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杭州京都苑社區的王能潮老人,靠著一己之力,走南闖北四處收集了各類貝殼達3000種。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拿出一枚心愛的黃金寶貝說,「每收藏一枚貝殼,好似在讀一個大海裡的美好故事。」
他收藏的「寶貝」是真正的寶貝
我們把喜歡的人或物,親切地喚做「寶貝」,這一詞就來自「貝殼」。古時,人們還沒有利用金屬的時候,貝殼算是最珍貴的物事了,一度用於交換或充當貨幣職能。
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淺海的貝類,因其小巧玲瓏,色彩鮮豔,堅固耐用,而成為大家喜愛的一種裝飾品或收藏品。王老的家,就是貝殼的海洋。一件兩米高的鸚鵡螺化石擺在其客廳一角, 「鸚鵡螺化石是極其珍貴的觀賞貝類,有幾億年的久遠歷史」,王老介紹說,因貝殼表面有赤橙色火焰狀斑紋,酷似鸚鵡而得名。
王老收藏的鸚鵡螺有平臍、深臍、廣臍、針臍各色鸚鵡螺,除了2米長的鸚鵡螺化石,他還收藏了不同形態的鸚鵡螺化石,有尖錐形的、卷的、喇叭形的、圓錐形的和月亮形的,形態優美,讓人愛不釋手。
海邊拾貝是他最大的樂趣
平日裡,王老就愛擺弄他的這些寶貝。「我喜歡貝殼,源於小時候父親送我的一枚海蚌殼。」貝殼在陽光下閃爍著令人目眩神迷的珠光,讓沒有到過大海的他驚嘆不已。大海裡竟然有那麼神奇的東西,這在王能潮心裡播下了一顆熱愛海洋的種子,常常對著蚌殼一看就是半天。
等有機會到海邊旅遊了,王能潮總忘不了兒時的那枚閃著亮光的貝殼。他最喜歡去的城市就是海濱城市,在海邊拾貝,是他最大的樂趣。曾經有一次,他在海南島,搜尋了兩天,才買到了一隻家裡沒有的蠑螺品種。
「貝殼的好處多多,能養生、明目、安眠、靜心等等,更重要的是從中可以體味大自然之美,學到許多有意思的知識。」他以鸚鵡螺為例,說鸚鵡螺殼上的波狀螺紋分許多隔,雖寬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細小波狀生長線在30條左右,與現代的朔望日(中國農曆的一個月)的天數完全相同。
每一枚貝殼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王能潮喜歡海螺,也影響到了三個女兒。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他第一次去了一趟海南島,帶回來幾枚貝殼,女兒也把它們當寶貝一樣,專門用一隻盒子裝起來,上面還寫著「大海的孩子」。
看到三個孩子像自己一樣喜歡貝殼,他自是欣喜。「孩子就是要會玩,會玩的小孩,學習也會不錯的。」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的王老深有體會,貝殼種類繁多需要相當的專業知識,因而他買回很多國內外出版的圖書,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習,「每次帶回一些貝殼,就和孩子們一起翻書,了解每個貝殼的名稱、產地、生活習性等。然後,讓孩子寫一篇心得文章,說說自己為什麼喜歡,誰完成得又快又好,就能得到心儀的貝殼作為獎勵。」
退休之後,王老常常到學校、社區為同學們開設貝殼收藏鑑賞的講座,從他的藏品中精心選擇了一些展品為同學們做實物演示。「我是一名教師,能為同學們送去貝殼收集的經驗與感受,寓教於樂,激發同學們的參與積極性,很是開心。大自然中有許多無窮無盡的樂趣和意味,正等著年輕的孩子們去尋找,去發現。」(通訊員 蔡青蓉 王蕾 記者 陳友望)
(責編:王鶴瑾、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