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示威、社會撕裂的美國,即將迎來2020年11月3日的總統大選。然而就在此時,現在有一顆小行星向地球疾馳而來,就在美國總統選舉的前一天到達地球。那麼這顆流星又主何吉兇呢?
據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稱,這顆名為2018VP1的天體預計將於11月2日接近地球。數據顯示它的直徑為2米。於2018年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洛馬天文臺首次被發現。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已經確定這顆小行星可能不會有深層次的影響,更不用說帶來世界末日了。數據顯示,它直接擊中地面的可能性只有0.41%。
小行星是一種相對較小的、不活躍的、多巖石的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其中的彗星則一種相對較小的空間物體,其中含有冰,可以在陽光照射下蒸發,形成塵埃和氣體組成的慧尾。而流星是指小空間天體進入地球大氣層並蒸發時產生的現象。隕石則是流星的一種,它在穿過地球大氣層後,沒有完全燃燒,降落在地球表面後倖存下來。
每天,地球都會和100多噸沙塵大小的顆粒碰撞。大約每年一次,會有一顆汽車大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大氣層,產生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火球,並在到達地球表面之前燒毀。大約每隔2000年,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流星體就會撞擊地球,並對該地區造成重大破壞。每隔幾百萬年,才會有一個大到足以威脅地球文明的天體出現。地球、月球和其他行星體上的隕石坑就是發生這些大碰撞的證據。
小於25米(約82英尺)的太空巖石很可能會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燒毀,造成的損害很小或沒有。如果一個大於25米但小於1公裡(略多於1/2英裡)的巖石流星體撞擊地球,很可能會對撞擊區域造成局部破壞。任何大於一公裡的小行星都可能對全球產生影響。已知最大的潛在危險小行星是直徑5.4公裡的Toutatis。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間主要小行星帶上、對地球不構成威脅的小行星,一般直徑可能高達940公裡。
小行星的軌道是通過找到最符合物體可用觀測的圍繞太陽的橢圓路徑來計算的。也就是說,調整物體關於太陽的計算路徑,直到對小行星在幾個觀測時間出現在天空中的位置的預測,與物體實際觀察到的位置相匹配。隨著越來越多的觀測被用來進一步改善物體的軌道,我們對確定太空物體未來在哪裡將變得越來越有信心。
美國NASA成立了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PDCO),由位於華盛頓特區的NASA總部,由NASA的行星科學部管理。PDCO確保及早探測到潛在危險物體(PHO),如果直徑大於30米的小行星和彗星的軌道將距離在地球在800萬公裡以內,就將實施報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跟蹤並表徵這些物體,並發布關於潛在影響的警告,提供及時和準確的信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還負責協調美國政府應對實際撞擊威脅的計劃。