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是「吊橋效應」(經典)

2021-01-08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設想下,有天你走到街上,突然發現包被一個小偷搶走。

你驚慌失措,大喊:「抓小偷了!」

這時,一個小夥子奮勇上前,制服了小偷,幫你拿回來被偷的包包。

這時,你對這個小夥子很可能好感爆棚。

再比如,你們公司團建去鬼屋探險。

膽小的你,被嚇到靈魂出竅。

這時,一個男同事拉住了你,告訴你「別怕,那都是假的。」

你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緊緊抓住他的胳膊。

逃出鬼屋之後,愛情很可能悄然降臨。

這兩個生活場景中,其實就包含著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吊橋效應」。

四川汶川。

毫無徵兆、災難降臨。

天旋地轉,等人們反應過來時,眼前已是一片廢墟。

汶川爆發了繼唐山大地震之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地震發生時,在汶川旅遊的22歲河南女孩沙鷗,正和朋友在飯店吃飯,她被眼前的一幕嚇傻了,趕緊躲到了桌子底下。

此時,旁邊的牆開始不停裂縫,慢慢地,整面牆開始傾倒……

她害怕到了極點!

突然,一雙大手將她一把抱起,然後就往樓下跑。被抱起時,沙鷗看了下這個人,心裡也像遭遇了地震。

安全下樓後,這個救她的男人讓她快跑,自己轉身又上樓救人去了。

但是,沙鷗沒有跑,她一直在樓下等著救人的男子回來。

救她的男子名叫巴帥,比沙鷗大十幾歲,在這過命的恩情裡,愛情悄然發生。

跟電視劇的情節一樣,兩人最終幸福地牽手了。從戀人到夫妻,如今他們已經兒女雙全。

這樣的故事在影視劇裡非常多見,英雄救美人,美人以身相許,危難中擦出愛的火花,自此演繹一段愛的佳話。

這劇情裡面暗含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原理——吊橋效應。所謂吊橋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提心弔膽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為了驗證吊橋效應,心理學家專門做了有一個實驗。

參與實驗的是一幫大學男生,實驗內容是要他們根據所給圖片,編一個故事。

實驗中,都會給他們配備一名漂亮的女助手。

不同的是他們參與實驗的地點不同:

第一組在安靜的公園,第二組在低矮穩固的石橋,最後一組在危險的吊橋上。

實驗結束後,美女助手留了電話,告訴大學生有問題可以聯繫她。

最後發現,在危險的吊橋上參加調查的男生中,給美女打電話的人數最多。

明明是危險的吊橋,使他們心跳加速,但是他們卻誤認為是美女的魅力所致,從而對美女產生好感。

為什麼會這樣呢?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提出了「情緒二因素理論」。

他認為,對於特定的情緒來說,有兩個因素必不可少:

因素一: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

因素二: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

韓國國民女神宋慧喬,就是吊橋效應的最好案例。

她的每一段感情幾乎都是因戲生情。

跟李秉憲因為《ALL IN》結緣,宋慧喬大方承認戀情,表示「和好男人共度一生不是壞事。」可是,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兩人就分道揚鑣。

2008年,宋慧喬和玄彬在拍攝《他們生活的世界》時,戲裡浪漫牽手,戲外也愛得如痴如醉。

6月電視劇開拍,8月就承認了戀情。

彼時的宋慧喬,像極了情竇初開的小女生,不止一次高調示愛玄彬:

「玄彬到釜山拍攝的這六個月裡面,我心裡總有種很想念他的感覺,雖然每次都只能見很短時間,但讓我很珍惜。」

只是愛得濃烈,消散得也迅速,後來,這段感情也不了了之了。

每次拍戲必有緋聞,就像一場定時定點季候風。

韓劇《太陽的後裔》又讓宋慧喬步入了愛情,這次對象是宋仲基。

劇中,兩人演戲炮火下的愛情;戲外,兩個人甜蜜得冒泡。

可現實生活中,兩人堅持了不到2年就以離婚收場,令人唏噓。

其實宋慧喬的失敗在於分不清戲內戲外,辨不明劇情和現實,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是心動導致了心跳,但其實,很可能是心跳導致了心動。

那是不是在危險情形下產生的愛情都不可信呢?

