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社會,如果你問一個人,你覺得你心目中的美女是什麼樣子,大部分人會回答「雙眼皮,大眼睛」。然而,如果你是一個會翻閱畫冊,或者注意過古代仕女圖的人,可能都會有一樣的疑惑,那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仕女圖中,所畫的女子都是單眼皮,而且雙眼皮的女子很少能夠見到,甚至沒有?
歷代的畫家都會對美的事物有所偏好,但是,每一個人對於美有不一樣的認知與判斷,所以,他們塑造出來的美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一般說古代的漢人是「純正」蒙古人,而蒙古人的特色之一就是單眼皮。因為眼瞼上方脂肪的壓迫,使得形成了一到褶痕,恰好擋住了上眼瞼,這就形成了單眼皮。這從出土的秦俑也可以得以佐證。
但是到了晉朝,就開始發生了變化,漢族的遺傳結構開始得到了結合,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侵,漢人本身就比較多,這樣與各族的結合之後大多入侵的異族被同化,這樣也就形成了豐富燦爛的大唐多元文化,結構學是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下面這點,且聽我細細道來。
為人畫像,要忠於事實。但是仕女圖的繪製不需要那麼多的限制,你可以去憑空想像,可以按照大腦裡所幻想出來的女性模樣,去描繪,但是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能超出於約定俗成下的審美觀。
歷代的審美觀也不是一成不變,朝代在變,時間在變,人的審美也會跟著改變。就好比唐朝以胖為美,明清卻崇尚纖弱輕柔。這都是體現了審美的差異,包括服飾的變化、妝容的改變等,無一不在向我們展示,在這一個年代,我們所認為的美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仕女圖中看出來,歷年來不管每個朝代每個時代的審美如何改變,他們對細長鳳眼和單眼皮的喜愛一如既往。這在古人眼中似乎是變成了一道程序。
到了抗戰後期,我們也可以從畫中發現,這個時候畫裡的女性體態開始豐盈,眼型也開始轉變成雙眼皮大眼睛。
我們也可以得出,在中國古代,中國人對美有自己的定義,他們覺得單眼皮便是美。
參考文獻:《唐宮仕女圖》、《紈扇仕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