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絕不是唯一購買理由,合適才是最好的衡量標準。」
——非常解讀
航空公司推出「隨心飛」被搶購一空,看似是疫情之後,企業自救和滿足老百姓低價出行需求的雙贏局面,事實上「買的沒有賣的精」再次被印證。
解讀君之前就批過「隨心飛」,可旅遊產業鏈上的酒店、民宿等不甘寂寞,紛紛推出了「隨心住」,這值得消費者信賴嗎?
「隨心飛」的火爆讓不少旅遊上下遊產業都有了蹭熱度的想法,率先推出「隨心飛」的東航順勢推出了「2233隨心住」配套產品,這裡的住是特指酒店。
而民宿方面,途家則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推出「99元周末隨心住」套餐。
旅遊業上下遊產業鏈比較長,從景區門票、住宿、餐飲等推開「隨心」業務,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值不值得買,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千萬別看到優惠就腦子一熱。
這次住宿業將促銷冠上「隨心」的名頭,不過是舊瓶裝新酒,蹭起了「隨心飛」的熱度。
其實無論是「隨心飛」還是「隨心住」都不能算是創新,要是把宣傳語換成「一折起飛」「五折住宿」,我們立刻就知道活動的本質還是降價吸引客流量。
隨心系列從根本上看其實就是預付卡,至於預付卡有多少坑,解讀君這幾年真的沒少說。
以現有的例子來說,國內那麼多健身房都是賣預付卡的高手啊,這和「年卡3800不限次使用健身房」不是一個意思嘛。
還是把目光回到住宿,「隨心住」這麼便宜的價格是不是真的很優惠呢?解讀君覺得未必。
蹭熱度固然沒啥問題,但隨心的熱度已經沒有原先那麼熱,而且弊病也開始顯現,消費者已經趨於理性。
「隨心飛」發力很猛,但是後勁不足。除了不能改籤、3次預定不出席作廢資格等規則上的限制、熱門航班沒有票等毛病,各種售後服務的齟齬頻發……這些問題已經讓不少消費者警覺,而這些通病,住宿行業也有。
而且在解決住宿問題上,酒店並非是出行者的唯一選擇,相比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隨心住的選擇範圍更小,對出行者的限制也只多不少。
雖然「隨心住」可以線上預定房間,但是能不能訂到就要看運氣了,房間是真實火爆還是「人為」訂不了,就需要自己分辨了。
以途家為例,隨心住是以贈送優惠券的方式抵扣:200元房型以內直接用優惠券抵扣,超過200的房型需要補差價,至於低價房的數量就是個玄學了。哪怕「幸運」訂到了低價房也先別開心,這些房型平時也不見得好賣,本來就是特惠,這次只是藉助隨心住的名義出清。
最重要的是,各地散發疫情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多地偶發本土病例越來越常態化,很有可能會因為疫情的原因導致買來的「隨心」產品變廢。
還有各種細節,比如入住人數是否限定、是否需要交押金、退款條件等等這些都有待購買前細細琢磨。
隨心類產品的本質,還是為了給發行方回籠資金紓困,對消費者來說,買不買那都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不是說隨心系列產品完全不可取,對於那些經常出差的人或出行時間自由的人來說,「隨心」系列的規則並不會對出行產生負面影響,那就是利大於弊。
如果出行時間不能保證,對這些產品不夠熟悉、對規則也不夠了解,僅僅是被低價誘餌吸引來的人來說,它就弊大於利。
至於你是屬於哪一類,還請自行對號入座。
不過,解讀君要說一條消費原則:遇見商家低價兜售商品,就要提高警惕,畢竟在設計這些產品時,風險往往都被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
◆
買任何產品,「低價」絕不是唯一購買理由,合適才是最好的衡量標準。這個消費原則同樣適用於我們今天談的所有隨心系列產品。
我們能夠理解疫情重創之下各行業的自救行為,但也請發行產品的企業務必要做好產品售後,以優惠吸引人只不過是第一步,還得用誠信服人,才是正道。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