並不是,開篇我們講的那個例子中,沙鷗和巴帥就很幸福。

其實,吊橋效應只是在提示我們,要區分我們情感的來源到底是什麼,區分我們的心跳到底是愛情的撞擊,還是情境導致的幻覺。

給你兩個心理學建議:

1、不在感情最濃烈時做決定,不被一時衝動所裹挾

一代股神巴菲特一生中有無數重要的投資決定,但是他在一次採訪中堅定地說:「人生最重要的決定,是跟什麼人結婚。」

所以,在面對著人生這個最重要的決定時,一定要慎重,很多人在感情最濃時做出「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的決定,其實是盲目的。

這時候應該冷靜下來,努力讓自己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去考察這個人,去思考你們的感情是不是因為吊橋效應的加碼,而被蒙上了一層不真實的面紗。

你需要確定你到底愛的是這個人,還是因為特殊的情境導致你誤認為你愛TA。

2、考察一個人,不僅看和TA經歷的轟轟烈烈,更要看和TA相處的瑣碎日常

不要輕易被那些半夜給你送外賣,經期給你燒紅糖水的男生打動,在你無助脆弱的時候,吊橋效應很容易發揮作用,讓你對他死心塌地。

其實,這些事情在荷爾蒙的作用下,是很容易做到的,而這也是渣男很容易偽裝的。

你真正需要考察的是一個男人的談吐修養,他掌控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及他掌控人生方向的能力。

一個人想要偽裝出這些特質,不容易;想要保持這些特點需要耗費的時間成本,也是所負擔不起的。

如果真的是愛上他了,那一定要學會利用它的正面效應,為我們的感情服務哦!

下面送你兩個心理錦囊,巧用「吊橋」為你的情感加溫。

1、多利用特殊環境製造吊橋效應

結婚時間長了,感情大多失去了激情,為了讓感情恢復活力,建議你們在每天單調重複的生活中,多安排一些特殊環境下的約會。

比如,燈光昏暗的環境。

很多人結婚後就不再約會了,而如果你們能在結婚後還堅持定期安排只有你們兩個人的約會,會加深兩人的感情。

燈光昏暗的環境,容易給人的心理帶來起伏,朦朧視線會帶來內心的不確定感,而這種不確定感又會容易導致人的失控感。

失控感是人所懼怕的東西,因為每個人都有掌控自己、掌控環境的心理需求,所以當失控感產生時,一個人更容易對對方產生感情。

2、多從事激發生理喚醒的活動

根據「吊橋效應」,任何生理上的「激活」都可能令人更易心動。

你們可以在周末或假期,一起做一些緊張刺激的活動。

比如,一起看恐怖電影、坐過山車、蹦極、去搖滾的音樂會現場,甚至一起野外探險,這都可以激發情緒體驗,增進兩人感情。

不可否認,「吊橋效應」可以是感情的催化劑,讓暗戀的人對你怦然心動;也可以是婚姻的增溫劑,讓你們在平淡的關係中找回激情。

最後想說,感情的長久和美滿,除了激情和心動,更重要的還是靠平淡生活中的點滴付出;

靠清晨你遞給我的一杯水、晚歸我給你亮的那盞燈;

靠我們並肩前行的決心和勇氣……

願你們最終活成彼此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願你們攜手此生終不悔!

