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一種體驗:當你站在高處懸崖或者大橋邊緣時,又或者在高樓大廈往下俯視時,總會產生一種往下跳的衝動,儘管你並沒有任何自殺傾向,但地面就像有什麼東西在吸引著你一樣,讓你不自覺產生往下跳的念頭。
在美國華盛頓州,有一座高達180英尺的大橋,連接著西雅圖北邊的兩個島嶼,自1935年大橋建造以來,已經有400多人從這裡跳下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座橋被稱為"欺騙橋";而這種衝動在法語中被叫做" L'Appel du Vide (空虛的呼喚)"。
那麼真的是這種空虛的呼喚在引誘著人們往下跳嗎?我們在高處時又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衝動呢?
2012年,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系的一個團隊進行了一項有關該現象的實證研究,這也是這麼多年來唯一一個對該現象進行實證研究的團隊。
該團隊研究者將這種現象命名為"高處現象"(HPP),研究者調查了431名在校大學生HPP體驗,結果顯示將近30%的參與者一生中至少體驗過一次從高處跳下去的衝動。當被問到是否想像過從高樓建築的窗口前跳下去時,有48.7%的參與者回答曾經至少有過一次。
如果以是否有過自殺念頭將參與者分為兩組,沒有過自殺念頭但經歷過HPP的佔17.3%,有自殺想法且經歷過HPP的高達56.5%。由此可見,高處現象普遍存在於人群中。
這項實證研究發現,即便從來沒有過自殺想法,也有超過50%的人至少經歷過一次HPP。同時該項研究認為,這種現象其實是人在處於危險時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這是為了讓我們快速遠離危險。
那我們肯定更加疑惑,從高處往下跳不是更危險嗎?怎麼就是自我保護了?
求生是人的本能,趨利避害也是。當我們處於危險處境時,我們的身體首先會做出一些本能反應來保護自己,然後大腦才會進行理性分析。比如一個人害怕蟑螂,他看見蟑螂的第一反應是尖叫,然後才會想辦法去處理它。
當我們站在高處時,我們的大腦就會發出"恐懼"的信號,告知我們現在的處境很危險,應該快點回到安全區域,而讓自己安全的最快方法,就是直接跳下去,通過減小高差來消除恐懼。
這是我們面對危險時大腦做出的本能反應,隨後我們就會回歸理智,發現跳下去才是最危險的,然後遠離這個危險區域。
如此看來,在面對危險時,人的本能反應總是快過大腦的理性分析。當我們站在高處,產生想往下跳的衝動時,其實也是強化了人的求生本能,讓我們快速遠離危險區域,保護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