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今天的詞之前,先來說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故事。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望帝,名杜宇,他是個受人愛戴的皇帝。後來望帝禪位給叢帝,自己隱居西山。一開始,叢帝也是一位愛民如子的皇帝,他帶領百姓興修水利,開墾田地。可是後來,叢帝居功自傲,變得獨斷專行,也不愛惜百姓。望帝知道這個消息後,非常著急,日日夜夜想著要如何勸導叢帝。望帝親自出山去找叢帝,打算勸導他,不想卻被叢帝誤會,連城門都沒能進去。望帝無可奈何,只好回到西山,但他依然認為他有責任讓叢帝清醒過來,他日思夜想,終於想到可以變成一隻鳥,就能飛進宮門,飛到叢帝面前,把治理天下的道理告訴他。於是他化作來一隻杜鵑,飛進宮牆,在御花園的楠木枝上高聲叫著「民貴呀!民貴呀!」叢帝原本也是一位清明的皇帝,聽了杜鵑的勸告後,心生愧疚,也醒悟了過來,終於又恢復了,成為一位好皇帝。

可是望帝變成杜鵑,再也變不回人了,在以後的日子裡,他也只能在枝頭上鳴叫「民貴呀」。它苦苦叫著,叫出了血,把嘴巴都染紅了。這就是「望帝春心託杜鵑」的典故,這只是一個故事。在春夏季節,杜鵑常常啼叫,又因為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碰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杜鵑啼血,悽哀動人,古人賦予了它許多意義,並寫進詩詞裡。如我們熟悉的「望帝春心託杜鵑」,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還有蘇軾的「東風第六橋邊柳,不見黃鸝見杜鵑」。
今天我們要讀的這首詞,也與杜鵑有關,陸遊謫居成都,夜裡聽到杜鵑啼叫,喚起了他心中的愁思,於是寫了這首《鵲橋仙》。
茅簷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暮春時節,江面上風雨悽迷,簡陋的茅屋裡,燈燭忽明忽暗,一片寂靜。樹林裡的黃鶯已經停止了鳴叫,只有杜鵑,在月夜裡孤苦哀鳴。
杜鵑的啼聲驚醒了我的夢,讓人清淚欲流,然後又向樹林深處飛去。在故鄉的杜鵑聲尚且不敢去聽,更何況如今年過半百,在異地他鄉,又如何聽得這杜鵑哀啼。

上片是描述杜鵑夜啼的情景,「茅簷」、「蓬窗」指其住所非常簡陋。「人靜」、「燈暗」渲染了一種寂靜的氣氛。陸遊在簡陋的住所了,人靜燈暗,他感到非常孤獨寂寞,而後他眺望江面,突然就風雨悽迷。這是第一個層次,在這樣的環境下,鳥兒應該都躲在巢穴裡,眾鳥無聲。「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這是第二層次,萬籟俱寂,只有一輪明月高懸中天,而我們的主角杜鵑,此時就伴隨著悽厲的叫聲登場了。這裡寫杜鵑的時候用了反襯的手法,先寫鶯燕無聲,使得杜鵑的啼叫顯得分外清晰。其實,在偌大的樹林中,未必就真的沒有其他的鳥在啼叫,不過此時的陸遊思鄉心切,只有杜鵑的聲音能入他的耳,刺痛他的內心。

下片寫夜聞杜鵑的環境。「催成清淚,驚殘孤夢」,陸遊被杜鵑悽厲的叫聲所擾,這種叫聲直擊他內心的脆弱,他驚醒過來,內心是何等悲切,眼淚不爭氣就流了下來。此時驚醒陸遊的杜鵑,「又揀深枝飛去」,去尋找更好的去處,陸遊想到此,想起自己羈旅多年,不知何時能結束,更是悲苦難耐。
「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故山」指的是故鄉;「半世」是說他寫這首詞的時候四十九歲,接近半百。提到「故山」,自然說的就是思鄉之情,如今「半世羈旅」,受盡苦難,又怎麼忍受得了杜鵑的哀啼呢。
「借物寓言」,陸遊用這手法,來表達自己蹉跎歲月、英雄老卻、事業無成的感慨和悲嘆。之前,他到南鄭的時候,意氣風發,還以為可以在戰場上大展身手,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惜正當他金戈鐵馬參加抗金戰鬥時,卻被調到成都,成為後方的一名閒人,實在是讓他心灰意冷,也正如此,他才寫出了這首詞,充滿著孤獨、悽冷,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全是他的悲痛和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