相關焦點

  • 一見鍾情就是真愛嗎?那你要警惕了,也有可能是「吊橋效應」
    面對陌生的優質異性,很多人總容易陷入「一眼定生死」的衝動中,覺得那一瞬間的心動就代表著你喜歡對方,你們有發展下去的希望,甚至可能連孩子的名字都想好了……一見鍾情確實是一件浪漫且美好的事情,但現實不比偶像劇,世界上也沒有那麼多的一見鍾情,更多的可能只是「吊橋效應」。
  • 心跳加速就是愛情?你相信關於戀愛的 「吊橋效應 」嗎?
    戀愛中的 "吊橋效應 "真的有用嗎? 那些體驗過的成熟女性的經驗之談"吊橋理論"經常被作為戀愛中最有效的心理工具之一提出。 "吊橋理論 "說的是,當你有驚險或刺激的經歷時,更容易喜歡上那個時候在一起的異性,但這真的有效嗎? 我知道你可能還有很多的疑問。
  • 趣侃心理學:吊橋效應——這難道是愛情嗎?
    其實以上的情節,跟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效應有關——吊橋效應。 吊橋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提心弔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 追一個人最好的辦法,是學會『吊橋效應』
    其實,想到得到一個人的心,就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對你產生興趣,對彼此的關係產生懸念。曾經一個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將男男女女分為兩組,一組過已經放置好的平坦水泥路,另一組過搖搖晃晃的吊橋。男女各自站在一邊面對面走去相見,當兩個人見面後如果覺得對彼此心動,便可以互相添加聯繫方式。
  • 心理學:想讓喜歡的女生愛上你,就要學會「吊橋效應」
    從第一次見面到現在,男讀者已經追求了這個女生2個月的時間,但還是沒有大的進展,感覺女生對他還是保持著一些距離;每次兩個人一起出去,女生都會刻意與他保持1米的距離,這讓他覺得很不舒服。 他想要兩個人的感情更進一步,但接下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 只要掌握「吊橋效應」的原理,就能讓對方產生愛上你的錯覺
    有個著名的吊橋效應的實驗,安排了參加實驗的被試人員跟不同的陌生的異性進行見面,第一次安排在正常的場合中見面,另一次則是安排在吊橋上見面。結果發現,在吊橋上見面的陌生男女,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好感印象。這是因為在高聳入雲的吊橋上,人會下意識緊張和心跳加速,這種緊張感很容易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感覺自己對身邊的異性產生了情愫。
  • 讓一個人快速對你動情的技巧:吊橋效應
    心理學上提到的吊橋效應則為追求者們提供了一個更輕鬆便捷的方法。吊橋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提心弔膽過吊橋的時候,心裡肯定會不自覺開始緊張,沒有安全感。可是,如果這時遇到一個異性,很容易在慌亂中認為對方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另一半,進而產生感情。簡而言之,就是危險或者是刺激性的情境能夠促進雙方的感情。
  • 「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情感錯覺的心理認知:吊橋效應
    心理學家阿瑟·阿倫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實驗小組讓一位漂亮的女性站在溫哥華的卡皮諾拉吊橋中央,等待一些單身男性過橋,告訴他們正在做一項調查,並給他們留下了電話。然後,同樣的實驗在一個只有十英尺高的小橋上進行了一次。
  • 心理學:「吊橋效應」告訴你,心動與真愛無關
    這問題大家可以在心裡回答自己,相信每個人的回答都不同。或許有人會說,是因為他的責任和擔當,也或許有人會說,是因為他的浪漫和體貼。每個人愛上一個人的原因和理由都不相同,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你愛上他都是始於心動。在感情中真正能夠讓你心動的人,才能夠產生愛,只有心動,你們兩人的感情才能夠得到持續的升溫。難道愛情就是真正的心動嗎?
  • 是心動還是恐懼,你所不知的吊橋效應
