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網特約評論員 劉德中
2017年11月23日,筆者有幸作為「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中外青年學者交流活動中的一員,來到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的天眼所在地,與這架「大國重器」深情對視。
中外青年學者在天眼前合影留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六大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天眼和天宮、蛟龍、悟空、墨子、大飛機等一同名列其中。「中國天眼」是習近平總書記賀電中的稱謂,這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其學名簡稱FAST(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不缺少仰望星空的人。22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在《天問》中展開了對浩瀚宇宙的豐富想像。屈原躋身於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他對蒼天的探究代表了人類認識世界的願望。天眼主要用於實現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觀測脈衝星等科學目標(前者可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學,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後者可研究極端狀態下的物質結構與物理規律)和空間飛行器測量與通訊等應用目標。它的落成啟用實現了中華民族問天的千年夢想,使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建立在科學觀測的基礎上。
天眼還圓了中國天文學家領先世界的夢。正如習總書記在賀信中所指出的,「天文學是孕育重大原創發現的前沿科學,也是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戰略制高點」。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對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40年來,涉及天文學的10項諾貝爾獎獲獎成果中,有6項是通過射電天文手段取得的。射電天文學,已經成為孕育重大天文發現的搖籃。我想可以這樣通俗地解釋FAST:
Far:看得遠,把人類認識世界的邊界拓展到137億光年;
Advanced:先進,可以同時觀測一千多顆脈衝星,遙遙領先美德同類設備,在設計使用壽命的30年內將保持這個地位,預計可以超期服役;
Splendid:壯觀,表面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那麼大;
Tower:豐碑,代表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報國的新高度。
腳踏實地的人才能仰望星空。天眼的突破與被譽為「天眼之父」的南仁東密不可分。就在我們啟程的不久前,中宣部剛剛追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南仁東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他主導提出利用我國貴州省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臺址,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歷時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他不計個人名利得失,邁過重重難關,實現了中國擁有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的夢想。天眼應用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網結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變位工作方式的索網體系。索網材料是含碳元素85%的高碳鋼,它具備高彈性、抗拉伸、抗疲勞的特徵,材料的一些要素是國家標準的2.5倍。這種材料當時在國內沒人能生產出來,為了攻克這種鋼索技術難題,天眼團隊一共用了兩年時間,先後找了國內頂級的鋼索廠和幾所高校,才把鋼索問題解決。
南仁東的妻子表示,偉大時代成就了他。南仁東自己曾說,天眼項目投入使用平均每天花國家12萬元。不辜負國家的責任感使他殫精竭慮。這麼大的項目只有當國家發展到「強起來」的階段才可能考慮。中國科學家有了用武之地。科技工作者普遍認為,南仁東是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天眼「巨匠」,他用無私奉獻的精神譜寫了精彩的科學人生,鮮明體現了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情懷,敢為人先、堅毅執著的科學精神,淡泊名利、忘我奉獻的高尚情操,真誠質樸、精益求精的傑出品格。他不愧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應該成為全社會特別是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習總書記希望這個項目「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早出成果已經成為現實,天眼發現了距離地球1.6萬光年的脈衝星。現在的項目負責人也是十九大代表,相信他們、相信國家更多項目都可以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來自印度的專家巴科在聆聽模擬脈衝星的節奏音 多彩貴州網 吳蔚 攝
中華民族是聰明智慧的民族。偉大的時代呼喚更多知識分子承擔起趕超的責任。我們不會,別人卡我們;我們會了,別人求我們。天眼將吸引國內外一流人才和前沿科研課題,成為國際天文學術交流中心。伯克利大學國際「搜尋外星人計劃」的首席科學家丹·沃西默就向中方提出,希望在FAST加裝設備,合作搜尋外星人。天眼的溢出效應使曾經的農業縣華麗轉身為「旅遊大縣」,對整個貴州的知名度與吸引力也有很大提升。只要廣大知識分子承擔起實實在在幹事的責任,我們不能掌握的技術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突破必將造福中國人民,改變世界面貌。中國科學家來了!這是偉大復興的時代強音!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