主要有兩派觀點——一種認為毫秒射電爆發是由粒子衝撞引起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它是粒子在強磁場中穿行產生的。

國家天文臺首席研究員韓金林說,FAST的觀測結果直接終結了理論爭鋒。「通過對11次射電爆發的高靈敏度偏振信號解析,中國科研人員用直接的觀測結果否定了粒子衝撞的理論。」

這個具有一錘定音意義的研究來自於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柯伽團隊。2019年,該團隊利用FAST探測到1例全世界僅有21例的快速射電暴重複爆發FRB180301。

更大的驚喜來自於對11次爆發電波的高靈敏度偏振信號解析。李柯伽說,過去世界上的望遠鏡僅對30多個爆發源中的幾個記錄了偏振信號,能夠詳細研究的樣本非常少。FAST裝配的接收機偏振測量能力非常好,觀測的11個爆發信號中,有7個毫秒閃現爆發能夠很好地解析出其偏振。

據李柯伽介紹,這7個偏振不僅是變化的,而且呈現出變化的多樣性。這說明,宇宙中的爆發源可能來自緻密星體磁層中的物理過程,而非來自粒子衝撞。

今年8月,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北京大學張春風博士、國家天文臺王培博士等聯合研究團隊,利用FAST觀測到銀河系中有一顆已知磁星SRG1935 2154呈現出幾十次伽馬射線爆發。王培說,FAST的測量結果,對研究快速射電暴的起源和物理機制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10月29日和11月4日,上述兩篇研究成果論文在《自然》雜誌發表。在這一前沿領域的研究中,中國科學家已走在了前列。

「有了大國利器,我們在國際天文學領域的地位就不一樣了。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中國科學院院士、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武向平說。

3

尋找銀河系外首顆射電脈衝星

測量技術應用前景廣泛

正式「服役」近1年,FAST可以稱得上是「勞模」。國家天文臺公布的數據顯示,FAST的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目標近兩倍,累計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

目前,FAST發現的脈衝星中,包括被稱作「黑寡婦」的新脈衝雙星系統以及有「紅背蜘蛛」之稱的具有掩食現象的毫秒脈衝雙星。藉助FAST的高靈敏度,脈衝星信號掩食現象以及脈衝星信號到達時間延遲等細節變化,都被清晰觀測到。

武向平說,期望在未來5年,FAST發現脈衝星數量能達到1000顆,甚至能找到銀河系外的第一顆射電脈衝星。

隨著性能的提升,FAST科學潛力逐步顯現。其靈敏度是全球第二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2.5倍以上,超強靈敏度使其在射電瞬變源方面具有重大潛力,有望在短時間內實現納赫茲的引力波探測。同時它還有能力將我國深空探測及通訊能力延伸至太陽系邊緣,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FAST的先進測量技術遠不止於望遠鏡本身,在其他領域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總工程師姜鵬介紹,在高精度地礦勘探方面,FAST可以利用慣性組件與衛星導航融合技術,為重力測量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方位姿態基準;在海洋測繪中,採用慣性組件與聲納等測量技術融合,實現海底測繪,為勘探區作業的機器設備建立高精度的時空和姿態基準。

4

觀測申請競爭激烈

明年將向全世界開放

天天摸著望遠鏡做觀測的人,才能發現前沿的問題。只有擁有自己的「大望遠鏡」,才能從觀測角度做出更多原創的、世界領先的成果。

1993年,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國家的天文學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的倡議。活躍在國際天文界的南仁東毅然回國,力主中國獨立建造自己的「大望遠鏡」。

此後,從1994年開始選址和預研究,到2016年9月正式啟用,再到今年年初正式開放運行。「中國天眼」從預研到完成花費了26年的時間,近百名科研工作者前赴後繼投入到項目之中,終於實現了從無到有、全球領先的「天眼」之夢。

在工程建設方面,FAST實現了多項自主創新,顯著推動了我國相關產業技術的革新與發展。FAST的全新設計理念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多年來,工程團隊開展了一系列的技術攻關,克服了力學、測量、控制、材料、大尺度結構等諸多技術難題,所有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

FAST的反射面相當於30個足球場,是世界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大大拓展人類的視野,也使中國的天文學家終於有機會走上世界科學研究的最前沿。

今年2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之時,FAST團隊克服困難,正式啟動科學委員會遴選出的5個優先和重大項目,近百名科學家開始使用並處理FAST的科學數據。4月,時間分配委員會開始向國內天文界徵集自由申請項目,目前已經接到170餘份申請,其中外部用戶的比例高達95.7%。

FAST觀測競爭激烈、一「測」難求。國家天文臺臺長、中科院院士常進介紹,目前望遠鏡收到的申請共約5500個小時,但實際獲得批准的僅有1500個機時,即只有不到30%的申請時間能夠得到支持。

儘管觀測「供不應求」,但FAST仍將面向全球科學家持續開放,讓「中國天眼」成為天文領域的「世界之眼」。

「未來10年,中國將迎來射電天文發展的黃金時期。」武向平說,為了發揮更大的科學價值,計劃明年將FAST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使用,一起為探索宇宙的奧秘、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作貢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相關焦點