    這就是著名的吊橋效應實驗,他提出當一個人提心弔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到一個異性,那麼他就會誤以為眼前出現的這個異性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從而對其產生感情。這種情況下的心跳加快就是心動嗎?顯然不是,但是我們的大腦會自動解釋為這就是愛情來了。
  • 繞路送女同事3個月,表白卻被拉黑了,明白「吊橋效應」,愛更近
    這真是太冤枉了,我是喜歡她不假,但哪有什麼居心,如果說真要有的話,那就是刻意討好,主動繞路送她回家了,沒想到還是表白被拉黑了,到底該怎麼辦好?作者的話:從這讀者來信中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是個直男,不會拐彎抹角,只會用最簡單對你好的方式,來追求女生。
  • 原來這就是破窗效應
    克洛德·弗雷德裡克· 巴斯夏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 原來,這就是「刺蝟效應」
    當第二天的朝陽升起來時,兩隻刺蝟哭了:原來最好的距離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剛剛好能夠擁抱在一起,生命就能夠延續下去。這就是著名的刺蝟效應:與人交往時,不能太遠,會產生疏離;也不能太近,會失去界限。有人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界限感,權力邊界、規則邊界、關係邊界,都是如此。
  • 九種有趣的戀愛心理效應的現象,會告訴你心動不一定就是真愛
    古烈治效應男人為什麼總喜新厭舊,古烈治效應說明了男女思維之間的差異。男女雙方都會有自己思考問題的角度。後來這也就也變成了男人見異思遷的著名心理效應,男性在心理上有喜新厭舊的傾向,也不是什麼人格缺陷,而是因為有著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但是人總是有良知道德的,所以也能夠靠這些東西來脫離最基本的本能反應。
  • 顫振效應帶來的危害比共振大?
    塔科馬海峽吊橋是當時世界排名第三的懸索橋,緊隨喬治華盛頓大橋和金門大橋之後,它將塔科馬連接到普吉特灣的吉薩普半島,並於1940年7月1日正式開放通車。而僅僅過了四個月,在適當的風力下,橋梁在共振頻率的驅動下產生了不可控的振蕩和扭轉。在一個小時後,橋梁中部倒塌,橋被摧毀。這是共振威力的證明,這件事也從此被作為物理和工程類課程的經典例子。不幸的是,這個故事是個完完全全的迷思。
  • 原來這就是螃蟹效應!
    作者:水木然來源:水木然學社何為螃蟹效應?哪天被踩的人一旦翻身,會變本加厲地踩擠別人,這就是人們嘴裡所說的要爭一口氣。這就叫螃蟹定律。「這些人」最大特徵之一,就是人人都不甘於平凡,人人都想成為金字塔最頂尖的那一小撮人,哪怕是最底層,最普通的人,也不斷的想逆襲。
  • 原來這就是:「大樹理論」和「螃蟹效應」
    有一種職場現象,叫做「螃蟹效應」! 動物學家曾做過一個試驗:如果把螃蟹放到不高的水池裡時,單個螃蟹大都能憑著自己的本事爬出來,但是如果放上很多螃蟹,它們就會疊羅漢,總有一個在上邊,一個在下邊,這時底下的螃蟹會拼命爬出來,並且開始拉上面螃蟹的腿,結果誰也爬不高。
  • 心理學解釋:吊橋實驗
    阿瑟·阿倫通過「吊橋實驗」,發現了吊橋效應,該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提心弔膽地過吊橋的時候,其心跳速度會因為緊張而不由自主地加快,若此時恰好遇見一個人,他便會將這種心跳加速的感覺,理解為是因為對方的存在而使自己心動,從而對對方產生情愫。
  • 能夠讓人對你產生好感的3個心理學效應
    很多人學習心理學的動機非常單純,就是想要利用一些心理學知識讓別人喜歡自己。是的,有許多有關人際吸引的心理學研究,能夠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不動聲色地掌握到社交的主動權。「催眠」被很多人認為是一門遠離生活的玄學,可實際上,「催眠」現象在生活裡是無處不在的,因為潛意識的變化往往是一個人無法清晰的意識到的。
  • 原來,這就是「登門坎效應」
    要對接十幾個單位,還要收集匯總數據,做分析,寫總結,這工作量對我們來說確實很大,對於同事當下所做出的反應,我也能理解,但與她不同的是,我並不打算打退堂鼓。 聽著她的抱怨聲,我回到自己的辦公桌前,開始迅速整理思路,再結合實際情況,整理出任務框架,並根據兩個人的工作職責做好相應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