  • 科普 |「天眼」問天 潛力無限
    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天眼」問天 潛力無限陽光下(上圖)和落日餘暉中(下圖)的「中國天眼」(檢修期間拍攝)。新華社發今年1月11日,有「中國天眼」之稱的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通過驗收,具備開放運行條件。而今,「中國天眼」已正式運行超過300天。在穩定可靠運行的同時,FAST「勤懇」從事觀測服務。
  • 「中國天眼」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
    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天眼」問天 潛力無限今年1月11日,有「中國天眼」之稱的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通過驗收,具備開放運行條件。而今,「中國天眼」已正式運行超過300天。
  • 科學潛力逐步顯現「中國天眼」取得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中國天眼」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中國天眼」的順利運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的核心研究力量。
  • 美國"天眼"坍塌,3.7萬人請願沒救回,中國"天眼"成世界唯一
    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陸續傳出該"天眼"受損的消息,報導稱,正是此前發生的兩次重大電纜故障才導致"天眼"倒塌。上個月中旬,負責"天眼"管理的機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曾表示,由於擔心這些破壞最終會導致"天眼"出現結構性的崩潰,決定停止使用並著手進行拆除。
  • 中國「天眼」,世界第一
    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領域,比如我國的高鐵技術、北鬥衛星定位系統、「問天一號」的發射成功、「嫦娥一號」空間站、神州系列載入飛船、「蛟龍號」深水探測器等等,都是我們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品的。提到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必須要介紹一個「英雄人物」,我們敬愛的南仁東先生。
  • 問天起程奔火星
    問天起程奔火星,脫離地親已升空,長徵飛行七個月,繞落探測顯神通。
  • 中國天眼前一任天眼,如今已成廢舊垃圾場,或是中國天眼未來?
    文/行走天涯 中國天眼前一任天眼,如今已成廢舊垃圾場,或是中國天眼未來? 我國天眼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能發現到外星生命的天文望遠設備。這是在2016年的時候首次面世,如今已經找到了數十顆的脈衝新星。
  • 韓流新星李星宇進軍中國娛樂圈 潛力無限
    原標題:韓流新星李星宇進軍中國潛力無限   李星宇
  • 「中國天眼」不負眾望
    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中國天眼」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藉助「中國天眼」,我國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柯伽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探測到1例全世界僅有21例的快速射電暴重複爆FRB180301,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該重複爆的輻射具有非常豐富的偏振特徵。這一觀測對快速射電暴的輻射起源提供了新的信息,顯示了磁層在快速射電暴輻射機制中的作用。
  • 中國天眼看到了什麼?外國專家要求關閉天眼,卻做不到!
    我國近些年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不少成就,特別是中國天眼的成功,更是讓我國在射電望遠鏡領域遙遙領先。中國天眼建於貴州省,是南仁東院士帶領團隊花費數十年時間,數億資金建成,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射電望遠鏡,並且是世界上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 ​中國天眼2021年起向全世界開放是怎麼回事 中國天眼2021年起向...
    有「中國天眼」之稱的我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於今年1月通過驗收,正式投入運行。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表示,中國天眼2021年起向全世界開放。具體中國天眼2021年起向全世界開放是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中國天眼2021年起向全世界開放具體時間。
  • 「中國天眼」計劃啟動地外文明搜索,尋找外星人
    你相信在無限大的宇宙中,我們的銀河系不應該是獨有的現象嗎?宇宙這麼大,一定存在地外文明。而未來「中國天眼」將是最有可能發現外星生命的望遠鏡。「中國天眼」有潛力探測到數千顆地外行星上的類地文明或擁有更先進技術的文明。
  • 天問一號問天開啟問天新紀元
    今年可以說是我國航空大年,不僅北鬥正式組網,天問即將問天,嫦娥也不甘落後,據悉,天問之後,
  • 【學思踐悟·十九大】與天眼深情對視 聆聽中國科學家的奮進強音
    中外青年學者在天眼前合影留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六大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天眼和天宮、蛟龍、悟空、墨子、大飛機等一同名列其中。「中國天眼」是習近平總書記賀電中的稱謂,這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其學名簡稱FAST(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
  • 特寫:數萬民眾現場見證「天問」升空問天
    中新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題:數萬民眾現場見證「天問」升空問天作者 尹海明 陳斯浩7月23日12時41分,南海之濱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撕裂長空的轟鳴和數萬民眾的歡呼聲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問天」之旅。「之前看過一部關於火星救援的電影,很夢幻,現在這就要成為現實了。」
  • 中國天眼 9 月預計可啟動地外文明搜索
    張同傑表示,中國天眼有潛力探測到數千顆地外行星上的類地文明或擁有更先進技術的文明。事實上,「中國天眼」針對外星人的搜尋行動,早就開始了。2018年,「中國天眼」安裝並調試了專門用於地外文明搜索的後端設備。這個功能有點像篩子的後端設備,主要就是從「中國天眼」浩如煙海的電磁信號中,篩選出有用的窄帶候選信號,而把天體和人工信號排除掉。
  • 中國「天眼」投入使用三年多來,有哪些探秘發現?
    大地廣袤,蒼穹無限。自古以來,人類對地球之外空間的想像和探索從未停止過。因而它被通俗地稱為「天眼」,被譽為國之重器。「天眼」有潛力探測到數千顆地外行星上的類地文明或擁有更先進技術的文明,如果它們存在的話。搜索地外文明,是「天眼」主要科學目標之一。2018年,「中國天眼」安裝調試了專門用於搜索地外文明的後端設備。
  • 為何我國的「天眼建造」讓霍金「制止」?天眼有問題?網友:你們不...
    2016年,中國製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現階段,「天眼」已投入相關研究,為人類文明的探索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是,在中國出現「天眼」之前,美國已經建造了相當規模的射電望遠鏡。
  • 2019高考:這4類人最容易成為「黑馬」,潛力無限,你在其中嗎?
    今天為大家講講2019高考:這4類人最容易成為「黑馬」,潛力無限,你在其中嗎?1、善於思考和總結善於總結和思考的學生,在高考時最容易成為「黑馬」,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是要發現問題、然後分析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然後總結自己的不足,思考自己的缺陷。
  • 中國天眼明年將向世界開放
    【中國天眼明年將向世界開放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中國天眼FAST目前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這意味著,隨著性能的提升,FAST的科學潛力正在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